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墟鼎

花千骨中的虚鼎是什么?到底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7-27 15:35:28 浏览1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图所示: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司母戊鼎甲骨文为“贞”字,这是汉史专家被许慎所迷的通病…其实用鼎文禹式“抱虫”结构与“二里头抱龙人”一对比就行了…大禹死后把禹权力“绿松石龙”传给商契了,如图所示:金乌(太阳玄鸟)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胜金乌,甲骨文“又以”为禹,如图所示:“女(母)”为跪坐面具人(启王)形象,如图所示:所以“司母(女)戊”鼎是“殷启(契)持戈”之供禹鼎,而殷墟妇好墓出土“又姒”司禹圆斝及二里岗出土甲骨“又其”司启卜辞佐证“禹生启”事。

花千骨中的虚鼎是什么

虚鼎是修仙人介于身体和精神的一种空间,可以储存东西。除了自己拿出来,别人很难拿到的。除非,把他的心肺都挖走,用方法从中炼出来

每次说虚鼎,我脑中出现的就是这个,太魔性

到底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当然是“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讹译!为什么?

因为,“司”是甲骨文“又其”之义,指商契!“丫“为手形,甲骨文为“又”,汉字通“有”;“口”为鼎形,甲骨文指“其”,所以“又其”为“手抱鼎”,汉字通“启”!而“其”指二里头龙纹鼎,即大禹龙鼎,金文即其!如所示:-墟鼎

而“又其”即金文/周鼎文“启”!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记载,“契长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帝册封为“又其”火政(即启位),受商地(安阳殷墟),死葬亚长(启长)墓,冢为武官大墓,“戊”为契(启)之殷戈形象,亚长契(启)墓出土大量青铜戈,如图所示:-墟鼎

“女(母)”为跪坐面具人(启王)形象,如图所示:

所以“司母(女)戊”鼎是“殷启(契)持戈”之供禹鼎,即史载“禹生启”之实物证据!司母戊鼎甲骨文为“贞”字!公式为:“戊戈+鼎=司母戊鼎”,如图所示:

发现大禹墓(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

那么禹墓又在哪里呢?根据金文禹的“抱虫”结构分析,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即大禹墓!为什么呢?因为此墓的抱龙人即大禹真身,符合史传为司空(司龙)义!即抱龙入殓,指大禹官职→水政共工义!而殷墟妇好墓出土“又姒”司禹圆斝及二里岗出土甲骨“又其”司启卜辞佐证“禹生启”事。如图所示:-墟鼎

所以“司”指“又其”启,而“后”为夏后启之义,指契(启)后人,不与“司(启)”同时使用,故什么司后混用镜像一类说法,统统是臆想!妇好墓有司母及后母(癸)铭文分开使用佐证,如图所示:

注意看,1~12铭文都是司母,只有13是后母(后马)!

下面截录网友贾洪存《司后之争与殷墟的秘密》: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到底该如何命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甲骨文字中的司与后。司与后是两个字还是同一个字的反向书写是问题争论的焦点,由此才引申出了墓主人的身份、铸造者与墓主人的关系等一系列疑问。究竟是司还是后,还要从甲骨文字形和汉字应用两方面加以分析后,才能找到答案。-墟鼎

司的甲骨文字由种事物组成,一种是一根树枝或木棍,代表手中所持的工具,另一种则是受其保护的食物“肉”,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口”字。司用树枝和肉块两种事物展现了一个手持工具的人在保护着大家的食物,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职责。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树枝只是一种工具,远非权杖,肉块也不是说话的“口”。汉字应用中,司正是借用了看管、保护之意,被赋予了主管、掌控的意思,代表一种职责,所以就有了很多职务等级的名称,司空、司马、司徒、司令员、司号员等等。司中的树枝和肉块告诉我们这个字来自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扗公有制时代。-墟鼎

后的甲骨文被看成是司的镜像,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两个字虽然很象,却由完全不同的事物构成。后是刚刚完成了分娩的一对母子形象,后字中的口是胎盘,代表刚离母体的新生命,是母之后代。在汉字应用中,后只表示血缘,与後并不相同,后在王权社会成为了皇家专用,是为彰显正统和嫡庶之分,后表示血肉相连的母子之亲,太后自然就远了一些。后由“毓”发展演变而来。-墟鼎

从甲骨文司与后的区别不难看出,殷墟青铜鼎的命名确有疑问。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司不是后,更不是有些专家眼中的非亲生关系“后母x”。其次,铭文中的“母”也不是现代社会关系中直系亲属的“母亲”,而是代表社会地位,类似院、所长,负责生育和幼儿的喂养与管理,铭文中的辛、戊是具体的社会分工(区域或职守),据此,铭文所记应为:司辛母或司戊母,类似今天的x院长或x司长x局长。-墟鼎

