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了让弓有更大的弹性,射而不中则不得为诸侯,一个反曲弓就成了,强弓开始发射,做一个弓需要的时间,一个弓,在实战中弓和弩是结合使用的,在古代弓和弩是堪称冷兵器中“导弹”的存在。
古代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指的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在这“十八般武艺”中,排名前两位的就是弓和弩了,弩是改进版的弓,可见弓和弩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弓和弩是堪称冷兵器中“导弹”的存在。
在史记的记载里,李广曾以为一块大石头是老虎,一箭射进石头里,有人以为是夸张,但是考古学家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一个被用骨头制作的骨镞射杀的人,在他的左大腿骨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扎进了一枚三角形的骨质箭头,足足有三四厘米之深。在经过了上万年的时间依然都没有脱落下来。薛仁贵出征,九姓部众十余万,以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三箭便射死对方三名头领,威力惊人,敌人为之胆怯,降唐。-中华弓会
不提这些神人,以普通士兵为例,清代乾隆前期兵丁习射弓力一直为8力(相当于一石,一百二十斤左右),乾隆中期为6力,至道光为4力,所有箭头均不开刃且箭重均超过百克。这样的弓力,在有效距离内,被攻击一方中箭后基本非死即残。-中华弓会
不仅如此,古代的箭头花样百出,有些箭头为带脊两翼型,其后为插杆锥,可插箭杆,射进人体,两翼钩住肉,绝对拔不出来,还有破甲箭,箭体细长,穿透力强,中远距离可以击破皮甲和鳞甲,重箭,箭头较大,一般带有倒刺和血槽,杀伤力强等等,这些箭头还没有消毒,射中人体,光流血和感染问题就可以导致受伤士兵大量死亡。-中华弓会
因为弓的射程有限,而且威力受射手的个人能力影响,出现了改进的弩,弓要人力拉开,而弩使用机括,射程更远,杀伤力惊人,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宋史》曾称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中华弓会
为了加强弩的攻击性,出现了床弩,就是把普通的强弩大型化,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成为超强型的弩,最厉害的床弩是用三张大弓组合在一起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这种弩需要百余力气大的男子共同绞轴张弦,最远射程竟达一公里以上。主要作用是攻城,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中华弓会
有这样牛的武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宋真宗时期,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入侵,统帅萧挞凛勇猛异常,就是他,捕获了杨家将里号称“杨无敌”的杨令公杨业,杨业被俘绝食三天而死。萧挞凛率领辽兵一路南下,攻到了离开封只有百余里的澶渊。宰相寇准不许宋真宗南撤逃跑,“挟持”他亲临澶渊御驾亲征,双方准备在澶渊决一死战。-中华弓会
这样一场大战,却象一阵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萧挞凛在数百米外督军攻城,宋军发现他进入三弓床弩的射程内,三弓床弩有个优点,发射排箭不需要考虑精确性,宋军看准帅旗射击,萧挞凛头部中箭,不治身亡。辽军没了统率,成了一盘散沙,萧太后阵前求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中华弓会
弓灵活但射程近威力小,弩威力强但击发比较慢,在实战中弓和弩是结合使用的,南宋时期,岳飞韩世忠刘琦等屡屡用强弓劲弩的重甲兵打败金兵,岳飞使用的弩号称神臂弓,射程可达三百米,配合叠阵使用,叠阵是一个由多兵种所组成的混合阵型。-中华弓会
如图,当进攻之敌冲至距拒马线不足百步时,以射程远、威力大著称的神臂弓最先射击;敌人冲至七十步时,强弓开始发射,再近则是次强弓迎战。由于叠阵中的弓弩手比重高达70%,这就使得,宋军三轮密集攒射,就能放出千余只利箭。而那些侥幸穿越箭雨者,还将在拒马线前遭到长枪手的格杀。长枪手进行战斗时,其后的弓弩手仍可轮番射击。一旦阵中出现伤亡,则以击鼓为号进行人员替换。事先部署在两翼的骑兵则会向前压上以提供掩护。一旦阵型调整完毕之后,骑兵再行退下。如此循环往复。叠阵打得金兀术落花流水,屁股上挨了一箭,捡条命逃回老家。-中华弓会
一直到火药出现,弓弩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世界各大文明,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都有弓箭这个武器
无论是上古部落时代,还是国家形成之后的战争时代,使用弓箭都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可以说,弓箭的发明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促进了战争形态的变化。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威力大、射程远的兵器,能够远距离御敌,是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鹰或鹅的羽毛,分为单体弓、牛角弓、复合弓和层压弓。-中华弓会
