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牌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7-24 04:09:56 浏览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也就不会去抢劫一个有举人身份的考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山贼抢进京赶考的考生,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进京赶考的考生被山贼劫掠的事情,山贼们不抢进京考生,乡试并不是所有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的,为何山贼不抢劫这些进京的考生呢,一路上两个人形影不离。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山贼抢进京赶考的考生?那可真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进京赶考,是指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民间的学子们在通过层层选拔后,前往最后的考点进行的考试,因这个考点一般均设在京城,故而就有了“进京赶考”这一说法。

不过由于古代交通的限制,进京赶考对当时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极为艰苦的事情,不仅路途遥远,并且一路上危机四伏。

比如,考生们就经常会碰上以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些进京的考生遇到山贼,但一般都安然无恙,山贼们对考生大多视而不见,很少会去动手抢劫他们。

为何山贼不抢劫这些进京的考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山贼不敢,之所以山贼不敢。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只有那些通过层层选拔,顺利过关的人,才会去进京赶考。

以明清两代为例,若想进京赶考,必须先得过四关。

第一关,是在这个考生所在的县里举行的“童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科举制度里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一个入学考试,只有通过这个,才有资格参与科举。

虽说相当于入学考试,但童试也不简单,其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为童试的第一阶段,有考生所在地的知县主持,一般为五场或者四场,具体由当地的县官把握。

也就是说,一个考生若是想继续参加科举,那么首先要在县试的几场考试里顺利过关。

仅此一项,就已经刷掉了不少人,古代不少已是白发苍苍,但仍未考中的大有人在,许多人终其一生,却只能止步于此。

县试过关后,就可以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分为三场,通过后,即可以获得“童生”的称号。

能成为童生,可以说已经是一个省里的优秀人才了,但这远远还不够,接下来,这个省里所有童生,会被集中在一起,参见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

通过院试的考生,其身份就从童生变成了我们熟知的秀才。

秀才在古代,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踏进士大夫阶层的人,可以见官不下跪,还可以免役税、享食廪等,总之是拥有不少特权。

因此,院试对于考生们相当重要,它就相当于一个考生的人生分界岭。

那么,获得秀才身份后,是不是就可以进京赶考了呢?抱歉,还不能,秀才们还需要进行下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叫做“乡试”,考过的人,身份就变为举人。

乡试同样是在各省举行,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秀才身份,但需要注意的是,乡试并不是所有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的。

以清朝为例,在乡试举行之前,各省会在当地学政的主持下,先对秀才们举行一次选拔考试,只有成绩优良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也就是说,能参加乡试的,是这个省里的知识分子中,属于精英中的精英。

而乡试,则要在这些精英中的精英里面,再次选拔出最出类拔萃的人,只有通过了乡试,才可以被称为举人。

而获得举人的考生,有两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前文讲到,拥有秀才身份的人,享有不少特权,但不管怎么说,秀才始终还属于平民,也就是比普通百姓稍微强那么一点而已。

但若是秀才考上举人,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脱离了平民身份,属于真正的士大夫阶层,只要朝廷有出缺,那么举人就可以随时上任。

也就是说,举人已经是一个候补官员,也算是“官老爷”了。

而另一个好处,就是获得举人身份后,可以进京赶考,去参加由全国统一组织的“会试”。

会试属于中央考试,不管是在考官规模上还是阵容上,都要比乡试要大得多,同样,其难度也会高得多。

但在应付难度颇高的考题之前,考生们首先需要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全准时地到达京城的考点。

以清朝为例,当时的会试一般都设在二月,乾隆皇帝继位后,改为了三月。

如果考生距离京城近点还好,但若是考生在云南这种较为偏远的地方,那可就费大劲了。

当时的云南,若是考生进京赶考的话,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自昆明出发,进入贵州北上,而另一条是进入四川,经湖广到达。

而相对来说,走贵州要比走四川会近一些,因此,当时不少考生,都会选择贵州这条路。

不过,也就是相对近一些而已,这条路需要先经过贵州,然后进入湖南,之后走湖北,再到河南、河北,最后才能走到京城。

这一路下来,全程的距离大约在5730里左右,也就是2800多公里。

不到三千公里,若是如今坐飞机,不过是半天左右的光景,但搁到古代,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走起来基本上得要四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会试是在每年的二月份举行的话,那么考生们若是想准时参加考试,就必须在头一年的十一月就开始动身,才会按时赶到京城。

