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外国人的中国宫廷画家——郎世宁因为古代的科技相对来说不发达,更重要的是:哈密的丢失其实折射的是明朝在边防问题上的全面收缩——明初曾在东北、蒙古、西域等地建立过奴儿干都司、朵颜三卫、哈密卫等战略屏障,同时这里也是西域属国乃至中西亚国家的使节进京朝见中国皇帝的中转站——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中亚各国的使团500人就是通过哈密进入明朝腹地,然而从总体上看:明朝在西域地区基本是采取守势的——除关西七卫之外今天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统治之下,然而四年后土鲁番再次发兵攻占哈密,因此要说明朝完全没在西域设置行政管辖机构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关西七卫和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一样都是治理西域的行政管辖机构,在明朝的威胁下土鲁番被迫放弃已到手的哈密,但在大唐灭东、西突厥后重新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为什么大明不能仿效汉唐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经营西域
公元前138年在距离当时的汉帝国都城长安西北120公里处的甘泉宫内一个即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使团整装待发——28岁的张骞从16岁的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大汉帝国威严的汉使符节,随即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途。张骞此行肩负着沟通中原和西域的历史使命,然而他的这次旅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只要一出陇西就进入了与汉朝处于对立关系的匈奴人的地盘,而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目的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总不能是团结西域各国共同发展与匈奴的睦邻友好关系吧?匈奴会轻而易举放张骞通过吗?就在张骞使团踏足匈奴地域后不久他们就毫不意外地与匈奴人遭遇了。一百多人的使团自然无法和匈奴大军抗衡,他们毫无悬念地成为匈奴的俘虏。在被匈奴扣押了十年左右之后张骞终于趁匈奴看守松懈的时机逃走,他和随从堂邑父两个人徒步穿越热浪滚滚的茫茫戈壁沙漠,又翻越了白雪皑皑的葱岭雪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随时可能遭遇野兽、强盗、匈奴人袭击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走到了西域。张骞这次出使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通道,后人因此称这次出使为凿空西域。然而这时汉王朝并未在西域设置行政管辖机构,直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这里被纳入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中。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为人坚韧刚毅的郑吉将西域的屯田规模发展到空前的规模:轮台屯田区最盛时屯田士卒达到三千人。轮台成为汉朝在西域的著名粮仓之一。由于大力发展屯垦事业,既减轻了西汉政府和当地人民的负担,又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供应,增强了西域的防守能力。屯田是西汉政府为了统一和巩固西域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前期屯田主要是为来往西域的内地汉使提供粮秣,后来大规模的屯田,为统一与安定西域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此后屯垦戍边就成为中华民族治理西域(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之策,这一政策自郑吉创始,历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前凉、隋朝、唐朝、元朝、清朝、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建设兵团仍延续着这一千年国策。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尽管此时刘备还在大西南打着大汉的旗帜,不过还是有很多明白人清楚地知道那个曾发出“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那个曾令四夷宾服,那个曾打通丝绸之路远播国威的大汉王朝已成为历史。接下来的三国时代被视为乱世,不过身处乱世的魏、蜀、吴三国尽管忙于彼此间的撕逼大战,但绝不容许四方蛮夷有犯境之举:曹魏征乌桓、蜀汉平南中、东吴通台湾,可以说三国之间虽战火不断,但从未失去中华尺寸土壤于外夷。汉代开拓的西域在曹魏时代依然是中华版图之一部分:早在曹丕刚承袭曹操的魏王爵位时就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 曹丕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从此曹魏的西域长史府延续着汉代的西域都护府继续治理西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即使到了后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割据西北的前凉政权仍牢牢控制着西域,直到南北朝时期兴起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征服了这里,这才使中原地区同西域的联系一度被切断,但在大唐灭东、西突厥后重新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大唐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大唐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西域军团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同中原的联系再次断绝。
