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这次西征没有成功)听说耶律大石率部西征后,西辽在他死后也彻底放弃可敦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稳脚跟后,如果耶律大石不走,蒲甘王国虽然不大,蒙古能崛起么蒙古的崛起跟西辽放弃漠北草原有一点点的关系,于是耶律大石便开始西征,其它的草原诸部断然不可能做大做强。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在中国西南边陲,有这么个国家,人家地方不大,但却一直有着很强的存在感,而且和中国关系还很铁。看过电影《湄公河行动》的都知道,当那帮子毒贩猖獗于金三角时,正是这个国家和中国缉毒警通力合作,才剿灭了一波又一波猖狂的毒贩。
是的,这个小国家,叫做缅甸。
然而,缅甸只是它最新的一个名字,考虑到这个国家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比起很多欧洲国家都古老呢),古代的缅甸还有其他更古老的名称。今天老王就来简单说说缅甸历史中最辉煌的一段~
01
在中国史籍上,唐代称缅甸为“膘国” , 宋代称为“蒲甘” ,元代称为“缅”,明代以后才称为“缅甸” 。
这其中,蒲甘是缅甸早期的国名,同时,也是蒲甘王朝都城的名称。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十二缅甸始末》中说:“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后,汉谓之掸,唐谓之骤,宋谓之缅,逮明朝主为缅甸宣慰司。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邀,道路修阻,固名之缅也。”-诺浦敦
古缅族壁画
所以缅甸的得名,完全是我大明朝赐予的。
接下来老王再来说说缅甸的前身之一,蒲甘。话说蒲甘原是一个小村,位于亲敦江与伊洛瓦底江汇合地处南不远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敏建县境内,和曼德勒相距不远,到仰光也仅仅500多公里。此地地势优越,交通方便,是云南经掸邦到不丹经商的必经之地。-诺浦敦
传说公元847年时,有一位叫彬牙的缅甸部落酋长,曾在此地建立了一个革命根据地。刚开始这地儿人烟稀少,后来随着生产(双重意义)日益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就变成了一个乡镇。
蒲甘景色
不过直到阿奴律陀登基此地,建立蒲甘王朝之前,这个地方还只能算是一个国家的雏形。它北与南诏为邻,东为山岭,除少数掸族外,几无人迹,而西南方均为膘族人之地,更南一点,就是得楞人的地盘。
蒲甘南部的直通和勃固,是缅甸各民族文化水平最高、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 孟族集居地,也是最早接受印度传入上座部佛教的区域,当时西部沿海地区的若开族,正在筹建区域自治,许多大小城镇也已逐渐兴旺和发达。
北部和东北部高原地带,则处于掸族封建土司的统治之下,摩尼镇和丹伦县等地区的吉仁族, 也根据各自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性、特点,散居在各个地区和角落,从事农业生产,扩充实力,抵御外族的入侵。
值得一提的是,南部孟族同中南半岛东南部势力——强大的高棉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北部的掸族同国力正在不断增强的南诏,进行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接触。
所以,当时蒲甘周围邻国的情况是:东南面,是高棉族人建立的高棉王国,势力范围扩展到缅甸南部的颠那沙廉等沿海地区,和马来亚半岛。东南隔海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出现了 一个力量强大的,控制了庞大地域的室利佛逝王国。西南隔海,统一了印度南部地区和锡兰,并将其力量扩展到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注辈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的道路。-诺浦敦