人类的思维模式是相似的,发明弓箭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都有对于具备弹性花草树木和动物毛皮的考古遗迹和改造利用,在文字出现后也有很多弓箭的描写和图像留了下来,弓箭可以说是全世界文明之间相对独立的发明,与石器取火等情况类似。著名的神话后羿射日就说明了此种情况,古老的《易经·系辞》中记载:-中华弓会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仅仅以华夏文明为例,在今天山西朔县的峙峪遗址中,三万年之前的人们不断摸索,已经有射箭的活动。根据《翠微先生北征录·弓制》中记载: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当然,弓箭的出现最开始不是用来战斗的,而是狩猎过程中发现的,并不断运用,在世界一些部落文化里,还是求偶的重要工具。在中国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理论发轫时期,六艺就包括射术,是贵族社会生活的专利。著名文献《礼记·射义》就说:-中华弓会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而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后世形成了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四级模式。东周之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射箭成为一个夺取性命、攻城掠地的血腥工具,历朝历代也严格控制军用弓箭的来源,由朝廷制造局统一生产与配发。
由于传统儒学理论强大的融合性,射箭逐步具有了一些哲学意义,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持有什么样的弓箭是地位的象征,表达出人生的感悟,在《射箭之道》一文中:
起射线上,无情、无欲、无念。射不动心。有欲之射,必成滥射;无欲之射,方可精射;无射之射,是为至射也。
当热兵器出现并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弓箭从冷热并用到逐步被淘汰,到了清中期就基本成为朝廷八旗绿营将领士兵操练的仪式性武器,所配之箭有41种之多,弩有4种,骑射被历史所淘汰。
当然,中国当代的射箭活动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们的开拓园地,提倡中华射艺回归古典,仅仅是作为一个民间喜好面孔出现的。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我国北方是不产竹子的,当初以骑射为主的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是拿什么做弓箭的
拿竹子做弓?那是找死!
原因我慢慢说。
你一定见过,古代的弓,是这个样子的。
是吧?其实汉字“弓”就很形象,跟弓臂一个样子。
但是, 如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弓卸了弓弦,是这个样子的。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一个弓,你卸了弦,它就抽抽回去了!
这种弓,就是我国传统的反曲弓。顾名思义,现在这个“反曲”你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然后,古人为什么要把弓设计成这种形式?就是为了让弓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积蓄更多的势能,让射出的箭枝更有速度,更有力量。
这种弓,在中国商代就已经发明。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
现在,从小玩过竹竿,认为竹竿那点弹力很好的各位,是不是要改变一下看法了?
因为用竹子,很难无法做到这种反曲弓的效果。单独一根竹材料,只有在直的时候有好的弹性,弯曲了之后,弹力就减弱很多了。而且,竹材料有竹节,不像木材料可以均匀通体。
古人制作反曲弓,使用的材料有木片,牛角,牛筋,动物胶这几种材料。
简而言之,先把木片准备好,以桑木为佳,桦木等也可。然后弯曲成型,然后在一边粘贴牛角片,另一边粘贴牛筋。粘贴牛角片和牛筋的作用,就是增加弓体弹力。然后再把两个弓梢用木材料做好。于是,一个反曲弓就成了。
我说得简略,实际上,做一个弓需要的时间,达两年之久。中间更多的时间是等待,等待材料干燥,等待胶干燥。等等。
其实还是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材料。如今的胶水,24小时就可以很牢固了。至于弓臂,如今有许多复合材料的弹力弓片,是现代工业制品,比起古人先进多了。
所以,即使是在极北,匈奴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就能找齐做弓的所有材料。然后慢慢做弓。
而用竹子做的弓,弓力基本属于最弱一档次。遇到拿着优良的反曲弓的对手,竹弓不堪一击啊。你听说过古代有用竹弓射出名堂的吗?
想想水浒传中,花荣梁山射雁用的弓,叫什么?泥金鹊画细弓!意思就是,这个弓做好之后,弓臂上用油漆涂饰,涂的颜色是泥金色,然后在弓臂上画了鹊的图案装饰的精制弓。
而涂油漆,主要是为了保证弓臂的防水防潮。可见,古人对于弓的重视保养。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