西域同中原的联系断绝后在今天新疆的土地上先是被吐蕃占据,后来逐渐兴起了伊斯兰化的喀喇汗国。1041年喀喇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1134年东喀喇汗国的阿赫马德汗死后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叛乱,被迫邀请被金军大败而逃难至此的契丹人耶律大石出兵协助平乱。耶律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逻禄,并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当年耶律大石定都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改年号康国元年。耶律大石自称古儿汗即世界之王。历史上称耶律大石创建的政权为西辽或喀喇契丹帝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被蒙古降将、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被迫让位。屈出律尽管沿用西辽国号,但这个政权已不是契丹耶律氏所统治的了,1218年西征的蒙古军团彻底消灭了西辽政权。随着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后他同坚持维持旧制的蒙古宗王之间矛盾越来越多并由此最终引发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尔汗国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元朝在今天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设有卫所,而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当时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中的察合台汗国。1321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而就在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中原正统王朝。后来明王朝“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然而《明史》这句话其实有夸大的成分:当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明朝是设置有卫所的,不过后来被吐鲁番部夺走。事实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在积极经略西域地区:先后在嘉峪关以西设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东和沙州等关西七卫。-国威时代
关西七卫中的哈密卫的名字在今天也许更多是和哈密瓜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明代哈密见证的是一段交织着辉煌与苦涩的历史。哈密古称伊吾,在汉代曾一度是西域都护府的驻地。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册封蒙古降将纳失里镇守当地的方式确立了对哈密的主权并在此设置卫所。在洪武、永乐年间哈密是抵抗塞外蒙古部落入侵的桥头堡,是嘉峪关的地缘屏障和缓冲地带。同时这里也是西域属国乃至中西亚国家的使节进京朝见中国皇帝的中转站——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中亚各国的使团500人就是通过哈密进入明朝腹地,明成祖朱棣特意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10万大军,还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可以说哈密见证了明朝全盛时期万国来朝的盛景。云集在哈密的不只有各国使节,也有往来的商旅,哈密因此成为见证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繁荣与辉煌之地。15世中叶土鲁番汗国吞并附近的哈刺火州、柳城,日渐强大起来的土鲁番开始同明朝争夺位于如今新疆东部的哈密等卫所。与此同时明王朝自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出现中衰迹象,尽管后来明朝又有过几次中兴,但始终无法恢复到洪武、永乐、仁宣时期的强盛局面。与此同时西蒙古瓦剌部也日渐兴起,于是在哈密地区形成了明王朝、瓦剌和土鲁番三方争夺的局面。明朝对嘉峪关以西的哈密等卫所的统治模式和内地不大一样——明朝接管这里后就让当地归附自己的蒙古人在尽忠臣服的基础上继续驻守。明成化八年(1472)土鲁番趁明王朝和瓦剌在对峙中互相削弱的天赐良机出兵攻占哈密,代表明朝驻守当地的蒙古王公罕慎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却没得到任何回复,不得已之下罕慎联合其他归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同土鲁番交战。在历经十年的激战后罕慎成功收复了哈密,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土鲁番就设计擒杀罕慎,再次占领哈密。-国威时代
