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最终朱高炽上了太子位,朱高煦始终参与朱棣的造反生意,朱高炽、朱高煦为太子位明争暗斗,他不是一个好人,而朱高煦则是一路跟着朱棣冲锋陷阵,幸亏朱能率军救出朱棣,朱瞻基又成功上位。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面胡善祥被汉王如此凌虐,为何能过关成为皇帝的妃子
哈哈,验明正身不是朱瞻基的事,那是后宫专管此事的太监宫人的事,而胡善祥有一个老资格的胡尚仪姑姑!
明朝选秀十分严格,要想成为皇帝的枕边人,那得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筛选。首先从全国十三至十六岁的少女中海选五千人,再一次次往下刷:先看高矮胖瘦,刷掉一千人。再看五官,又刷掉一千人。再看口齿是否清楚,再刷掉一千人。再看手脚,又刷一千人。最后从剩下的这一千人中由稳婆、太监“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后选三百训练,神情、举止俱佳的送太后过目。
《大明风华》中为朱瞻基这个太孙选妃之事,是由他的母亲太子妃主持,而具体事宜正是由胡尚仪主持。
胡善祥是靖难遗孤,自幼就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人世冷暖与艰辛。太孙选妃,胡善祥就想通过这个机会做人上人。她先是去求太子,说自己幼时是太子救了自己的命,想到太子身边侍奉他。
太子误会,说自己又老又胖,身体不行,对这方面没需求,又说关键是太子妃,怕她来了受气。胡善祥还想继续说自己的意思都被太子截住话头,这一段梁冠华演的非常搞笑。也许太子就是假装打岔,不让胡善祥说。
胡善祥只有来求姑姑胡尚仪。胡尚仪却告诉她选妃之难,并告诉她今天太子妃宴请的这八个人,一个也不会选中:
- 今天选的不是相貌,是仪态是心性,每个秀女屏风后面都有一个心思精细的太监,察人于微,姑娘喝茶,看的是手腕和手指,外翻为富,内拗为穷。指长为心慧,掌厚为富德,点头摇头,摇头看出身,姑娘吃饭,看的是碗就口还是口就碗。姑娘回头看脖梗是否细长,就算这些都过了,还要与太孙的八字合,请黄道馆的人看祖坟。
胡尚仪阻止胡善祥选妃,①是因为难,②是因为胡善祥是罪臣之女,一旦暴露,会身首异处,③是把她当亲人,自幼养大,不想让她涉险。
胡善祥不会甘心,又去求汉王做推荐。这个推荐人倒是后台强大,但是狼子野心,胡善祥羊如虎口!
后面的事只有她的姑姑胡尚仪来给她擦屁股,满足她的心愿!
《大明风华》讲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感觉胡善祥的戏份更多
给你先讲一段故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班师。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还是回家吧。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大明风华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
这部剧比并不是说谁的戏份多少!主线是在传达给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个人感觉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大明风华》朱高煦是怎么造反失败的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分几步回答:
一、朱高煦为什么要造反。
凭心而论,老爹朱棣造反时,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父子三人,有点类似大唐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留守老巢北平,扛住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创造了战争奇迹。(当然这里面还有李景隆妒贤嫉能的原因,不然都能瞿能可能攻进了张掖门;有十一月北方天气的帮忙)。而朱高煦则是一路跟着朱棣冲锋陷阵,经历了所有靖难战役,立下汗马功劳,直到攻下南京。朱棣的对手最初是擅守不擅攻的耿炳文,后来是饭桶李景隆,再后来遇到堪称名将的平安、盛庸、铁铉,南军兵多将广,何况铁铉等人堪称名将,朱棣没少吃苦。郑村坝一战,将二代李景隆吓得尿了裤子,连夜南逃,竟不顾攻打北平城的部下!结果李景隆大败!李景隆退居德州,建文二年,他纠集六十万人又发起了白沟河战役。先锋平安直接开攻,朱棣率北军撤退。南军郭英又在北军行动路线上埋下大量地雷。朱棣被一打二炸找不着北。第二天,平安、瞿能冲击北军后翼,北军大乱。朱棣决定击破李景隆中军。朱棣决定全力攻击李景隆中军。但大将邱福攻无动静。朱棣又下令攻敌侧翼。这次李景隆学乖了,他也在朱棣转身时抄了他的侧翼。双方陷入苦战。朱棣换了三匹马,血染盔甲,退到河堤,平安、瞿能赶到,李景隆全线进攻。朱棣使诈,盗版张飞在长坂坡前的做法,骑马站在河堤最高处,作出舞鞭唤人状。李景隆以为北军有埋伏,下令南军后退,朱棣逃生。南军瞿能又发动进攻,朱棣的防御体系被打乱。谁知此时,南军的帅旗被风刮断!南军惊慌失措,朱棣趁势扶南军后侧背,南军溃败。朱棣趁势放火,瞿能父子殉国。李景隆损失十余万,幸亏徐达儿子徐辉祖来掩护。朱棣在济南城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盛庸、铁铉。