从上面的格局,可以明显看出,阿奴律陀王登基后,欲完成统一缅甸之大业,绝非易举。
阿奴律陀王
首先,孟、掸两大强族之兴起,是最大的威胁和障碍。此外, 上述诸邻国, 随时都有入侵蒲甘的可能,这对蒲甘王国的存在和巩固显然是不利的。面对这样的国内外条件,蒲甘王国何以能南征西伐,逐步扩大疆土,成为一个大国呢?-诺浦敦
02
这是因为,蒲甘王国虽然不大,但土地非常肥沃,物产也是异常丰富。根据考古发现,蒲甘城迷崩佛塔的碑铭载有丈量土地的器具及水稻、玉米、豆类、香瓜等76种作物,堪称是舌尖上的蒲甘……
同时也证明了这个11世纪的古国,已经具有相当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
庄稼多了,也就能够供应得了更大的人口。从公元650年开始,许多由咱们云南流入缅甸境内的古缅族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附近的著名产米区— 叫栖,始终是蒲甘坚固的经济支柱。
大量史料证明,蒲甘不仅便于同平原地区缅族人民联系,而且是当时正在迁移的缅甸人民的主要通道。因而有利于把缅族人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集体。
再到后来,蒲甘盛世揉合了缅、孟、骡、贴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依靠佛教作为宗教精神思想,把各族人聚合起来。如此优厚的自然条件和文明基础,是立国强兵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显然在这块土地上,已经积聚了足够强大的实力。-诺浦敦
而且,他们的作战主力缅族战士,更是有着勇不可当的战斗力。
03
根据史料记载,古缅族的大规模南迁是在公元七至九世纪之间。尤其是强盛的南诏国攻陷膘国之后,才迅速流入缅甸境内的。
他们从云南来到缅甸的东北部,接着又迁徙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多数云集在蒲甘及其附近的叫栖县一带地区。他们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层层障碍,磨练了百折不挠的斗志,培养出了英勇顽强的强大战力。-诺浦敦
如今的缅族女战士,英姿飒爽
而缅族人中的佼佼者——阿奴律陀,更是缅甸漫长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大BOSS。他的主要历史贡献包括: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国家的繁荣兴旺,征服直通、阿拉干等地,使缅甸南、北部和西部统一起来。-诺浦敦
还有一点,阿奴律陀凭借宗教战争取胜的有利时机,确立了上座部佛教为国教,从而推动了佛教文学及建筑雕刻的发展。从此之后,缅甸人民笃信佛教,很自然地对这样一位佛教的传播者倍加信崇和怀念。
从古至今,各种缅甸史学家们纷纷撰文作书,歌颂阿奴律陀王的伟大功绩。
只不过他们当然不会提到,这位伟大人物也有可怕的另一面:1057年阿奴律陀征服直通后,曾经大开杀戒,给生活在直通的孟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孟族人民怨声载道,不断发起暴动。
哦,后来继承其王位的修罗王,就是在孟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下丧命的。
阿奴律陀之后的一位明君江喜陀,就聪明得多了。他机智地采取了安抚和团结政策,对缅、孟族人民一视同仁。比如在宫廷中起用孟族人担任文武大臣,按照孟族人的习俗为他们举行晋封礼,还册立孟族公主为王妃,用孟族的艺术风格建造阿难陀寺等著名庙塔。可谓是极尽讨好孟族人之能事。-诺浦敦
江喜陀像
江喜陀年迈之时,为了使缅、孟两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甚至把自己的宝贝千金瑞因梯,嫁给了前任孟族国王摩奴诃的曾孙那格达门,并生下了缅、孟混血王子——阿隆悉都。
