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应该比关羽大一些才是,关羽一般不会轻易叫人大哥,对金国人认识不清,即便金国人给足了大宋时间,没想到金国人不讲文明,不愿意臣服金国人,如果不能那就战,就给徐晃安排了一个不一样的死法。
徐晃被曹操奉为战神,为何死的竟如此憋屈
徐晃当得起“战神”,虽然没有战死沙场,似乎不够壮烈,但绝不是死得憋屈。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徐晃本是杨奉麾下的骑都尉,杨奉被曹操战败之后,徐晃就转投曹操。之后,跟随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参加比较重大的战役就有:徐州之战、官渡之战、冀州征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战、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特别是襄樊之战,徐晃战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就连曹操也佩服的五体投地。-新锐解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庞德,逼迫于禁投降,庞德拒不投降被杀死,威震华夏,让曹操有了迁都的想法,可见事态之严重。
曹操连忙调集十二营大军,同归徐晃指挥,对抗关羽。同时,曹操秘密与孙权联络,共同夹击关羽。曹操将孙权即将进攻江陵的消息故意泄露给关羽部下,由于关羽部下家眷都在江陵,引起了军心混乱,关羽此时犹豫不决。
徐晃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要进攻关羽大军驻守的围头,却突然进攻关羽一部驻扎的四冢。关羽亲率五千步骑前来与徐晃对战。
徐晃与关羽是老乡,而且一向关系很好。二人一见面,就隔空喊话,聊起了家常。
徐晃但言平生,毫不谈及军事。聊完之后,徐晃突然下令:“全力出击,得关羽首级者,赏金千斤。”
关羽一听,十分恐惧,说:“大哥,你这是怎么说话呢?”
徐晃说:“这是国家之事。”
两军混战,关羽战败。徐晃乘胜追击,连破关羽十道鹿寨,彻底击败关羽。
关羽逃走,后被东吴将领潘璋部将马忠杀死。
曹操对徐晃这一战绩,也是大赞不已。在一篇令中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徐晃)致战全胜。我用兵三十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之人,都没有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
襄樊一战,徐晃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成语。
徐晃一向治军严整,曹操盛赞他“有周亚夫之风。”可见,徐晃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被曹操称为战神也不为过。
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随后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夺取了上庸。
227年,徐晃病逝,谥号“壮侯”。
徐晃一生战功累累,最后寿终正寝,应该是很圆满的一生,没有死的很憋屈。
但多事的罗贯中看不过去,就给徐晃安排了一个不一样的死法。
就看一下《三国演义》是如何让徐晃憋屈而死的吧。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亲自率领大军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本是原蜀将、上庸太守孟达,在诸葛亮的诱使下准备反叛曹魏,投降诸葛亮。
司马懿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前来进攻孟达。半道上遇到了徐晃,徐晃就跟随司马懿一起行动。由于徐晃跑的太急,没刹住马腿,一下子冲到了城墙壕沟边,被孟达一箭射死。享年五十九岁,从这个过程来看,徐晃的确是死得有些憋屈。-新锐解析
本来徐晃死后,又被招来,想再立奇功,不想心急了点,就这么窝囊的又死了。
这个故事编的不是很好,读起来不很爽。
227年,徐晃就病逝,228年硬要他再打一仗,应该让他风光一下才是。
关羽(161--220年),除了刘备,关羽一般不会轻易叫人大哥,就是在襄樊之战最艰难的时候,不是出于对徐晃的尊敬,也不会称呼徐晃大哥。
由此看来,徐晃应该比关羽大一些才是。关羽死时已经六十岁,徐晃在七年之后才病逝,起码应该六十七岁以上,绝不是罗老先生所说的五十九岁。
从徐晃去世的时间和寿命,就看出演义所说不靠谱,就更不必说徐晃死得憋屈一事,也就更不靠谱。
你怎么看待“新锐中产”
如果在深圳,年薪10万也能算中产的话,那就太不科学了!但换做二三线城市还算可以。中产处在社会的中间水平,有点尴尬的处境,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生活上,房贷车贷,还要砸钱在孩子上!
宋徽宗与宋钦宗身为皇帝,为什么这么容易被金人抓走
靖康之耻是赵家官人自作自受,在不了解金人的实力前,盲目引狼入室,还无事生非迎来祸端。事件发生后,又不能决断,始终处于左右摇摆,导致处处失机。
造成这些混乱的根子,就是党争的遗毒,内耗让大宋奄奄一息。从最后滑稽的收场,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腐朽透顶,活该被灭的政权!
对金国人认识不清,无事生非惹事端
金国人与大宋中间隔着大辽,在金国人对没落的大辽发动灭国战争的时候,大宋不顾自身条件,不看天下形势,愚昧地联合金人,参与了灭辽战争。
辽国被灭,大宋似乎报了二百年间的仇怨,可是他们就没想过,辽国已经不是狼,宋辽百年和平持续了百年;而金国人则是虎,与虎为邻,这不是找死的节奏吗?
更可怕的是,大宋孱弱的军事实力,在灭辽战争中暴露无遗。应该说,金国灭辽后,当时的皇帝完颜吴乞买,基本遵从了完颜阿骨打的政策,对北宋还算客气,可笑的是,大宋自己干起了摸老虎屁股的事。
辽被灭后,北方辽国的很多汉人,不愿意臣服金国人,纷纷逃往大宋。按宋金双方的条约,双方都不得招降纳叛,可是宋廷居然就接纳了逃回汉地的遗民,这件事让金国人很恼火。
如果你腰杆子够硬,人家也许干瞪眼,可是你就一只软脚蟹,还敢公然违约,挑起事端,实在怀疑当时的权贵们是用屁股想问题!金国内部本来就有强硬派,一直找不到借口,现在好了,送上门的理由,人家岂能不纳?
