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郑板桥的一生中的烦恼之一,郑板桥此时已经在官场混迹了十年,郑板桥中了秀才,郑板桥三岁的时候,年少时的郑板桥一直处于“半学半工”的生活中,这是后来郑板桥对自己10年仕途生涯的一种总结,仕途不顺心之烦恼郑板桥一生仕途不顺,郑板桥的童年并不快乐。
书法除了汉简以外还有哪些书体,未来书法有没有可能合为一体
书体包括五大类: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大类当中又分有小类,小类当中又有个体之别。 汉简就属于隶书范畴。
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不断发展,书法也不例外。中国书法就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其实在书法几千年的发展的过程中变革也从未间断过,然而随着时间的考验,优秀的、精粹的得以保留下来并光彩夺目,糟粕的会随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然书法发展的脚步始终都没有停止,也不会停止,不管如何发展它始终都是艺术,都要体现它的美,如果违背这个原则规律,那么它也只是昙花一现,或者是某些人的自我陶醉而已。
至于各种书体能否合为一体,个人认为是不会的,因为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各种书体已形成了自己的完整、成熟的体系,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美,当然它们之间可以适当的借鉴,因为书法艺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如果不加分析的强行揉和,很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而遭到世人的唾弃。-板桥体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很怪,他能写好楷书吗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形成这样一种风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要说明的是,他要创造这种字体,首先他对传统书法应该是非常有心得的,不然,何谈融会贯通。-板桥体
请看他的楷书:
他的六分半书虽然怪,但还是很有味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以书画艺术谋生,郑板桥有着怎样的烦恼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徐悲鸿)
郑板桥,原名叫做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以书画艺术谋生,在他的文人画中,有景,有诗,有意境。特别是他的竹兰画,将他的气质、风骨全部融入其中,可谓是“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板桥体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诗书画“三绝”才子,他的一生曲折不平,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准确地讲是心酸。
一:生活贫苦之烦恼
康熙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3年,郑板桥出生在兴化县城东门外的郑家府宅中,郑板桥的童年并不快乐,而是在贫苦的生活中艰难的成长。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其母汪氏离他而去,母亲走后,其父又迎娶了继室郝氏。郝氏是一个难得的贤妻良母,将郑板桥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而照顾,给幼年的郑板桥带来了一份温暖的母爱。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这是后来郑板桥为怀念郝氏而做的一首诗,由此我们看可以看出其继母对郑板桥无比的关爱。可惜的是这份关爱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郝氏在不到三十岁便早早的去世了,郑板桥再一次失去母爱。
对于郑板桥来说,两次失去母爱的他内心极其痛苦。
郑家在郑板桥出生时就早已没落,年少时的郑板桥一直处于“半学半工”的生活中,后来在20岁左右时,郑板桥中了秀才,也娶了妻子,并且有了二女一子,生活看着非常和谐,但是实际上郑板桥的家庭生活却更加贫困、艰辛。-板桥体
公元1722年,这一年,郑板桥四十九岁的父亲病逝,父亲的去世,使得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郑板桥身上。因此,他不得不放弃教书而转去扬州以卖画谋生。
在扬州,他卖画十年,这十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他需要吸引买家来买他的画,因此他的言论、行为张狂、放纵,也因此渐渐的因狂著称。
但是,在这十年中,他的儿子,妻子先后逝世,他曾作《哭犉儿五首》,在最后一首诗中讲道:
蜡烛烧残尚有灰,纸钱飘去作尘埃。浮图似有三生说,未了前因好再来。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笔者认为,生活的贫困是郑板桥第一次以卖画为生的直接原因,也是郑板桥的一生中的烦恼之一。
二,仕途不顺心之烦恼
郑板桥一生仕途不顺,他曾经自己吐槽过自己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举人,乾隆朝的进士。他虽然20多岁中秀才,但一直到40岁时才中举人,44岁时,他才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中进士。
彼时,中了进士的他就相当于进入了“国家候选干部的行列”,一般来讲,只有当官位空缺时,才能候补入位,因此郑板桥直到50岁左右的时候才当上了一个七品芝麻小官。
潦倒山东七品官,几年不听夜江湍。昨来话到瓜洲渡,梦绕金山晓日寒。
这是后来郑板桥对自己10年仕途生涯的一种总结,在这十年当中,郑板桥先后担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
在范县为官的几年中,他将范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意,他曾经写下《丰年》来记述范县的粮食连年丰收。
槐影鸦声昼漏稀,了除案牍吏人归。拈来旧稿花前改,种褥新蔬雨后肥。小院乌童调骏马,画楼纤手叠朝衣。冈陵未足酬恩造,大有书年报紫微。
全诗也透漏了一些郑板桥自我的得以与满足。此外,这时期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也是清新洒脱的。我们可以得知,彼时的郑板桥一定是轻松快乐的。
后来,郑板桥由范县调往潍县,在接手潍县后,郑板桥便接到了一个烂摊子—饥荒。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面对饥荒,郑板桥第一时间组织救灾,并果断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捐廉代输”,即把自己的养廉银拿出来,救助灾民,并且起带头作用。第二条便是“开灾赈贷”,即等不及向上级汇报便私自开仓放粮。最好一点就是“积粟之家,谕其平粜”,即命令积有大量粮食的富人,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板桥体
这三项措施无疑解了缓解了灾情,从这我们也能看出,郑板桥不但有救民之志,也有救民之能。但是,郑板桥的第二条及第三条措施却得罪了当时的上司领导以及当地豪门。
最终,这次饥荒平稳度过,而郑板桥在这次饥荒中也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社会的残酷现实。
五十七岁时,他再次丧子,后来,他写下“难得糊涂”四字,五十九岁时,他写下了《思归乡》
破书犹在架,破毡犹在床。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长。秋云雁为伴,春雨鹤谋梁。去去好藏拙,满湖莼菜香。
郑板桥此时已经在官场混迹了十年,他将这十年为县令的生活比喻成“待罪”,可见他在当时对官场的厌倦。
1752年,六十岁的郑板桥辞官回家,只留下了一幅墨竹图、一首题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三:难得糊涂
辞官回家的郑板桥以卖画为生,奔走在兴化、扬州之间,公元1766年,郑板桥去世。
兰不成兰,蕙不成蕙。板桥老矣,七十三岁。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他的一生以书画艺术为伴。在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杭州卖画十年,由一个文人画家变成了一个“职业画家”,他公开张贴“笔榜”标明书画的润金。而在仕途道路上,50岁左右才当上了一名小官吏,本以为能够安稳度过余生,却发现了官场的黑暗而鄙弃官场。-板桥体
总的来说,郑板桥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的背后更是他的心酸。
参考资料:《郑板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