阿隆悉都倒也不负众望,在位时颁布了全国统一使用的度量衡制度,并把一切旧有的判例汇编成法典,还同一些邻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04
如此,正是在诸位大佬的努力,外加内在外在的优越条件下,诞生了缅甸史上辉煌的蒲甘王朝。
这个盛世的确堪称经济繁荣, 武功震栋。经济上,足以供应大量寺院的修建,国势上,足以吸引外国高僧来访,并鼓励缅甸僧徒到锡兰等国求学。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强大兴盛的朝代,才有了后来的缅甸。
如果没有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蒙古能崛起么
蒙古的崛起跟西辽放弃漠北草原有一点点的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
辽国对漠北草原的管理,以安抚为主。但是有辽一代,漠北诸部与辽王朝的关系可称叛服无常。其中乌古、敌烈、阴山室韦与辽国的关系较为紧密,梅里急、阻卜等部则主要以叛乱为主。
为此辽国在漠北草原的深处设立了西北路招讨司,下辖招州、镇州、维州、防州,提防草原民族造反。(镇州就是可敦城)
也就是说,辽国统治漠北草原时期,契丹人和草原民族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一些部落是辽国忠实的马仔,有一些则经常想着怎么独立,脱离辽国的控制。
金灭辽时,由于辽国分崩离析,对草原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因此在当时,草原各部纷纷起了异心,打算抛弃辽国。
但是由于女真人是通古斯语族,跟草原民族有先天的隔阂性。并且金国恃强凌弱,对漠北草原各部采取军事威压政策,给漠北草原各部留下了一个很差的印象。因而当辽国奄奄一息之时,草原部落又纷纷转头,又继续支持辽国。-诺浦敦
比如1124年,辽朝彻底完蛋前夕,阴山室韦部就派兵“勤王”,协助辽天祚帝跟金朝做了最后一搏。
只不过,由于天祚帝太稀烂,辽国和支持它草原各部的最后一搏,最后以失败告终。
天祚帝败亡前夕,耶律大石这个光杆司令率领残部流亡至漠北草原的可敦城。
前面说了,漠北草原民族中,有一些部落是辽国忠实的马仔,因而当耶律大石率残部抵达可敦城后,这些拥辽部落迅速集结,纷纷团结在了耶律大石的周围。
当时,有十八个部落给耶律大石捧场,这十八部分别是: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
在这些部落首领们看来,辽朝皇帝就是他们的大汗,耶律大石既然是大汗的人,那也就是他们领导人。
至于金国?东北来的通古斯蛮人而已,没兴趣效忠那种外来户。
注释:敌剌部是鞑靼后裔,也就是后来塔塔尔人的祖先;王纪剌部就是弘吉剌部,蒙朝皇后多出自这个部落;茶赤剌部就是札答兰部,后来的札木合就出自这个部落,属于蒙古部的分支;密儿纪部即蔑儿乞部,也就是跟成吉思汗抢老婆的那个部落;阻卜部即克烈部,王汗出自这个部落。-诺浦敦
不过,有捧场的人,那就有不捧场的。比如成吉思汗的爷爷合不勒汗,他就没去。
当时,辽国灭亡,金国忙着打北宋,无暇派兵占领草原,此时草原处于无主状态。合不勒汗便趁机脱离辽、金统治,自立为汗。
在合不勒汗的强势领导下,蒙古部落迅速开疆扩土,威势日盛,成为漠北草原东部的一个小强部落。不管是耶律大石还是金国,都要拉拢他。(合不勒汗当时只是统一了蒙古部落,没有统一草原)
面对拉拢,合不勒汗接受了金国的册封。金太宗完颜晟大喜,遂宣召他入朝,打算给足他面子,并以他为招抚榜样。结果就在待合他的宴席上,合不勒汗估计是喝多了,他竟然跑去捋金太宗的胡须,让其很没面子。
金太宗当时没有发作,但过后又后悔,让使者追合不勒汗回来,打算杀了他。合不勒汗知道金太宗的用意,蛟龙入海,岂能再困于浅滩之上呢?于是这名使者就躺枪被杀。
自此,金与蒙古结怨。
当时合不勒汗一面整兵抗金,一面接受耶律大石的安抚,成为耶律大石的盟友。
1130年,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稳脚跟后,他意识到金朝已经不可战胜,就动了朝其他方向发展,等强大后在反攻的想法。
