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的好“你阻止不了一个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戏剧三角: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都会尝到甜头:比如受害者不用自我负责,每一个人都想出人头地,但那些来自你的辱骂是不是比刘芸好不了多少呢,伊能静一直在戏剧三角里打转而不自知,自我会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地切换。
全网为什么都是疯狂骂伊能静的
拉踩队友、甩锅闺蜜、贬低梅艳芳、好为人“妈”、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幸福”.....最近伊能静仿佛住在了热搜上,这些事件的累加让她的人设完全崩塌。而在某期采访中,她的表达欲喷薄而出,但思维总是一片混沌,“伊言伊句”总在反复打脸。
一边主动当队长、在付出时找到自我价值;另一边又说被迫组队,毫不留情吐槽组员“五音不全”。
一边高喊女性价值自由、女人不是嫁了男人才有价值;另一边又贬低梅艳芳,说没有“爱”、实现自我价值也很惨。
如此两面,引来网友一片谩骂,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受害者的人生底色
作为家里降生的第七个女儿,伊能静初来人世,就连同妈妈和六个姐姐,被重男轻女的父亲所抛弃。
母亲不能再生,无颜面对丈夫,一直嫌弃女儿:“如果没有你,妈妈可能就会过得好一点。”
后来伊能静被送到乡下亲戚家,养母以卖冰棍为生,经常用脚链把她栓在摊位边。无奈投靠到香港大姐家,姐夫又因经商失败患有轻微的精神病,不但经常虐待毒打伊能静,还会喂她吃狗粮。
随母亲改嫁日本后,在华裔学校里她遭同学殴打、扯头发、撕裙子,母亲也很冷漠不让转学。
父母的抛弃、寄人篱下的悲惨,让弱小无助的伊能静开始认同自己是个“受害者”:我好可怜、我没有价值、我不该来这个世界、我对自己有深深的罪恶感。
成年后,伊能静在爱情中寻求爱与关注,把家庭生活当成自己的作品。
所以,她在微博上说、在书里说、在综艺里说、在采访里说:丈夫很爱自己、儿子女儿很爱自己、婆婆对自己很满意、现在是一等一的幸福美满。
她用力地证明,让大家都看到——“我是有价值的”、“我值得被爱”、“我已经逆风翻盘走出原生家庭了”。
然而事实上,秀得越用力,就越说明她还没放下受害者的角色。
甚至,她要用“一辈子做少女,哪怕只是一个老少女”的执着,来补偿自己童年没有做过公主、享受过呵护宠溺的那部分缺失。
“妈味” “拉踩”,曾经的受害者化身拯救者&迫害者
在与哈林的那段婚姻中,伊能静经常以受害者的角色寻求拯救,她形容说“当我遇到一个可靠的人,像抓住了一个浮木。”
但“牵手门”后,历经暴瘦、厌食、失眠的她濒临崩溃边缘,开始踏上自我拯救之旅。去看心理医生、上灵修课、坐禅、找牧师祈福、内省……
她的力量一点点蓄积,她的自我被重新建构,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出了新书《灵魂的自由》,在伤痛后华丽转型“疗愈系女作家”。
她以为自己成长蜕变了,但彼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正在步入一个“戏剧三角”的怪圈中。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戏剧三角: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
自我会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地切换,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那场自我救赎,让伊能静信心倍增:我还有力量去拯救别人、教导别人。
她从“你行我不行 ”的低自尊、无价值的受害者状态,来到了“我行你不行”的具有优越感、成就感的拯救者&迫害者状态。
而拯救者的特征就是:喜欢关心照顾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够好,控制不住地想要帮人一把,但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给与帮助。
这在伊能静的身上,体现的就是“妈味”十足。
《浪姐》节目中,一开始她主动换组、缓解尴尬的担当让很多观众感动,甚至当她开启“小妈”般的教育模式仔细指导两个音乐小白练习歌曲时,观众都想为她颁发一个“关爱后辈奖”。
撇下女儿、毫无保留的付出、嗓子哑了继续坚持,在教她们的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们给我信任,我给她们爱”。
这个“拯救者”,当得实在很满意。
但是,这一切在后来的采访中都反转了——她毫不留情地拉踩两位队友“五音不全”,怎么讲都讲不明白,又吐槽最后一名的王智特别没自信,回到宿舍就哭。
而自己却是出道36年、发过23张专辑,跟张雨生、陈珊妮、童安格都合作过,又很幸运地拍了侯导那么多部电影的“前辈”。
原来她打心底觉得两位队友能力不行——“我必须帮你们,因为你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归根结底,伊能静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不是真心实意平等地提供帮助。
这还不够,她在采访中至少cue到了6个人,比如李子柒、梅艳芳、李健的老婆,相信被提及的人看到视频的话没一个会好受。
伊能静的幸福,为什么一定要广而告之地对比别人的“不幸”和残缺,才能凸显出来?