而这个时节,正是天气逐渐变冷,进入寒冬腊月的时候,但考生们却不得不一路顶着严寒,冒着大雪,奔向数千里之外的京城。

并且,在途中,考生们会面临各种困难,除了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之外,还会遇到盘踞在各地,靠着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要知道,山贼们的收入来源,就是劫掠过往的客商,而这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身上可都是带着盘缠的,并且大多还没有什么抵抗能力,按理说,他们正是山贼们下手的对象。

但在古代,很少有山贼对考生们下手的,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考生的身份。

前文讲过,能够进京赶考的,都是已经取得举人身份的考生,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算是朝廷官员队伍中的一员了。

因此,山贼劫掠他们,就意味着抢劫官员,而抢劫官员,不管是在哪朝哪代,都属于大罪。

想象一下,一个候补官员走在路上,居然被不开眼的山贼给抢劫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山贼无视朝廷的律法。

而无视朝廷律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会招来朝廷的围剿。

要知道,山贼们所拥有的实力,虽说可能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仅限于鱼肉百姓和劫掠过往客商而已。

而与朝廷的官兵想比,山贼们显然不够看,只要朝廷下决心围剿,那么山贼们覆灭,只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山贼们为了不招致官兵的围剿,也就不会去抢劫一个有举人身份的考生,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

另外,考生们在赶考的路途中,也不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这个防护措施,来自于朝廷的关怀,历朝历代对于进京赶考的举人,都会有一定的关怀政策,毕竟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还是以清朝为例,获得举人身份后,只要是进京赶考,举人们都可以在当地的府衙领取一笔路费补贴,这个补贴数额不等,根据考生所在地距离京城的远近而发放。

比如,距离京城较低的山东、河南等地,补贴金额一般在三到五两银子,而像云南、贵州等地,补贴金额则为五到十两左右。

除了路费补贴之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安排有驿马,以供举人们赶路使用,并且,还会在举人们经过的驿站中,安排驿卒帮助举人挑担行李之类的物品。

骑着马,一路上有驿卒护卫,再加上考生们大多结伴而行,并非是形单影只,因此,山贼们看到对方人多,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还有,山贼们不抢进京考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持有“通行证”。

这个通行证,是一面特殊的旗帜。

这个旗帜,由黄颜色的布料制成,上面会写上“奉旨会试”等字样,意思就是持有这种旗帜的人,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前去参加会试。

而如果抢劫他们,就等同于抗旨,抗旨的结果,比抢劫官员的性质更加恶劣。

因此,在举人进京赶考的路上,那些盘踞在各处的山贼只要看到来人持有这面旗帜,就会知道对方的身份,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在知道这面旗帜能保护自身安全后,考生们都会把旗帜放在较为显眼的地方,,要么就是别在腰间,这样一来,山贼们大老远就会看到,从而不会对他们进行抢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去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上,虽说带有盘缠和路费,但一般不会带的太多,也就是够路上花销而已,毕竟这是去赶考,而不是去旅游,带太多的钱实在没必要。

所以,即便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山贼抢了考生,也抢不出来太多的银子,反而这个山贼,甚至这个山贼的同伙,都会因为这个举动招来朝廷的报复和围剿。

收益小而风险大,说不定还会有杀头的危险,山贼们又不傻,肯定不会做这种事情。

当然,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进京赶考的考生被山贼劫掠的事情,但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山贼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不少民间小说里,还有山贼们遇到考生后,以礼相待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做一个合格的山贼,也是要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的。-火牌

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谢谢邀请啊!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没有电话电报互联网,人员之间只能通过可见光、文字与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即古代的人力信息体系主要是以原始的声光系统为主的信息体系。

从战役角度上讲,其代表有驿马传信、飞鸽传书、烽火通信等。

驿马传信即乘马传递信息,是早期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一套专门的驿马传信制度,首先对需要传送的文书根据其自身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等级划分,然后安排相应的人力、物力负责文书传递工作。-火牌

而且当时己经建立起了相当正规的登记制度。对于一项文书传递任务,都会记录传递时间、相关责任人等。而后出现的隋唐盛世,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驿传制度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

根据《大唐六典》中关于驿传的相关记载,在唐朝最繁盛的时候,驿站总数达到1639个,驿传体系内的从业人员达到了2万人之多。驿传制度也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例如,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出现了路驿、水驿、水路兼并等。路驿相关配套设施有驿马、驿驴等,水驿则配备有驿船。其中有些驿传甚至明确了文书每天传递的行程,由此可见其制度之细。“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曾这样描写驿传。-火牌