这就是宋金交战的开端!
目标不清晰,左右摇摆丧失主动权
战争一开始,大宋就一败涂地。宋徽宗吓得禅位南逃,宋钦宗在哭哭啼啼中,被大臣们硬架上龙椅,就这幅德行,估计赵匡胤会捶碎棺材板!
是打还是和?从一开始宋钦宗就左右摇摆,他一边派出以康王赵构和张邦昌为首的使团,入金营和谈,一边派出姚平仲去劫营。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激怒金国人,也完全不顾和谈使臣的死活。其实宋钦宗原本也没有关心过使臣的生死,他只关心自己可怜的名誉问题。想打,打不过人家,想和谈,又不想落下卖国的骂名。
于是他就让张邦昌和谈,却又不给与割让土地的承诺。想打,又不敢大张旗鼓,气壮山河地来一场大战,而是偷偷摸摸像个鼹鼠似的搞小动作。
结果就是,和谈无法进展,战争准备又不能充分执行。那个偷营的姚平仲更滑稽,失败后一口气跑了几千里,到蜀地隐姓埋名避难去了,留下一屁股屎让别人擦。
忠臣误国,不比奸臣误国危害小
从后来的结果看,金国人内部分歧很大,根本没有吞并大宋的计划,无非是解解气,从大宋讹诈一笔而已。也就是说,至少大宋还没有面临灭国之灾,那怎么就演变成了国破家亡呢?
忠臣误国!我这么说估计会遭到很多愤青的抨击,没头脑的人总喜欢以道德的大帽子压人。奸臣卖国可恨,可是历史上也不乏忠臣误国,更有很多打着忠臣的旗号,谋个人私利。恰恰很多愚蠢的家伙,被道德制高点迷惑,跟着瞎起哄,可悲!-新锐解析
靖康之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既然金国人没有灭国打算,无非就是贪利,你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那就只能割肉呗,先活下来,再励精图治嘛!
偏偏朝中的忠臣们不干,义愤激昂地坚决要打。实事求是讲,大宋的军事孱弱,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得了的,对金国人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割肉很疼,承担骂名更糟心,可是看看后来的结果,金国人占领开封,中原一带百姓遭受了多大的损失?远比和谈损失大得多!-新锐解析
好吧,再退一步,要打就打,即便亡了也能彰显一下血性。可是,你得做准备啊,拿出打的架势啊!没有,除了嘴上喊,基本不作为,白白错过了和谈争取来的时间。请问这种忠臣有什么用,除了喊着口号标榜自己而外,对国家和人民可曾有一点帮助?-新锐解析
党争的死结解不开,国家利益成添头
更可气的是,对于战与和的争议,已经脱离了对战局本身的关注,而是转移到另一个战场——党派之争!
北宋自王安石变法后,新党和旧党之争,已经演变成恶性肿瘤,在大宋肌体里扩散开来,无法根除了!只要一方提出意见,另一方就会完全不顾事实地反对,目的根本不在于事件本身,就是为了踩倒对方,自己一方上位。
靖康之变也是一样,但凡客观一点就能发现,其实主战派和主和派,如果能真正把目光聚焦在事件本身,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比如,战,该如何战,战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国家能否承受得起?和,该如何和,代价有多大,是否有利于大局?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双方协调一致,定好基调,该和谈就去和谈,定好底线,慢慢拉锯,给战争充足的准备时间。和与战同步进行,一软一硬,和谈能达成以较小代价换取金人退兵更好,如果不能那就战。-新锐解析
这么说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党争,都把心思放在事件上。当时已经做不到,主战派指责主和派卖国,主和派指责主战派破坏和谈,打成一锅粥,国家利益成了他们利益派系之争的添头!
滑稽的京城保卫战,败得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种内乱中抗金,毫无胜机,即便金国人给足了大宋时间。当金国人忍无可忍,第二次兵围开封时,北宋以一种让人无语的滑稽,给自己划上了一个句号。
金兵眼看就到,宋钦宗才发现,内部为了争斗,竟然对城防没做什么准备!新上任的“忠臣”,兵部尚书孙傅一拍胸脯,没问题,我请了一个郭神仙,保开封无虞!
郭神仙叫郭京,号称通“六甲神兵”之术,只要7777名士兵,布下阵势,由他施法,任他多少金兵,都有来无回!
宋钦宗被忽悠得大嘴咧到耳根,大批金银财宝赏赐郭神仙。等到金兵围城,郭京让孙傅将军队都撤了,以防耽误他施法,并且打开城门,由他和7777名临时招上来的地痞流氓守城即可。
没想到金国人不讲文明,一点也不吃这一套,直接冲过来,一顿砍瓜切菜,郭京连同神汉们死的死跑的跑,瞬间就把敞开的城门留给了金兵!那时候,徽钦二帝正满怀信心地,在深宫等待好消息呢!
看看,这就是大宋的朝廷,这就是一群喊着口号不办事的官员,这就是低能的君臣,这就是被党争带进死胡同的大宋!这样的政权不亡没有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