再抛开占卜和祭祀,殷商的王权之说也是存疑的。另外,妇好中的好字,子在左、女在右,应为四声好,不是三声好。四声好与采摘有关,是对勤劳的赞美,似此,妇好也不该是大将军啦。

以上个人观点,来自甲骨文字分析,可以质疑探讨,拒绝喷。”

我对此文作者否定《说文解字》的态度完全支持,因为《说文》只能解读小篆范文,却解不了金文和甲骨文,本文作者冲出说文解字的蕃蓠,应该予以充分认可!不过,他认为金文和甲骨文是对自然景物及人身现象的描摹,却犯了《说文解字》一样想当然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金文和甲骨文不是自然景物的产物,而是人造景物,这是对夏商氏族图腾的甲骨描摹,核心造字只有三个来源:夏龙,商鸟,虞虎。请看:-墟鼎

夏龙“禹贡”对标【绿松石龙形器】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西羌即广汉三星堆,冀都即斟鄩二里头禹城!

大禹骨骸和铭文出土于二里头3号宫殿基址的贵族墓,标志就是司龙(司空)禹贡:即3号宫殿贵族墓主人右臂呈拥揽状,怀抱一条绿松石龙形器,一铜铃置于龙身之上。龙身长约65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0.厘米。如图所示:-墟鼎

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有学者认为,这件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龙”。-墟鼎

我通过铭文禹字,解读认为是大禹本人所创造的真迹!此“抱龙人”正是大禹本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入葬法!如图所示:-墟鼎

二里头抱龙人pK大禹真身!

“二里头抱龙人”的形态与铭文“禹“式“抱虫”结构完全一致,他抱的龙即甲骨文虫,也叫姒,如图所示:

甲骨文“姒”

并与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祭司礼完全“撞脸”,如图所示:

而且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圆斝“网纹手”符号经图形会意为“手抱网”,是金文“又其″义,与大禹铭文完全是继承关系!如图所示:

当然,“网纹”符号经图腾对比即是二里头绿松石龙形象!也就是大禹龙象征,大禹把绿松石龙铸成二里头青铜龙纹鼎,后被二里岗的商契继承,铸成青铜圆斝,象征继承大禹龙权力,代表“有夏在手,号令天下”之义!甲卜辞中出现大量“其”和“贞”字符,就是证据!而二里岗甲骨卜辞中就出现了“又其/其又″启符号,说明早在二里岗时期大禹与商契就存在关系了…如图所示:-墟鼎

当然,更形象的禅让制符号就是大名鼎鼎的“妇好”铭文了,不过此铭文是夏龙商鸟虞虎的三大氏族图腾结合,如图所示:

其次,此墓同时也出土大量蚌壳和海贝,证明了当时气候的湿润特征,符合大禹治水“当尧之时,洪水滔天(尚书)”及“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遂公盨)”记载。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大禹创造了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代表的正是夏至日(阳历6月22日)青龙星宿图,如图所示:-墟鼎

此龙形器与同墓出土的春牛铜牌饰及秋蚕/蝉铜牌饰及铜铃,组成夏历(禹令牌),即俗称的伏羲三皇牌,是大禹与商契联合治水时,结合少昊颛顼北斗十月历(颛顼历)而制定的十二月历法,今天叫农历,古称夏历/黄帝历(老黄历),用以区分四季变化对水和温度的影响。如图所示:-墟鼎

而且,根据绿松石龙进行图腾追踪,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鲧墟羽城→颛顼帝丘,发现了蚌壳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龙虎文化起源地即濮阳西水坡…如图所示:

并经过图腾对比分析,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确认是鲧鱼(扬子鳄),符合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而亚长墓之“长”铭文会意为“手持权杖之酋长”!也符合金文中“启父”形象及“殷”符号!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记载,约公元前1700年~1670年左右,鲧禹与契益联合开凿龙门伊阙,营建二里头夏邑;又开邙山口导洛入黄,营建二里岗商邑,商契开凿砥柱山泄洪成功,出现三川并流盛况,偃师民间称:鱼跃龙门一门峡(伊阙) ,水漫金山二门峡(邙山口),愚公移山三门峡(砥柱山),故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民间口头和《山海经》记载…如图所示:-墟鼎

三川并流

龙门伊阙

对“禹贡”的争议

根据对二里头3号宫殿墓主人C14分析,死者年龄为36~40岁之间,根据史记及民间传说分析,应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负鲧罪,积劳成疾,早逝于二里头…而墓主人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项戴蚌壳项链,正是史传的大名鼎鼎“禹贡”真迹!以水政共工“抱龙式(司空)”入葬,禹王碑称“圣浮屠”,但是,对于此墓情况,专家何驽虽然认为是“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的伶官墓”…但他不敢相信抱龙图腾即是禹贡真迹,十分遗憾与禹贡擦肩而过!这是汉史专家被许慎所迷的通病…其实用鼎文禹式“抱虫”结构与“二里头抱龙人”一对比就行了…大禹死后把禹权力“绿松石龙”传给商契了。-墟鼎

