衡量CPU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Intel曾受制于.18μm和奔腾3设计思想的制约,在1GHz止步不前。随着基于NetBurst架构的奔腾4代CPU的发布,Intel再次确立了自己在个人电脑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时至今日,老奔腾4代的主频已经终结于2.0GHz,而采用.13μm制造技术的新奔腾4更突破3GHz大关。根据各种软件测试的结果,1.4GHz的AthlonXP往往在实际性能上不输于Pentium41.6GHz。也就是说,Intel为了追求频率上的领先,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运算效率。但这种“性能”过于抽象,AMD必须通过直观数据吸引更多用户,何况目前其CPU市场份额仍远低于Intel,而.13的Athlon以及新一代的Hammer处理器仍须假以时日方能面向市场。也许有的朋友还记得,在“奔腾”时代,CPU市场呈Intel,AMD,Cyrix三足鼎立之势。Cyrix的芯片设计独特,常规应用性能不在IntelPentium之下,但频率始终低于Intel。于是Cyrix采用PR法标示自己的CPU,将133MHz的芯片标以PR166出售,暗示其性能相当于166MHzPentium。其策略确实赢得了一些个人用户,但终于败在Intel手下。现在AMD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并且选择了老路:Intel通过牺牲芯片效率实现了高主频,AMD便采用PR法标示自己的产品。于是1.4GHz的AthlonXP被冠以1600+的名号。是真实?是障眼?令人困惑的PR标称AMD为何重新选择PR值AMD第一次推出K7以及Athlon的时候,均采用的是真实频率标称,例如1G的Athlon的运行频率就是1000MHz。但现在的AthlonXP处理器却不在采用这样的算法,如XP1600+处理器并非有些朋友认为的1.6G,它的实际工作频率是1.4G左右。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AMD放弃了真实频率标称,而又改用PR值来标称XP处理器?原来最早采用Willamette核心的P4处理器由于技术的原因,加上只有256KB的二级缓存,P41.7G的CPU在性能上甚至还不如AMD的Athlon1.2G。加上一些非专业用户长期存在选购上的误区,所以都认为更高频率的P4处理器应该会带来更好的性能。加上Intel的宣传优势以及P4处理器频率的节节提升,Pentium4处理器的销售自然比较乐观,相反性能不俗的AMD反被人们渐渐遗忘。为了和Intel的高主频处理器对抗以及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AMD在后面推出的AthlonXP处理器中开始采用了“真实性能标称”的做法,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CPUPR值。
衡量CPU内存的性能指标是什么
虽然我们知道电脑的协调搭配很重要,具体到用多少内存、什么样的显示卡、什么类型的声卡都会对整体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CPU作为电脑中最关键的中心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台电脑的性能。那么该用什么来衡量CPU的性能呢?一般来讲,相同架构下,CPU频率的提升带来的性能提升,其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如Pentium41.6GHz发展到2.2GHz,其整体性能约提升20%左右。而每一次CPU只要在内部架构上增加了新的设计,就会导致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如8086到80286,CPU从8位提升至16位,使数据处理能力加倍,处理性能大幅度提升。即使主频相同,也会造成性能上极大的差异。据测算,相同主频的8086与80286之间性能相差达到两倍以上。同样,286与386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16位的CPU,后者则是32位的CPU。这就造成了相同主频286与386性能相差两倍。486中的集成缓存设计令CPU可以通过缓存获得所需的数据,提高了CPU获得数据的速度,是同主频的386性能的四倍左右。而Pentium、K5的“双流水线”设计相当于集成了两颗CPU在同一芯片中,使CPU性能再一次以倍数级提高。内部架构的改变无疑会带来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但并非每一次架构的改进都会带来同频率CPU性能的提升。Pentium4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评测显示Pentium41.4GHz的整体性能与频率略低的PⅢ处理器相比并无优势。Pentium4加长的流水线设计,是以使每时钟周期指令执行数下跌为代价的,但是其频率更加容易提升。根据CPU性能=IPC(每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数)×频率(MHz)的公式,在IPC值一定的情况下,更高频率则是成为提升性能的惟一途径。因为频率提升对于CPU性能提升只是小幅度的递增,而结构的变化造成的CPU性能改变则是大幅度的攀升。所以就CPU的整体性能来讲,架构显得更为重要。面对市场上不同型号的CPU,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环境下CPU的实际性能表现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