但耶律大石依然有后顾之忧,那就是金朝可能随时会派兵剿灭他。于是他就派少量兵力向金朝进行试探性骚扰,果然金朝大怒。但金朝与南宋正在交战,无法抽调兵力。(当时金国正在“搜山捡海”抓赵构)
于是,金太宗便派人去蒙古高原各部,下令让他们出兵。结果没有部落听金朝的话,都按兵不动。
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后,耶律大石摸清了金国的底细:就是在短期内,只要蒙古高原各部依然不归顺金朝,那么金朝就根本抽不出兵力来消灭自己。
于是耶律大石便开始西征,把可敦城的主力调往西域方向。在可敦城则只留一少部分兵力镇守。(耶律大石这次西征没有成功)
听说耶律大石率部西征后,金朝认为此时正是解决耶律大石的大好时机,便趁着耶律大石在西域,可敦城空虚之际,发动了燕云地区的汉人和一小部分的女真人,组建了一支一万人的远征军,打算长途跋涉的去进攻可敦城。
然而,金朝这次的远征,彻底失败了。从燕云到可敦城,路途三千多里。而且为了避免惹怒蒙古高原各部落,金军还只能走沙漠沿线。其结果就是负责辎重的民夫悉数死在了沙漠,牛车也十不存一。
听说金国远征失败的消息后,耶律大石考虑到可敦城附近地理环境不好,不宜立国。于是他趁着这次胜利,将可敦城周围拥护他的各部落首领召集起来,号召他们随自己一起迁徙到西域,并放弃可敦城。
有了草原部落的支持,耶律大石随即进行第二次西征。这一次西征,战果非常显著,半个西域基本被他拿下。
1134年,耶律大石认为反攻复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便派大将萧斡里剌率七万大军东征金朝。
结果,西辽这次的东征也跟金国的远征一模一样,牛马多死,大军补给困难,耶律大石不得已下令撤军。
远征失利后,耶律大石对复国彻底死心,专注于在新疆和中亚发展势力。
与之同时,金国上下听说耶律大石的东征失利后,举朝紧张,金朝权臣完颜宗翰力劝金太宗反攻。金太宗准奏,完颜宗翰便东拼西凑,拼凑了大量汉人和投降契丹人为主的军队西征西辽。
然而结果跟之前一样,也是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数千契丹士兵趁机叛逃西辽,西征以失败告终。
金军西征失利后,也跟耶律大石一样,对灭掉西辽不抱有希望,转而向南宋开战。决心灭掉南宋。(完颜宗翰死后,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力主灭宋)
由于耶律大石和金国都退出了草原,一个向中亚发展,一个向江南发展,因而此时的漠北草原便完全变成了一个无主之地。没随耶律大石西征的部落纷纷自立。比如当时的合不勒汗就非常活跃,数次骚扰金国边境。
1146年,金国在蒙古人的反复骚扰下,忍无可忍,遂决心反击。
当时,金国统帅完颜宗弼统帅40万大军,仅神臂弓弩手就带了8万,讨伐蒙古。可是由于合不勒汗根本不跟金军决战,以运动战的方式打的金军团团转。金军被动至极,只能宣布退兵。随后,金蒙议和,割让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蒙古。并且金国每年还无偿赐予大量的牛羊马予蒙古。(相当于北宋给辽国的岁币)-诺浦敦
至此,金国对漠北转入守势。
而在此战之前,耶律大石病死,西辽在他死后也彻底放弃可敦城,克烈部南迁,占领了可敦城。
至此,西辽的势力也彻底退出草原。
之后不久,合不勒汗病死,汗位传给其弟俺巴孩汗。金国设计害死俺巴孩汗,致使刚刚统一的蒙古又陷入四分五裂。直到五十多年后,随着成吉思汗的崛起,才又重新恢复统一。
总的来说,西辽放弃可敦城,与蒙古崛起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耶律大石不走,凭他的影响力,其它的草原诸部断然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耶律大石把发展重心移到西域时,合不勒汗确实占了便宜,并一度在草原东部称王。
但是,耶律大石的实力本身并不强,他能在可敦城号令草原诸部,只是因为他沾了辽国的余光而已。他在全力西征之前,他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处境:草原毕竟草原民族的地盘,不是他的地盘。他的安抚只能起一时的效果,如果时间长久,难免草原诸部会有异心。所以他必须要不顾一切的西征,要打下属于他自己的地盘。-诺浦敦