“禹生启”的争议

当然禹生启的争议,必须经过图腾会意,铭文解读才行,找到甲骨文禹义,即“又姒”,公式为“禹=又+姒=取”。那么,启=又其,符号出现在安阳殷墟亚长墓中,又说明什么呢?是否说明二里头与安阳之间存在王权传承关系?也即大名鼎“禹生启”事件?…包括历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及“龙的传人”之起源?-墟鼎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丘地”,又依据《竹书纪年》帝泄元年分析,约公元前1650年左右,商契伯益继承大禹遗志开凿三门峡砥柱山泄洪成功(昭明居砥石),实现了大禹伊洛济三川并流入荷泽构想,故受尧舜二帝册封火政司徒启,铸司母戊启鼎,建妇好启祠,史称殷侯夏启(禹生启),竹书纪年称为帝泄元年。至汤止,共形成八大治水工地:二里头/二里岗/三门峡粮宿/郑州商城/新乡/菏泽/商丘,最后营建安阳洹北商城…即“契至汤八迁”,时间为公元前1650~1600年间,如图所示:-墟鼎

孟子言,“尧舜使契为司徒,教民以人伦。”史记载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尧舜受契司徒封商地,国号殷。说明如下三点,一,契的上级有两个:尧舜。二,水政司空是禹,火政司徒是契。两人同级,甲骨文“又以”为禹,“司其”为启(契)。说明汉史“禹生启,家天下”正解应是《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也,两人是族兄弟(禹为鲧子,契为帝喾子),实行的是禅让制,大禹根本没有破坏它…而史汉专家认为启是大禹儿子,还破坏了禅让制,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并不符合史实!通过夏商周铭文解读,核心铭文已破译:-墟鼎

①夏禹→抱龙人→又其→姒。(二里头网纹鼎/二里岗甲骨卜辞/安阳殷墟圆斝)

②商契→子抱龙→子又其→司其→夏启。(殷墟亚长墓礼器)

③后稷→帚女子/妇好→子又其→周弃(妇好墓礼器)。如图所示:

证明商契周弃是一启两名,是商周人对启的不同称呼!商人叫“亚长”,周人叫“弃”,汉人叫“夏启”,今人叫“妇好”!契/弃/启发音声调略有不同,而铭文完全一致矣…

商代看甲骨,夏代看图腾

而图腾对比良渚玉琮王,三星堆青铜龙面具,殷墟饕餮鸟纹饰,二里头网龙纹,绿松石龙器,石峁龙虎石雕…这些虎鳄蛇鸟动物图腾符号形成了夏商周纪年的逻辑证据链条。证明良渚是夏人之祖籍,三星堆是夏人之归宿,良渚不仅影响了东夷和二里头,又影响了三星堆石峁。而三星堆祭祀坑和皇城台即是汤灭夏人的器物坑和抗汤城堡,金沙是秦王灭殷人古蜀遗址…-墟鼎

妇好铭文争议

一,郭老依据《说文解字》判断,妇好是商王武丁妻子妇好,但是甲骨文自殷商时代至汉代起码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间经历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秦灭六国等事件,文字也有金文→鼎文→篆文等变化,汉字字形和甲骨文的会意可能早已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南辕北辙,岂能正确解释甲骨文?女铭文未必是女人,妇好冥未必是妇好分娩…-墟鼎

二,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顺序是“帚子女/帚女子”,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婦!郭老是“拉郎配”,必须改正过来 !

三,必须用铭文对比三星堆文物来解释妇好铭文问题!比如:

①“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三星堆文物, 应该是青铜神树象征,如图所示: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细观察青铜树,龙枝代表禹图腾,鸟代表商契图腾,说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颛顼两大氏族结盟象征,此帚木含义是九司轮流值班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禅让制,俗称华表,如图所示:-墟鼎

②而妇好铭文中的女字,许慎说是女人,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的面具人形象;“母”铭文应是龙虎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双乳,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如图所示:-墟鼎

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不过,未必仅仅因为许慎主观会意造成的结果,也可能自周人用周鼎文代替甲骨文之后,姬姓女代替了王母女,就造成了男变女情况!山海经叫“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史记叫颛顼帝喾,三星堆就是龙虎面具,而许慎就认为西王母是女人了,如图所示:-墟鼎

而郭老认为妇好是女人的另一个佐证是“妇好冥”甲骨卜辞,如图所示:

妇好冥卜辞

甲骨文“冥”

郭老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当然,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而“日”推为少昊太阳图腾象征!大汶口陶文可证,如图所示:

甲骨卜辞“三抱二示”即商人冥祭(汤祭)也!此义也符合妇好墓出土于祭祀区情况,即“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之地!