四年后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其子朱祐樘继位,朱祐樘就是日后的明孝宗。朱祐樘早年的身世可谓坎坷——他的母亲是广西纪氏土司之女,然而由于明宪宗朱见深宠幸万贵妃,以致于万贵妃恃宠而骄到擅自迫害有孕的妃嫔,朱见深因此迟迟膝下无嗣。朱祐樘一出生万贵妃就派宦官张敏去溺死刚出生的朱祐樘,幸亏天良未泯的张敏将朱祐樘藏在冷宫之中才躲过一劫。一次张敏为明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这才让朱祐樘出现在宪宗眼前,这时的朱祐樘尽管已有六岁却因长期处于幽禁状态连胎毛都没剪,同时因为缺乏营养而显得面黄肌瘦。然而就在朱见深、朱祐樘父子相认的第二天朱祐樘的母亲纪妃和保护朱祐樘的张敏就同时暴病猝死且死状蹊跷。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这才使朱祐樘得以安全地生活在宫中。1487年朱祐樘继位后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大开言路,驱逐奸佞,一时间明王朝迎来了弘治中兴的局面。面对土鲁番的进攻明孝宗朱祐樘当即下诏书斥责土鲁番,在明朝的威胁下土鲁番被迫放弃已到手的哈密,明朝得以兵不血刃收复哈密。这就是明孝宗一征哈密,其实严格意义上这次收复哈密并不是通过军事行动完成的,当然明朝当时是使用了军事威慑的。然而四年后土鲁番再次发兵攻占哈密,这次明朝决定发兵教训一下这个对手:于是甘肃巡抚许进率兵挺近哈密,从土鲁番人手中收复哈密。收复哈密后明廷册封安定人、故忠义王脱脱的重孙陕巴为新的哈密忠顺王,再次行使哈密卫的全部事务。但没多久哈密卫军队首领阿木郎率军劫掠土鲁番汗国的牛马,于是在次年春季土鲁番以此为由尽起大军猛攻哈密城,再一次破城,活捉了才登上忠顺王宝座不久的陕巴,杀死了哈密军主将阿木郎,至此哈密再次被土鲁番汗国夺取。明孝宗二征哈密的战果就这样付诸东流。弘治十年(1497年)在经过充分准备后由兵部尚书马文升亲自率领的明朝大军进伐哈密,得以第三次收复哈密城。然而土鲁番并未就此放弃对哈密的野心,直到王越出任明朝三边总制后屡次以重兵击败土鲁番,迫使土鲁番消停了十五年。正德八年土鲁番策反了哈密指挥使拜牙,使其携哈密重镇投降土鲁番,此后明朝再未收复过哈密。-国威时代
哈密卫的丢失在明朝后期历代君臣眼中似乎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只是小小的边陲之地,也就几千人口。事实上哈密的丢失对明朝的边防影响巨大——从军事角度讲:明朝失去了嘉峪关外的缓冲地带,本来处于二线防御的嘉峪关从此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同时明朝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马来源地;从政治经济角度看:哈密的丢失切断了明朝同西域乃至西方国家的陆上交流通道,丝绸之路因此中断,河西走廊也日渐失去往日的繁华,西北地区逐渐陷入贫困状态。更重要的是:哈密的丢失其实折射的是明朝在边防问题上的全面收缩——明初曾在东北、蒙古、西域等地建立过奴儿干都司、朵颜三卫、哈密卫等战略屏障,然而明中期后边防日渐废弛,在这样的形势下哈密的丢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由于关西七卫的存在,因此要说明朝完全没在西域设置行政管辖机构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关西七卫和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一样都是治理西域的行政管辖机构。然而从总体上看:明朝在西域地区基本是采取守势的——除关西七卫之外今天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统治之下,而以哈密为代表的关西七卫丢失之后明朝也没再试图恢复。那么明王朝为什么要在西域采取守势呢?为什么不像汉唐一样积极主动进行开拓西域的行动呢?-国威时代
这首先是因为明王朝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王朝,这意味着像青藏高原这种地势太高、东北这种气候太冷。新疆这种太过干旱的地区都因为不适宜农耕的地区利用价值都相对偏低。尤其是考虑到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已逐渐废弃,东西方贸易已基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这就使西域的战略价值更为下降。而明王朝又是一个偏重于守内的保守型王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这其中的朝鲜、琉球、日本、越南等国也属于农业文明,在风俗习惯上与中原王朝更为接近,既然这样的目标尚且不征,又怎会劳师袭远去征服和自己地理阻隔、风俗迥异的西域呢?明成祖朱棣由于得位不正,一度需要通过建立旷世奇功以为自己正名,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位时期大力开拓关西七卫,也是在他在位时期明朝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然而要开发建设这些地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明王朝而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洪武、永乐这种国力巅峰时期还足以承受,可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明王朝由盛转衰,在此之后明朝始终面临来自变法边疆的蒙古势力的威胁。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蒙古始终是明王朝最大的外部威胁:尽管明成祖朱棣曾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然而放眼整个有明一代实际上和蒙古呈现的是一种反复拉锯的状态,蒙古势力甚至不止一次围困过明王朝的都城为集中应对来自蒙古的威胁,也为节省成本开支,明王朝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内迁奴儿干都司、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废弃了关西七卫、退出河套平原......在经历永乐年间短暂的对外开拓之后明朝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内敛收缩的状态,这也就不难解释明朝在西域采取守势的原因了。-国威时代