而对于蒙古来说,耶律大石的压制只是一时的压制。只要等他死了,新任大汗的号召力不如耶律大石,蒙古的崛起是必然的。
后来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强势崛起,即便那时候西辽在草原依旧有影响力,其结果也肯定是被蒙古碾压消灭。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无语的“神操作”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后,被严厉追责的可不仅仅是汤恩伯、李天霞以及黄百韬等将领,距离战场不远的桂军王牌第7军也难逃干系,只因该军军长钟纪乃是白崇禧的心腹爱将,南京“国防部”不好下手(白是部长)。但是该来的总归还是要来的,1947年7月,第7军副军长李本一中将,突然在南京家中被宪兵逮捕,罪名是:“擅入首都敲诈勒索与孟良崮战场救援不力”!其实吧,这是一次典型的秋后算账。-诺浦敦
(桂军将领李本一画像)
第二条罪名很容易理解,当时桂系第7军也隶属于汤恩伯第一兵团指挥,且部署在整74师右翼协同作战,张灵甫全军覆灭,整83师、整25师和第7军(还没有改番为整7师)当然都有责任,并且第7军是由李本一掌握实际军权,抓他没毛病。但是第一条罪名就很奇怪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内情,更是南京政府刻意隐瞒的一段历史,那就是1945年李本一假扮钦差的一次“神操作”。-诺浦敦
桂军在抗战相持阶段,以精锐主力控制和经营大别山地区,抗战后期更是组建了由李品仙担任司令长官的第十战区,管辖作战地域也是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交界地区。大别山虽然在长江以北,但是却处于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重要位置,从大别山东麓经安徽和县,可以很快到达浦口,浦口是哪里呢?正是与南京一江之隔的江北重镇,津浦铁路的终点(那会没有长江大桥呢)。-诺浦敦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所以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1945年8月17日,位于湘西芷江的陆军总司令部即给桂系第7军下达命令,要求以有力部队开赴南京周围“拱卫京畿”,没有办法,因为沪宁地区蒋军的存在几乎是空白状态,而距离南京最近的正规军只有在江北的桂军。不过陆军总部的命令仅仅是要求第7军“拱卫”南京(其实是怕新四军率先进入南京),驻地是为浦口,却没有让桂军入城受降的意思,那必须由中央军和黄埔系大员来实施才行。-诺浦敦
李本一是广西容县人士,又名李广、字善宽,毕业于黄埔军校南宁分校高级教育班,属于桂军的直系班底,抗战爆发时不过是个第7军上校团长,但是在白崇禧和李品仙的提拔下不断擢升,至1945年已经是第7军中将副军长兼鄂豫皖边区指挥官。在他担任第128师师长期间,所部击落了日寇第11军司令官塚田攻中将的座机,致这个侵华日酋毙命大别山区,也是晋升的一个资本。-诺浦敦
(抗战胜利后的白崇禧)
接到陆军总部的紧急命令后,李本一亲率步兵一个团星夜兼程赶往浦口,同时自作主张,派遣一名中校参谋持第7军公函,先期到达南京交给了汪伪宪兵司令陈皋,谎称奉最高当局命令率部前来南京对日受降。这陈皋因为当了汉奸正在惶惶不可终日,看见李本一的公函便理解为这便是“国府钦差”,赶紧安排巴结谗媚,不仅立即给李本一在中央饭店部置好高级套房,还派出特使率50名汪伪宪兵,赶往江北“迎驾”。-诺浦敦
1945年8月19日傍晚,李本一率部到达浦口,面对长江南岸南京的灯红酒绿,他浑然忘记了陆军总部的驻防命令,决心到南京城大肆“劫收”一番。次日凌晨,李本一率卫队一排,在汪伪宪兵的簇拥下乘船过江,威风凛凛地进入南京,随即下榻中央饭店。而陈皋等人也立马前来拜谒,声称自己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请李军长多多提携”云云,当然,少不了厚礼相送。-诺浦敦
(陆军总司令何应钦)
