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时有能力把弱国燕国和韩国灭掉,为什么没灭?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9-12 01:35:31 浏览1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所做的贡献,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所以对于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同样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多么雄才伟略,最担心嬴柱扛不过嬴稷秦昭襄王超长待机,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被赵武灵王、燕昭王送回秦国。

秦昭襄王时有能力把弱国燕国和韩国灭掉,为什么没灭

秦昭襄王时有能力把弱国燕国和韩国灭掉,为什么没灭?其实理由很简单

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秦武王之异母弟,本在赵国作质子,武王在周王都举鼎时绝膑而死,无子嗣故命昭襄王即位。嬴稷即位后在其父惠文王的连横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东出战略,先后出兵攻占魏国,韩国和楚国大片土地,国力日强,为后来嬴政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注意,此时的秦国实际上没有能力打败合纵的六国

嬴稷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实际上当时与嬴稷并称帝号的齐王田地就是因为太狂而被六国合纵坑死,齐国差点灭国,这一切的原因就是齐国吞并了宋国,仅仅一个宋国就让六国国君杀红了眼要对付齐国,当时的秦国国力还不能与六国整体匹敌,一个赵国就够它喝一壶的,这时候的秦国自然不能把六国国君惹太急了,只有温水煮青蛙才能吃到肉,嬴稷明白这个道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至于说天下是否沉痛哀悼,那肯定是不存在的。

嬴稷去世,对包括秦国在内,都是一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对六国来说,被这老家伙欺负惨了,终于能够缓口气了。

在秦国国内,太子嬴柱终于放心了,王位落听了,老爹再不死,他就快死了。这不嬴稷死了没一年,嬴柱继位才三天,就嗝屁了。

所以来说,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对于方方面面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战国七雄就差敲锣打鼓放鞭炮了。

来看看史书是怎么写的:

《史记-秦本纪》: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从史书来看,嬴稷去世后,山东六国都派出使者到秦国凭吊,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最基本礼节,没什么特别的,各国哪个国君死了都一样。

六国派出使者,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看看秦国新君是个怎么样的人,一会打交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六国里面,只有韩国的戏有点足,韩王身穿丧服进入秦国凭吊秦昭襄王。这与韩国所处的环境有关,嬴稷去世前,刚刚征服了韩国、魏国,迫使魏、韩称臣。

魏国是邯郸之战的主力,又有信陵君联结各国,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更近,所以比较硬气,不愿意自降身份巴结秦国。

韩国就不一样了,从秦惠文王就被打服了,夹在各国之间,左右为难。秦昭襄王时期,又是重点打击对象,韩国丧服凭吊,一是表示臣服,二是跪求放过。

秦昭襄王,一个四十年傀儡的人生赢家

嬴稷堪称是历史最大的嬴家,啥也不用干,就收获了一切。大哥嬴荡暴毙之后,一脸懵逼地在燕国当质子的嬴稷,被赵武灵王、燕昭王送回秦国。

在叔叔樗里疾、老妈宣太后、舅舅魏冉的拥立下登上秦国的王位。起初国政由樗里疾掌控,没几年老叔病逝,秦国朝政落入宣太后和魏冉手中。

秦昭襄王的好运,不仅仅是在即位上,当上秦王以后,国政也不用他操心。有了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老妈,和一个强势但很有头脑的老舅。

老妈牺牲色相,为嬴稷拔掉了义渠这个秦国背后的芒刺。老舅魏冉主理国政期间,提拔了一代杀神白起,为秦国拓地数千里,蚕食六国领土。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灭亡义渠、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其中仅有长平之战是在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之后,由范雎辅佐亲自主政完成的,堪称古今第一“妈宝男”兼人生赢家啊!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的时候,魏国人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宣太后和四贵专权对秦国的危害。并且根据当时的战国局势,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驱逐四贵,以范雎为相。

整体来说,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任用范雎的时机选择得特别好。正好在齐国衰落以后,楚国被严重削弱之后,秦国一家独大,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在五国伐齐之前任用范雎,使用“远交近攻”,秦国恐怕就危险了,可能五国没有伐齐,先找秦国下手了。战国时期,外交的策略也是根据局势而变化的,否则必然要把错误的政策反噬。

秦昭襄王在位多年,虽然没啥特别突出的能力,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人才,这恐怕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吧!