朱棣决堤放水想攻下济南,但铁铉不是白给的,他预备千人诈降,让朱棣单骑入城受降。结果差点儿要了朱棣的命,朱棣连攻三个月,未果。朱棣准备令他的大炮轰炸济南,可铁铉证人在城墙上挂起“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朱棣不好下手。朱棣下令撤退,铁铉、盛庸一路痛打,收复德州。朱棣在建文二年攻下沧州、德州、济宁、临清。南军统帅盛庸决定诱敌深入,在东昌预设战场与朱棣决战。朱棣率骑兵冲左翼,无果。朱棣又攻盛庸中军,谁知盛庸已张网以待!朱棣已成盛庸囊中之物!幸亏朱能率军救出朱棣,但大将张玉被杀,北军溃败。幸亏朱允炆的“勿使我背上杀叔罪名“的护身符救了朱棣的命。建文三年,盛庸率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大战朱棣。朱棣经武装侦察后再攻左翼,猛将谭渊冲在最前列,结果被盛庸后军大将庄得一刀砍死。盛庸的防守反击战术,因谭渊鲁莽行动而调动中军围剿,露出破绽。朱棣把握战机,趁势猛攻。结果庄得战死。盛庸稳住阵脚,朱棣撤退。盛庸南军西南方向布阵,朱棣东北方向布阵。朱棣从两翼冲击,盛庸从容应对。谁知东北风起,对南军不利,盛庸大败。
随后,是灵璧之战,平安、何福率领的南军主力因缺粮大败。朱高煦始终参与朱棣的造反生意,多次在危急关头冲锋陷阵去救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终于攻到了浦子口,老朋友盛庸率领南军殊死反击,打败北军,挡住朱棣去路。朱棣北军已是强弩之末,无心再战。这时朱高煦率援军赶到,朱棣忽悠起次子:努力,世子身体不好!高煦见享受胜利成果有望,使出吃奶力气,大破盛庸的南军,造反派来到坚城南京城下,金川门守将谷王朱穗、李景隆叛变,最终朱棣登了基。-大明风华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
朱棣上位,朱高炽、朱高煦为太子位明争暗斗,大臣也参与其中。总体文臣(以黑衣丞相姚广孝、三杨、谢缙为代表)力挺高炽,武将力挺战友朱高煦。最终朱高炽上了太子位。但朱高煦多次反扑,最终朱高炽保住了太子位。一次,杨士奇把握住朱棣召见他的机会,说道: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他却要留南京。唯陛下熟察其意。永乐十五年三月,赖在京城的汉王朱高煦被朱棣赶到乐安州。朱棣这个阴谋家,早料到高煦不会老实,将他调到离北京很近,离南京较远之地,一旦造反,正好中央一举荡平。-大明风华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
从这时起,朱高煦反意已决,只是在等待机会。
二、荒诞的造反经过。
朱棣五征蒙古,挂在征途。朱高煦预知老父要走人,派儿子朱瞻圻潜伏京城刺探情报。朱棣内侍马云、杨荣、金幼孜都是太子党,在军中密谋:密不报丧,每日照送膳食,瞒天过海。朱棣死前召见张辅,传达传位太子的旨意。但张玉之子张辅与高煦是战友,他们对辅有所防备。杨荣回京向太子报丧,最终高炽功德圆满,登上皇位,此为仁宗。-大明风华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
仁宗在日,高煦阴谋不断,高炽只是警告,并笼络,高煦在做造反准备活动。高炽执政不到一年,挂了!高煦全面加强情报工作,他准备趁高炽死后,趁守南京的侄子朱瞻基奔丧途中,一举歼灭,趁乱上位。
谁知太子绕开大道,听说父亲病重,提早赶回京城。朱瞻基又成功上位!
朱高煦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公开造反了!宣德元年,派亲信枚青找张辅,张辅直接把枚青扎成粽子,送给朱瞻基。
朱瞻基派中官侯泰到山东乐安找朱高煦,正告他悬崖勒马。
朱高煦竟说: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朱老二的诉求是把煽动他的奸臣们抓起来)呵呵!猪八戒倒打一耙!
朱瞻基吸取朱允炆用李景隆的教训,听从大臣夏原吉的劝谏,御驾亲征。从小跟爷爷征战的他极有军事天赋,他料定叔叔必定死守乐安。大军一到,小皇帝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城上守军,乐安守军全无斗志。瞻基又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还给朱高煦明码标价。朱高煦像个小丑,立马软蛋、认怂:臣罪万万死,唯陛下命。-大明风华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
朱瞻基派御史于谦大骂了一通,把他押到了西安门牢房里。
三、闹剧闹出了人命。
朱瞻基想起了他的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偏偏伸出一脚,把朱瞻基勾倒在地。玩笑开大了,我是你侄子,是两代和你有深仇大恨的侄子,更是当今的天子!朱瞻基发怒了,用一口三百斤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朱高煦太顽皮了,想晒一晒他的举重绝技!他竟把缸顶起来,东倒西歪到处走。-大明风华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
最终,朱瞻基派人把大缸按住,找到很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了朱高煦!结束了这场演了二十多年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