为了坐实自己的“钦差”身份,李本一于8月21日还率卫士祭拜了中山陵!并且动静搞得非常之大,于是南京城传遍了“中央军代表进城”的消息,一时间大小汉奸闻风而动,中央饭店车水马路,汪伪要员们排着队请见李本一,人人来套近乎,个个带着厚礼,什么金条银元古玩字画,用意都是一个:请“钦差大人”高抬贵手,放过当汉奸之罪,而李本一虽然不具备这个权力,却是毫不客气照单全收。-诺浦敦
没有不透风的墙,桂军将领擅入南京接见汪伪大员的情况,迅速被重庆当局得知,遂一方面严电李品仙查问,另一方面即遣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冷欣中将,从芷江飞赴南京办理受降事宜。李品仙也知道事情闹大了,急电李本一火速离开南京,率部去安徽蚌埠受降(那里才是第十战区的受降地点),可是李本一舍不得走啊,每天不仅收礼收到手软,请吃饭的都排到半个月以后了!-诺浦敦
(黄埔一期冷欣)
李品仙急了,再于8月26日通知这个“假钦差”,真钦差冷欣将于次日抵宁,再不跑路如果被何应钦和冷欣抓个现形,无论是李宗仁还是白崇禧都保不了他。李本一这才知道大事不妙,但临走前仍然不忘最后捞了一笔,向南京商会敲诈索要了“军费”4亿元(汪伪储备券,约合法币800万元),并且当天就换成了黄金白银,随后仓惶逃离南京前往蚌埠。8月27日,冷欣乘机到达,9月5日,中央军受降部队新编第6军空运抵宁。-诺浦敦
李本一这波操作之“神”在于,行贿的汪伪汉奸们虽然后来知道被假钦差给骗了,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更不敢承认送过多少大礼;同时,陆军总部的命令也说的不够清楚,没有明确规定李本一不得进入南京城,所以这家伙其实是打了个擦边球。而冷欣虽然了解了事件的大致经过,却搞不清楚李本一究竟捞了多少油水,也没有证人愿意出来指证这个“假冒伪劣产品”。-诺浦敦
(新六军空运南京)
因此,尽管事后冷欣向何应钦状告了李本一的胡作非为,但是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跟白崇禧关系较好的何应钦也不方便严加追查,而随后组建的“国防部”又是白崇禧当家,此事只能不了了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南京正式光复以后,李本一勒索巨额财富的真相,还是逐渐浮出水面,军统知道,“国防部”知道,即便是老蒋也略知一二,怒不可遏是肯定的。-诺浦敦
因此孟良崮战役惨败后,老蒋气急败坏之余,也为了给桂系一点颜色看看,决定新账老账一起算,立即下令抓捕李本一,这厮当时正在南京休假,迷迷糊糊就被关进了军人看守所。不久以后经过军事法庭的审理,李本一“擅入首都敲诈勒索与孟良崮战场救援不力”的罪名成立,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公权10年”,后经桂系上下的一顿运作,改判为有期徒刑3年。-诺浦敦
(新六军进入南京)
不过这牢仅仅坐了三个月,李本一就在白崇禧的担保下出狱,在家蛰伏了一段时间后,1948年3月官复原职,甚至还在半年后晋升第三兵团副司令兼第7军军长,反正南京当局的所谓军法审判,也就那么回事,就看你后台硬不硬了。从15年徒刑变成3年,再从3年徒刑变成3个月出狱,这算是又一波神操作,众人无语吧?其实这是当年蒋政权普遍的乱象。-诺浦敦
1949年解放大军渡江,衡宝战役中桂系第7军两个主力师被四野消灭,李本一仅以身免,11月30日,重新扩编起来的第7军在博白战役中全军覆灭,李本一再次化装逃脱,要说这厮打仗不咋地逃跑还是挺有办法的。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49年12月17日,李本一终于在广西平南被我军抓获,由于其在抗战期间曾经大肆进攻新四军和屠杀革命群众,随即被押往安徽关押审理。-诺浦敦
1951年8月24日,我皖北行署人民法院以李本一“在抗战中残杀三万群众”等罪名,判处其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次,李本一可是玩不出什么花样,更秀不出什么神级操作来了,当天在合肥市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被俘后的李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