朝发咸阳,暮至陇山。据考证,两地相距约400里,足见当时驿骑速度之快。到了宋朝,更是出现了总管文书、信件传递的行政机构。并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特快专递的加急传递方式,称为“急递铺”。其通过不断的更换驿马和驿吏的方式,从而日夜兼程,接力传递,真正的达到了所谓的“八百里加急”。-火牌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身在边关,受奸臣构陷,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以招之。这一典故中的金牌就是通过急递铺进行传送的。可以说,历史上为解决信息“运输”问题都建立过庞大的驿站体系。驿站既为远距离的人力和货物运输提供服务,也为信息运输,即通信提供服务。-火牌

中国历史上曾有为运送紧急文书而沿驿站骑马奔驰的“通信员”,驿站为“通信员”提供马匹服务,也因此有“马歇人不歇”的说法。在这里,通信与运输是统一的,而直到电报的出现“结束了这种同一性,并且使得符号能够独立于地理空间之外移动,而且远快于运输的速度”。-火牌

飞鸽传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鸽子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方式,通常是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类似的记载最早源于《山海经》中西王母的青鸟。它们越过万水千山,向人间传递吉祥幸福的声音。据传西王母曾通过青鸟向汉武帝刘彻传信。此外,鸿雁传书,这一成语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来。可见,鸟儿是古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古代称信鸽为“飞奴”。2500年以前,古人开始驯养信鸽。信鸽的使用也可以在一些历史史料中找到明证,例如,西夏与北宋战争中的西夏军队,南宋初期大将曲端的军队,西汉时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等。国外最早的见于文字记载的信鸽使用是公元前53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人们通过信鸽传递成绩。-火牌

烽火通信即利用烽火将信息传送出去的一种方式。烽火是一种原始的利用光信号的通信方式,周朝时期就己应用于战场。人们通常沿边境线或边关一国都一线建造烽火台,在其中储备柴草。每当敌军进犯,进犯点附近的烽火台率先点燃,临近烽火台发现后相继点燃,以此传递战事信息,是决策者能快速决断,出兵援助。-火牌

西周时期,曾以“烽火”作为防御敌兵入侵的联络信号。《周礼》中曾有类似的记载:建造烽火台连接各国边疆至腹地的要道,连绵不断。烽火台上架桔棒,桔棒之上系有柴草笼子。每当敌军来犯,便接连点燃柴草报警。其中,“烽”表示夜间以火光预警,传递信息给邻台;“燧”表示白天以烟示警。这种方式有时以“狼烟”见诸于记载,是因为为避免风的影响,古人以狼粪代替柴草产生浓烟,从而使烟减少弯曲,提高能见度,故有此称。-火牌

古代打仗除了这些战役层面的驿传、飞鸽传书、烽火通信外,在战术层面还有鼓点、旗帜、狼烟、烽火、号角、驿站、反光的镜子等方式,这些手段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了。

30多年不工作,徐霞客为何选择一辈子都在旅行旅费从哪来

徐霞客一辈子没找工作,为啥能随便玩三十多年?他的旅费从哪儿来?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反问你一句:王思聪这辈子没找过正经工作,也不交社保,他将来养老咋办?他怎么有钱包私人飞机的?

现在你能明白徐霞客为啥不需要担心旅费的问题了吧?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家贼有钱。虽然不是明朝首富,但是他们家的钱几代人花不完,这还是没啥大毛病的。

一、徐霞客他们家是江阴富商。

徐霞客非常有名,其实他还有一个有名的高祖,便是徐经。这个名字或许大家没怎么听过,不过唐伯虎这个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身为苏州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唐伯虎考举人的时候可是高中第一名的,被人称之为唐解元。可是考进士的时候,不仅没考上,反而差点被砍脑壳,这是为啥呢?这就要问问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了。

徐经和唐伯虎的关系相当好,所以在考上举人以后,两个人便相约一起去京城参加会试。一路上两个人形影不离,毕竟徐经家有钱,唐伯虎蹭吃蹭喝蹭路费,别提多欢乐了。

考试之前唐伯虎和徐经就非常高调,甚至在喝醉了以后,扬言他们俩必然高中。这引起了其他士子们的强烈反感。

等到考完以后,果然有人开始传言唐伯虎和徐经贿赂过主考官程敏政。这下完蛋了,明孝宗立刻让人彻查,结果徐经的确给程敏政送过礼,而唐伯虎也曾向程敏政求过文章。不管咋说,这两人摆脱不了贿赂考官的嫌疑,因此都被剥夺了参加科举的资格。-火牌