她似乎对“拉踩”有些习以为常,实际上这是她进入迫害者角色的缘故。
迫害者的特征是:贬低、指责他人,与拯救者同样是把他人看得低下、不好,但还伴随着这样的内心独白:“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恶人,不过我并非苛刻挑剔,我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我能做到为什么你们就做不到?”
贬低梅姑,先有自我价值却没有爱,所以最后只能惨兮兮地穿着白纱站在舞台上嫁给音乐。
“你看,我说的没错吧?我能有今天的幸福,就是做到先有爱再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你们做不到的话就只能很惨了。”这也许是她的内心独白。
从受害者到拯救者、迫害者,伊能静一直在戏剧三角里打转而不自知,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奇怪的是:为什么这种幸福让很多观众一致感到心烦?
因为她的幸福只是个表象,建立在受困的戏剧三角上,没有达到自然平衡的状态。
三角中的每个角色,当事人在扮演的时候,都会尝到甜头:比如受害者不用自我负责,等着别人的付出就好;拯救者可以通过热情帮忙展示自己有爱、有同情心、力量强大;迫害者通过指责别人、嘲笑别人的价值尊严来推卸责任、实施欺骗。-杜华为什么被骂
但其实三个角色都是偏颇的、暗含了某种漠视。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迫害者漠视别人的尊严、生存的权利,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认为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
所以如果只尝到戏剧三角的甜头,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幸福得不可自拔,甚至发展为一种“强迫性重复”,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就会忽视戏剧三角隐藏的暗黑面,迟早给身边人带来痛苦、引起非议。
如何走出戏剧三角
戏剧三角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每天都要上演无数遍,或许你从未察觉。所以,该如何走出三角怪圈?
首先就是觉察到自己在扮演哪个角色,接着采取行动——
当你是受害者
1.停止抱怨你的生活,花些时间寻找自己的爱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2.接纳过去发生的事,如果觉得某些痛苦确实很难消化,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3.停止等待救赎、享受别人的照顾,开始自我负责,自立自爱
当你是迫害者
1.学会信任尊重身边的人,与他们平等的合作而不是指责贬低
2.没有人必须按照你规定的想法行事,对自己和他人保持宽容开放
3.不要因为自己的某些原因甩锅、推卸责任
当你是拯救者
1.如果没有人向你寻求帮助或建议,请保持安静
2.不要以为你知道如何过得比别人好,没有你宝贵的指导,世界就会崩溃
3.不要等待感激和赞美。你只是因为想帮助别人,而不是因为你需要奖励
如果伊能静能走出戏剧三角、找到内在的平衡,或许她对自己的幸福会更加云淡风轻、甘之如饴。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挣脱戏剧三角的束缚,活出从容快乐的自己。
刘芸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做了什么,导致被众多网友发短信骂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刘芸是被骂惨了,不但电话被打爆,刘芸个人账号更是被骂到瘫痪。
就像刘芸工作室说的一样的骂声删了一波又一波,一浪高过一浪高过。
甚至还有网友跑到刘芸丈夫郑钧的账号下近似哀求:“能不能别让嫂子出去丢人了。”那意思是刘芸被骂我都感觉难受,你作为丈夫就不难受吗,快让她回家吧,别再参加节目了。
那么为啥刘芸会被骂呢?是不是就像她工作室说的那样,一个综艺而已,不至于吧?
真的不至于被骂吗?