在中国古代,外国人可以当官吗
可以。在中国古代,外国人只要符合了当时王朝的选官标准或者说得到统治者的认可,那么就可以在中国当官。
在我国历史上的王朝中,也确实存在“外国人在中国当官”这样的事。
一位是外国人的中国宫廷画家——郎世宁
因为古代的科技相对来说不发达,没有照相机这样的产品,所以在古代,就要通过“画画”这样的操作来对人或者风景进行一种“照片”式的留存。而宫廷画家就是服务于皇室的画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宫廷画家很多,但是郎世宁却是比较独特的一位,因为他不是中国人,而是意大利人。-国威时代
郎世宁开始时是个传教士,他来中国是传教的,到中国后,郎世宁受到了当时清朝的皇帝,也就是康熙帝的接见,后来就被安排在宫中做“宫廷画家”了,郎世宁也由此开始“吃皇粮”了。
虽然只是宫廷画家,没有正式的官职品级,但是郎世宁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几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画艺精湛,颇多赏赐,可见皇帝对郎世宁的恩宠。
唐朝的“外国”进士——阿倍仲麻吕
在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可以说是“盛名远扬”。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唐朝的邻国有派遣一些人,来唐朝学习学习先进经验,阿倍仲麻吕就是来自日本的一位“遣唐留学生”。
经过长途跋涉,阿倍仲麻吕来到了大唐的长安城,当时,阿倍仲麻吕进入到了“国子监太学”,学习一些中国的文学经典。当时的唐朝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而这个阿倍仲麻吕呢,就在学习之后,参加了“科举”,不仅如此,他还考中了进士,也确实是有水平。-国威时代
后来的阿倍仲麻吕先后担任一些朝廷的职务,如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左散骑常侍等等,一个外国人,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不错了。
在中国古代,当过官的外国人自然不只是这两位,还有其他的人,如比利时人南怀仁,在清朝时曾官至工部侍郎。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只要有能力,外国人也是可以“当官”的。
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60多国海军舰艇参加海上阅兵中国国产新航母会亮相吗
本月国防部发言人已两次明确表态,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将于4月下旬在青岛举办,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表示将派海军代表团参与。此次参与阅兵军舰绝对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佳阵容,远超2009年海上大阅兵,也比2018年南海阅舰式更具规模、新锐。航母做为核心展示力量一直受到关注,在确认国产航母是否亮相前,先看看前两轮的阅舰式情况。
这张图是2009年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有对比才有进步,看看十年前的规模还有舰型。14个国家21艘舰艇参与,当时最大的战舰是071“昆仑山”号大型船坞登陆舰(满载排水量20000吨),最小的是022型导弹艇(满载排水量250吨)。-国威时代
2018年南海阅舰式,总计48艘舰艇、76架战机、1万多名官兵参加受阅,就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辽宁号航母、094A型战略核潜艇、093B型攻击型核潜艇都是第一次露面。而主力舰艇包括:052D型驱逐舰、052C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056型护卫舰、056A型护卫舰、901型综合补给舰(满载48000吨)。-国威时代
回到回题核心,辽宁舰虽然好看毕竟是“过气网红”,国产新航母“山东”舰(以下暂时这么叫)是当红状态,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如果在阅舰式上来一场双航母编队保证刷新头条,现在的问题是山东舰到处赶不赶的及到场。
从去年以来,山东舰多次出港海试,目前状态就等刷舷号、命名就可以正式启航。按照国防部的说法阅舰式在4月下旬,也就是还有20多天,现场不一定要求舰载机起降,只要亮相就可以。
这些年我国军工带来的惊喜一直不断,去年航展歼-10 TVC矢量版的惊艳亮相立刻就让歼-20成了过气网红。也难说海军可能借70周年纪念,让双航母带着094A型战略核潜艇、093B型攻击型核潜艇,还有055万吨驱逐舰等编队驰骋海疆,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和意外。时间还足够,我们不缺编队需要的舰艇,只要山东舰出来亮个相就好,至少有一半的概率出现,大家静候。-国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