秦昭襄王的长寿,是秦国强大的保证,耗死六国数代国君

看三国的人都知道,天下归晋,不是说司马家的人多么厉害,多么牛逼,就是因为司马懿实在能活,耗死了天下英雄,自己收割天下。

秦国能够在秦昭襄王时代,获得一统天下的资本,同样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多么雄才伟略,多年天纵英才,而是因为他能够超长待机。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继位,在位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他经历了赵国从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到举贤任能的赵惠文王,再到年少冲动的赵孝成王。

嬴稷也同样经历了齐国从齐宣王到齐湣王,再到齐襄王,最后传到齐王建,传了四代。楚国经历了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三代。

嬴稷这是一个比司马懿还能耗的主啊,一个人抵了人家三代人。他的长期在位,可以让秦国拥有稳定的人才和施政策略,保证秦国不因为王位更替,出现国策变化,导致国家的衰落。

这样的情况在齐国和赵国这两个主要对手身上,都出现了,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扩张心态爆棚,企图收回贵族手中的权力,令齐国内部贵族对抗王室,被燕国抓住反击的机会。

赵国也是一样,赵孝成王年少继位,年轻人爱冲动,就看不惯廉颇的老成防守临阵换将,造成长平惨败。

同时也因为齐襄王的去世,齐王建改变齐赵联合抗秦的政策,导致赵国顶不住秦国的压力,在长平惨败。

因此说,秦昭襄王的长寿,是令六国暗恨不已的一件事,对六国来说可真是嘉靖的那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听到嬴稷去世,恐怕高兴的要掉眼泪了。

嬴柱、嬴子楚、吕不韦等人,最担心嬴柱扛不过嬴稷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谁最心惊胆战,那太子安国君嬴柱必须是第一个。万一走老爹前面了,到手的世代永贵就飞了。

安国君嬴柱能成为太子,也是因为运气,他是嬴稷的次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但是他老爹实在是能活,秦昭襄王四十年,把他大哥悼太子给耗死了。

他大哥也是运气差,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硬是没有等到王位,自己先嗝屁了。嬴柱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被立为太子,眼瞅着已经快当了十五年的太子了,老爹再不死,他就该死了。

如果嬴柱没能扛住老秦王嬴稷,先走了,那么最暴跳如雷的是谁呢?一定是大商人吕不韦。因为嬴柱如果步了他大哥的后尘,被立为太子的,一定是嬴柱的弟弟,不会是他儿子继秦王位的。

这样的话吕不韦忙活了半天,又是送钱,又是送美女的,自己到头来搞了个安国君世子的家臣了。还说毛线的奇货可居,这真个亏的血本无归啊!

安国君实在有点扛不住了,老弟刚死了一年,三天后天就报到去了,可把他周围的吕不韦等人惊出一身冷汗啊。

所以对于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不论是山东六国,还是秦国国内,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统一不了。

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当时的具体是这样的。

公元前259年,赵国因长平惨败,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军队抵御秦军。因而白起便极力建议昭襄王,趁机攻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争取一战灭赵!

赵国打不过,赵王便与韩王联合,找到了苏秦的弟弟苏代,派他到秦国游说。

苏代到秦国后,以赵国愿意主动割让土地为条件,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相范雎,让他劝昭襄王不要攻赵。同时,苏代还成功的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说胜仗都是白起打得,范相国您有什么贡献啊?如果坐视白起灭赵,他日后的地位必然比现在还高。范相国您的位置该如何摆?-秦昭襄王

范雎觉得有道理,便跑去劝昭襄王。说赵国愿意主动割地,我们不用打。昭襄王也觉得不战而取得赵国土地,赚大了,便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诏回白起,与赵国罢兵休战。

秦国朝堂上发生的事,起初在前线的白起并不知情。他是回去后才得知内幕。为此,他气的大骂范雎混蛋,同时对昭襄王也颇有微词。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昭襄王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苏代承诺的割地。

然而,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做好迎战秦军的准备了。于是赵王便强硬回绝。表示割地是绝不可能的。秦国想要,就派兵来拿啊!