三抱二示冥祭

③最后,说一下子铭文!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子”铭文演变形态,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铭文?仅有一只玄鸟,为什么?是不是玄鸟就是子呢?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但当前尚缺一乌,三星堆文物中发现一戴胜金乌,如图所示:

金乌(太阳玄鸟)

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胜金乌,两者头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说明什么?说明子铭文就是玄鸟金乌!九鸟代表司徒“子”,顶端为值日金乌启王“女”,铭文为“子女”,汉字为“好”。妇好铭文之“子”不是儿子,而是“负日金乌”形象…如图所示:-墟鼎

“玄鸟负日”形象,也就是山海经中的“金乌扶木”和《国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因为考古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庙底沟文化时,在陶文中发现了有关玄鸟负日图腾符号!如图所示:

庙底沟陶文“鸟负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有葛国,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金沙遗址出土“使四鸟“金箔,进一步说明三星堆人是“崇鸟崇日”的。

金沙遗址“使四鸟”金箔

如果在陶器上出现单独的鸟纹,其实并不少见,毕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来自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而庙底沟文化中飞鸟纹一直是其主要母题,但是大汶口的鸟纹却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阳、山峰一起出现,这就让人难免浮想联翩。而甲骨文“岳”字就是“金乌负日”的象形符号→太阳玄鸟泰山!那么甲骨文“高祖岳”就是少昊!如图所示:-墟鼎

而“金乌负日”图说源流于大汶口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该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

“双鸟负日”骨雕

凌家滩负日玉鹰

综上所述,结合《史记》“少昊孺颛顼”史实分析,帚是青铜启树,女是启王,子是启玄鸟,妇好铭文应是夏商结盟的契约符号→颛顼太阳+少昊玄鸟=夏启!如图所示:

国宝后母戊鼎有什么传奇经历吗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在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字,原称“司母戊鼎”,祖庚的母亲生前为商王之后(王后),母戊是她的庙号,经专家反复考证,商代的文字既可正书也可反写,因此这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深腹平底,口解有扉棱,口沿上有两个立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鼎身四周饰以云雷纹为地纹的兽面纹,中间为素面,耳侧面饰双虎食人头纹,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墟鼎

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长1.10米,口宽0.79米,重达832.84公斤,该鼎硕实庄重,庄严肃穆,是世界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 作为国宝其发掘和保存也是一波三折。

河南的安阳曾是商超时期的都城,在清朝时就经常有文物出土,其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上世纪20年代在安阳出土了甲骨文后,民国政府就对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抗战后考古被迫中止,许多做发财梦的寻宝人大量涌入安阳。包括日本人和古董商。-墟鼎


后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培文从侯家庄西北岗(又称武官村北地)吴家柏树林的一座祖坟盗掘出来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已被日寇占领,这么大的家伙怎么藏得住呢,好在他家里有一个大坑,就把它放在大坑里上面再盖上垃圾和杂草堆成粪堆状,日本鬼子来搜查了数次都没有找到,只得悻悻离去。 这个时候精明的古董商找上门来要以20万大洋收购此鼎,但要村民们将鼎大卸八块运出去,这样的价钱确实让人心动,村民们找来锯条锯啊锯的,锯断了好多锯条就是毫发无损,又找来大锤子使劲的捶还是锤不破,最后只锤断了一只鼎耳。-墟鼎

这时有人说古董打乱了就不值钱了,这个古董商为何偏要打破了的古董呢,原来这个人太坏了,他知道这么大的东西是不可能运的出去的,即使运出去了也会被日本人或者其他黑白两道的人抢走,自己偷鸡不成还蚀把米,于是骗这些村民把它打碎了,自己得不到的其他人也休想得到。 -墟鼎


吴培文也在为这尊鼎的安全发愁,他最怕的是被千刀万剐的日本鬼子抢走,得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这个东西在家里是藏不住的,于是他找了一个地方挖了个大坑,再次将它埋入地下,上面又养了牲口来伪装起来,日本人又来翻了很多遍都没找到,吴培文感觉到再待在家里就不安全了,于是就漂泊他乡四处为生。-墟鼎


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吴培文等人又将后母戊鼎重新挖出,为免节外生枝,就将此鼎交给当时的安阳县政府,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王仲廉为了讨好老蒋,将此鼎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后甚喜,下令交给当时的中央博物馆收藏;-墟鼎

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鼎交给南京博物馆收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南京博物馆大力支持国家博物馆的工作,将它运到北京,经过修缮并展出,这一国宝最终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