先来看看刘芸的表现再来评判吧。
首先是刘芸的抱团行为惹人嫌,分组的时候,张雨绮和王丽坤比较心仪《艾瑞巴迪》,无奈已经满员,于是她俩提议换出两个人。这时刘芸率先就说王丽坤和张雨绮比较适合唱这个歌,场面瞬间尴尬。
你觉得她俩合适你主动退出也行呀,这明显的撵人了。这时杜华插一嘴:“许飞,要不你换一下?”,许飞问:“我换去哪里?”最终朱婧汐打破尴尬主动提出换出。
这时的刘芸就显得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朱婧汐话音未落,刘芸就忙不迭的的招手让张雨绮和王丽坤过来。
接下来,《艾瑞巴迪》在分歌的时候她又多次无视队长丁当,打断丁当的发言,表现自己很有主见的样子,“你来、你得”成了她的常用词。
再就是她晒姐妹情深,P图只p自己,自己的脸白白的,而别人的比如丁当整个人都是黑的…
诸如此类的种种引发网友不满,于是乎就上演了网络骂战,更有甚者发短信骚扰辱骂。
这就太过分了吧。
尽管刘芸的表现有失水准,但那些来自你的辱骂是不是比刘芸好不了多少呢?
有网友说的好“你阻止不了一个人,但是你能够阻止你自己。”你所谓的正义感恰恰暴露了你的素质。就像刘芸丈夫郑钧说的,善良就是尽量不要用怨恨的情绪去伤害别人和自己。我觉得郑钧说的很好,处理的也很好,如果他也跳出来为媳妇抱不平和网友大战,那冤冤相报何时了呢。-杜华为什么被骂
所以如果刘芸不对,她终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你对人家的谩骂就是你的不对了,和谐社会和谐网络还得需要人人去维护。
白岩松为什么被骂
白岩松会被骂,不是因为他的一句“不是吧”显得不近人情——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对“躺平”的否定态度,会削弱躺平者借躺平传达消极情绪的强度,这对那些希望“躺平”示威,以争取额外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种搅局。-杜华为什么被骂
这里面有个问题:
第一、躺平者的真实诉求到底是什么?
他们完全明白也不会否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的。但是他们追求的是高于基础水平,甚至超过平均水平之上的物质条件。
安逸轻松地工作量、稳定丰厚的物质保障,无需为生活拼搏和忙碌的生活节奏,周游世界的精神物质享受,一线大城市的房屋资产,令人羡慕的婚姻状态(高颜值美女)等等。
当这些条件无法充分满足时,他们就感到“生活无望”,不如躺平。
白岩松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些条件是奢望,他实事求是地告诉躺平者,要想得到这些回报,必须“苦过来”,需要不断努力打拼、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白的箴言,直接撕破了躺平者的美梦,把努力奋斗的责任再一次归到每一人身上,所以他不受欢迎。-杜华为什么被骂
第二、是谁造成了躺平者声称的“社会内卷”?
每一个躺平者本身就是内卷的始作俑者。关于内卷,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好比剧院看戏,第一排人为了看清楚于是站起来,后面的人为了不遮挡视线,也跟着站起来,结果全部的人都站起来,却依然看不清舞台上演什么。内卷就是,当所有人都投入大量精力付出后,所得回报却越来越少。如果没有所与人的参与,那么内卷又如何成立?-杜华为什么被骂
- 公司加班比睡晚,所有人都为了表现自己,因此参与了比晚的游戏。
- 大城市生存压力,都知道大城市好,所有人都涌入大城市,因此造成二三线小城市建设的空心化,都想在大城市里谋生,物质资源与城市人口的失衡,导致了大城市的生存压力;
- 攀比、虚荣、爱面子的劣根性,每一个人都想出人头地,生怕比人落后,却忘记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为了房子、车子打得头破血流。
上述种种,每一个都是参与者,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是主因是自己。当他们意识到内卷无望后,白岩松又还是让他们继续参与竞争,所以他们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恶果,投身到白岩松身上,把自己为了虚荣而追逐名利所带来的痛苦,归咎为白岩松的怂恿,所以他们痛骂白岩松,并且吐槽毒鸡汤。-杜华为什么被骂
第三、为什么躺平者会厌恶成功者?
躺平者讨厌白岩松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白岩松是成功人物的代表。成功人物在他们看来就是既得利益者,就是何不食肉糜,就是资本家。他们不会有足够的理性,看到白岩松在风光背后,还优秀努力的一面,他们也不愿承认“资本家”在创业阶段所承担的风险、所付出的代价。-杜华为什么被骂
所以当白岩松用自己的成功作为激励,告诉躺平者不能躺平时,他们因此感到愤怒。他们觉得这是居高临下的风凉话,他们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但是直接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白岩松坦坦荡荡,分享的是自己肺腑之言,但是忠言逆耳,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听好话,不愿意听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