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海罗盘

谈谈哥伦布是不是靠中国的指南(罗盘)技术发现了美洲大陆?郑和为什么当时没有去横渡太平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7-30 12:16:50 浏览10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下西洋也展现了明朝时期经济的繁荣以及航海技术的先进,欧洲人航海中沿袭使用中国的水罗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掌握了指南针技术,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也就是说欧洲人掌握航海指南针技术在12世纪末,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

谈谈哥伦布是不是靠中国的指南(罗盘)技术发现了美洲大陆

弘毅为您专业解答

十五世纪末,哥仑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十六世纪初,麦哲仑环航地球。这都是靠指南针实现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论》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改变了全世界。但遗憾的是,当时西方的主流观点并不认为指南针是中国发明的,只有英国汉学家瓦尔特把三大发明归功于中国,他认为,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从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展历程,也足以证明罗盘就是中国传递给全世界。

在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磁石指极性、司南、水罗盘、旱罗盘。《吕氏春秋》中记载: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说明中国人在公元前200多年,已经认识到磁石指极性。在公元1031至1095年,中国已发现地磁偏角,并且掌握了人造磁针和罗盘。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制作罗盘,用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从司南、铁针人工磁化到水罗盘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而同时间,欧洲人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在1190至1210年间的咏圣经诗文中才出现磁针指北的记载,然而到12世纪末,欧洲人突然就用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的原始积累,很显然是外来技术传给他们的。

水罗盘的制作:用一段适当长度的细钢丝 , 经磁石传磁 , 剪取雄鸡羽干,长度 约为磁针的三分之一 , 横穿在磁针 中部, 放入水中, 将指南的针端涂上红漆, 最后把磁针放入水罗盘的天池中。

那么中国的指南针是怎么传到欧洲的呢?宋朝与阿拉伯的经济交往频繁,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掌握了指南针技术,欧洲十字军第三次东征(1096—1291)时,从阿拉伯那里学习得来,也就是说欧洲人掌握航海指南针技术在12世纪末。从1180年到1250年,欧洲人航海中沿袭使用中国的水罗盘。到1250年以后,欧洲才开始对指南针技术进行了再次开发。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1224-1279)制造了360度的刻度盘,在金属枢轴上安装了转动的磁针并用玻璃罩盖住,这就是被欧洲熟手广泛使用的旱罗盘。这种罗盘又在明清间传入中国。-航海罗盘

总结来说,指南针是中国的发明,传递到欧洲后,欧洲人通过指南针技术,为航海事业打下了基础,从而在世界开辟了新航道,也就有了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

郑和为什么当时没有去横渡太平洋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人类航海历史上的奇迹。而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由明成主下达的政治任务和航海条件决定的,横渡太平洋这样的路线是不可能设定更不可能完成的。

先从郑和此人说起,郑和本姓马,十一岁便从云南被带进宫做了太监,分配到了燕王府伺候朱棣,而这位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你没看错,这位太监立的是战功,朱棣登基后赐“小马”国姓“郑”,被朱棣提拔为内宫监太监。而朱棣喜欢搞大工程以显示自己的功绩,比如“永乐大典”、建立紫荆城为皇宫,当然也包括大航海计划,而朱棣请相师(看相的先生)挑选下西洋的人选时,相师就选中了郑和。-航海罗盘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明史》记载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在朱棣给郑和下达的赦书中写到“扬朕之意,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照临霜露所濡之处,人民老幼皆欲遂其生业”。

根据明史记录和朱棣的赦书中仿佛能看见朱棣以“耀兵异域”来淡化了“欲踪迹之”的目的,那么圣人之君往往最想掩盖什么,那什么就是其最真实的目的,毕竟耗费如此大的国力就为了寻找朱允文似乎有点不像圣人之主的行为。那么寻找惠帝就是其最真实的目的。而惠帝最有可能逃亡海外的地方也就是东南亚地区甚至穿越印度再往西逃,不大可能穿越太平洋这么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海,惠帝是逃亡,而不是度假,即使是度假,也没有这个准备时间,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准备了好几年。-航海罗盘