昭襄王听说后,博然大怒,遂起倾国之兵攻打赵国。

秦军出征之前,昭襄王原本想以白起为帅。

但一方面,白起当时染病,不能下床走动。

另一方面,白起认为赵国已有准备。此时攻赵胜算不高。

又一方面,白起在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军,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如果挂帅,赵人必然会顽抗到底。这反而不利于秦军攻赵。

再一方面,白起因为前一年昭襄王不听他的建议,颇有微词,心里那口气还没顺。

综合考虑下来,白起也就拒绝了任命。

见白起不愿意挂帅,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委派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数月后,秦军杀入赵境。邯郸之战爆发。

前面说了,秦军主帅王陵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让他给白起打下手,能胜任。但让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他就不行了。所以秦军在围攻邯郸期间,打的磕磕绊绊,仅在邯郸城下就损失了四万多精锐。

战事不顺,秦昭襄王很是尴尬。无奈,他只好再次派人请白起出山。但白起又拒绝了。

这一次他连理由都没说,直接告诉王使,赶紧罢兵。如若不然秦军会遭受更大的创伤。

使者把白起的话转述给昭襄王后。昭襄王非常恼火。因为这时候他再下令退兵,那就等于先前投入巨大长平之战,白打了。这种结局他如何能承受呢?

所以,昭襄王就又一次加注,派白起的副将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然而,王龁的军事才华也不足以统帅几十万秦军。之前就是因为他在长平拿不下廉颇,白起才中途接手。因而,秦军在王龁统领下,还是拿不下邯郸城。-秦昭襄王

就在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时,躲在一旁观战的魏国和楚国均认为时机已到,便各自出兵十万救赵。(“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赵国见援军杀到,士气大涨,杀出城外。秦军则腹背受敌,死伤惨重。王龁无奈,只得率残部撤退。

然而,楚、魏根本没有放过秦军的意思。继续在后穷追猛打。

王龁率秦军残部打不过,只好直接向西连撤几百里,一直退到了黄河以西。

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撤退是一门学问。十万人只撤回一万,在古代稀松平常。能把十万人撤回八万的人,都算是名将了。

王龁并非有帅才的将领。因而,秦军的这次溃败,堪称是继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第一大耻辱。具体损失按照《史记》记载,大约在二十万人左右。

并且,这还没算完。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秦军后,韩王也派出大军参战。

魏、楚、赵、韩,四国联军合力,拔除了秦国在黄河两岸的军事据点。

这一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魏国收复河东地区,秦军则退回函谷关。

昭襄王自亲政以来占领的地盘,就因为这一次惨败,便丢了一大片。

幸亏楚国当时没收复地盘。不然,昭襄王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又幸亏,四国联军在大败秦军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自相残杀,秦国这才躲过一劫。

如不然,以当时秦军的士气而言。能不能守住函谷关都还两说。

按理说,秦军遭受大败,昭襄王此时应该跟白起搞好关系才对。

然而,他也是老糊涂了。

他在听说白起私下里埋怨“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后,大怒。居然派人把白起赐死了。

试想,秦国的精兵,死了个七七八八。三军统帅还被昭襄王弄死了。

没兵没将的,他就算多活几年,又能如何?


事实上,真实历史也确实是如此。

秦孝文王去世后,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爹,发兵报复魏国。结果秦军被信陵君率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再次打得惨败。

此一战,秦军死伤惨重,失地连连,又是被迫退守函谷关,不敢出战。

庄襄王听说后,非常失落,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郁闷死了。而信陵君则名震天下。(这也是刘邦为什么会极度崇拜信陵君的原因)

我觉得,如果不是信陵君死的早。秦国统一的时间,可能还会往后拖延。

因为庄襄王死后,实际掌权的吕不韦一直不敢对关东六国开战。而信陵君死后,他第二年就出兵伐魏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太明显不过了。

综上。很多人以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就有能力统一六国,其实很荒谬。

先不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期间的损失本身就不算小,且不论秦军在邯郸之战期间的损失堪称是元气大伤。

就单说王翦灭楚时,跟秦始皇说“非六十万不可”。就足以看出,六国保存的实力,绝非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可以独吞的。

六十万兵,昭襄王倒是想有,可他哪里拿的出来呢?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所做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秦始皇是踩在太爷爷、爷爷、父亲肩膀上,躺赢六国。他为秦灭六国所做的贡献,我们一样也得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