从此唐伯虎郁郁寡欢,成为了一个吃喝玩乐的浪荡子。而徐经虽然还痴心等着皇帝大赦天下,可惜终究没能得到那一天。

从这事儿中,我们就能看得到,徐家在徐经这一代已经相当有钱了。其实梧塍徐氏在江阴,那都是数一数二的土豪家庭。即使到了徐经这一代开始衰败了,但是偌大的家产依旧相当丰厚。

徐霞客的曾祖徐洽,从徐霞客的高祖徐经这里,光田产就分了12597亩,还有数不清的房屋、银两、商铺等等。

曾祖徐洽生下徐霞客的爷爷徐衍芳时,家里的钱已经不算多了,但是依旧是江阴本地的大土豪,一般人望尘莫及。

徐霞客的老爹徐有勉倒是真的没分多少钱,因为他很大度,把钱都给了自己的哥哥。而自己选择白手起家,结果依靠自己的努力,又挣了一大笔钱!可劲儿造吧,徐霞客!

二、徐霞客的很多旅费,是可以报销的。

我们去读《徐霞客游记》,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尤其是在谈到旅费的问题时,居然发现,他可以公费旅行。

这就比较奇怪了,大明朝有1040个驿站,表面上这些驿站都是兵部管着,实际上所有费用开支都是由地方官府承担。

过境的官员们只要拿一张兵部的证明,那么所有吃喝用度,都要靠当地官府支付。而当地官府则可以开一个面额稍大一点的发票,再统一到朝堂那儿报销。

这事儿官员们集体获利,所以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都不提了。问题是,徐霞客没做过官,甚至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怎么就能公费旅行了呢?

原来徐霞客他们家有一位在兵部做官的世交,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兵部正好就管着驿站的事情,所以徐霞客就从他那儿弄来了一个证明。

从此以后,徐霞客前往全国任何一个有驿站的地方,都可以公款吃喝住宿,甚至连动用马匹、挑夫都是免费的。

这下你明白了吧?除了自身有钱以外,徐霞客还打通了一定的关系,得到了公费旅行的资格。徐霞客在路过贵州的时候,恰逢当地遭遇灾年,压根就找不到挑夫。于是徐霞客就强行把原来的挑夫扣下来,要求他们继续给自己挑担子,现在你搞明白了吧?徐霞客的旅行其实也是带有钱权滋味的。-火牌

三、徐霞客把自己双腿玩废了,不过也值了。

很多人觉得徐霞客不务正业,正当青春年华,为啥不找个正经工作,好好上上班呢?按时领工资,按时交社保,到了退休还能领退休金,难道不香吗?

这或许是大多数人要走的路,却不是徐霞客想要走的路。祖辈们给徐霞客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同时有世交在兵部做官(虽然有点无耻),而徐霞客本人又有一颗放飞自我的心,他干嘛不在路上折腾呢?

辛苦工作一辈子,无非也只是给家族锦上添花而已,压根改变不了家族的未来。可是游山玩水三十多年,却能够彻底改变徐霞客这个人。

到了晚年,徐霞客两条腿都给玩废了,他被云南的地方官员用车船一路送回到了江阴。这个时候江阴当地的父母官前来探望徐霞客,不禁潸然泪下地问:你这么做又是何苦呢?

这个时候徐霞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原来他这辈子最崇拜的人,就是张骞、唐玄奘、耶律楚材等人,这些人都是长期在路上的人。他如果能跟这几个人齐名,那也死而无憾了!

其实当时徐霞客并不老,他去世的时候才54岁。实在是因为常年在路上,把自己的那点精力和体力都给消耗干净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值的!

总结:徐霞客的一生并没有虚度。

在很多人眼里,只要不上班,那就是虚度光阴。其实每个人的活法是不一样的,一辈子能够对某一件事至死不渝地追寻下去,我觉得这本身就值得点赞。

徐霞客这辈子就爱好旅行,你非要去做生意,这合适吗?压根没有必要好不好?人这一生只要没有虚度那就够了。说到底,满足他人的眼光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