但郑和下西洋的技术条件是很成熟的,面对题目上来就说条件技术不行的都是耍流氓。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为棕榈树和桐油为主要材料打造,主要由全国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建造,后由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安庆府、苏州府、淮州府、济南府、登州府等多地造船厂一起参与打造。据英国学者李约瑟估计,1420年时,明朝皇家拥有的全部船只为3800艘左右,超过当时所有欧洲国家船只的总和,明朝的造船工艺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而郑和船队一共200多艘船里除了其所在的宝船,还包括了马船、粮船、战船、和载运兵员的坐船等。-航海罗盘

据《明史》记载,郑和所用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成现在的尺寸为长100多米、宽50余米。现代学者根据这样的尺寸来推测了当时宝船的最大满载排水量为2万吨以上,这个排水量是100年以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旗舰的100倍;而在此400年后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旗舰康华利号的排水量也只有郑和宝船的八分之一;而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造出万吨巨轮的时候是七十年代,郑和时期的明朝造船技术至今也没有完全揭秘。-航海罗盘

郑和船队使用的船只是属于帆船,使用了独创的“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能逆风行走,这种帆的操作只需要水手在甲板上操作,而不像欧洲人那样得爬上桅杆,这种模式就使得船只只要有风就有动力,而不管风向从哪里来,这样一来,动力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而航海罗盘和牵星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解决了航海的导航问题。-航海罗盘

郑和出海所面对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补给,下西洋的出海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七千多人,其中主要是武装护航人员的两万人(返航时顺便维和了一下东南亚海域,灭了海盗陈祖义的几千海盗),那么补给就成了问题,因为航海的意图并不单一,所以船只装载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珠宝等用以贸易的物品,还装载着护航所用的火器、火药、兵器装备等,甚至根据史料记载,郑和出海还带了大量农具,到了东南亚地区,给当地人传播农耕技术,帮当地人打水井。那么能留给装载粮食、淡水的空间就不多,那么郑和就只能沿着大陆架不远的近海航行,随时可以改变航线回大陆上取得补给。这样看来,跨越太平洋这样的里程是完全要命的航线。-航海罗盘

根据郑和的船队路线看出,第一次远航离开大明版图后的第一站便是占城,随后访问了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接着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去印度洋,到达翠蓝屿、锡兰、柯枝等地区,随后在沿印度海岸北上,到达甘巴里、啊泼把丹等国家,然后返航,这里每隔几百公里就要靠岸一次;第二次到达了最远的地方为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与此同时,郑和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多个中转站,为后来的航海行动支线的开辟提供了补给场所,到第六次的航海,就有支线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了。在这个路线上,虽然靠岸要做宣传和贸易工作,但补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郑和也不会建立诸多中转站。-航海罗盘

因此,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基本上就是以惠帝有可能逃跑的路线,还有明朝船队能够靠岸补给的距离来定下的,跨越太平洋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彰显国威,也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繁荣,朱棣先后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历史上,有四次详细记录。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人数,在中国古代都达到了顶峰,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积极深远地影响。

一、七下西洋的背景

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积极主动发展与域外国家的邦交,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理想世界。另外,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造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国商贾之间交往甚密,一定程度上使得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可能。 -航海罗盘

对于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说法,例如说为了寻找建文帝,为了扬我国威,为了军事扩张等等。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皇帝能举全国之力来促成这件事,足见皇帝的决心,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个方面。

那么郑和的团队到底多大呢?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场面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

二、队伍庞大,规模空前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为了启动这艘船,至少需要两百人同时发力。每艘船可容纳上千人,算下来也有2万多人的队伍。而且一路跟随的还有200多只海船。郑和每下一次西洋,花费大约600万两白银。有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航海罗盘

郑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线都有不同,最远的时候一度到达了东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郑和下西洋虽然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支持,但光鲜背后都会遇到重重困难,因为是远渡重洋,所以对航海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对天文地理知识的掌握,包括语言沟通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困难超乎寻常,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别说七次,就是一次也很难完成。 -航海罗盘

三、七下西洋产生的影响

通过郑和下西洋,船队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建立了理想的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这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带去了大明王朝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力。郑和下西洋也展现了明朝时期经济的繁荣以及航海技术的先进。 -航海罗盘

发展经济只是朱棣的一个想法,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才是重点。通过下西洋的壮举,在军事外交上,不仅推翻了苏门答腊岛的政权,而且还让斯里兰卡王国臣服于明朝廷。随着军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明王朝已经超越元朝,占有了朝鲜半岛,也扩大了明朝版图。 -航海罗盘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邓小平: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