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立拇外翻

拇外翻是怎么形成的?拇外翻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8-05 12:44:48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穿过紧的鞋或穿高跟鞋也是拇外翻进展或者拇外翻发生疼痛的根本原因之一,真相是:拇外翻的畸形不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矫正的,那么这种情况拇外翻患者是没必要做手术了,如果保守治疗可以缓解拇外翻的疼痛,”大多数拇外翻的患者如果能够无疼痛地行走或者疼痛的症状非常轻微,因为治疗拇外翻是要根据拇外翻的病程发展阶段以及疼痛点来区分,那么穿什么样的鞋子容易导致拇外翻呢,那通过手术来治疗拇外翻必要性就更加低了。

拇外翻是怎么形成的

“白医生,我有拇外翻,我想知道如何治疗才好呢?是不是一定要手术呢?我很怕疼,同时也很担心做手术加上恢复的时间可能会耽误我的日常工作。”

从我的门诊以及平常的患者咨询来看,大家对于拇外翻如何治疗其实都有一个误区:“想要治疗拇外翻,就得要手术!”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么样呢?

真相是:

拇外翻的畸形不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矫正的,但可以通过功能锻炼延缓拇外翻的病理进程。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纠正畸形,就只能通过手术,其他的功能锻炼、矫正器的形式只能缓解足部的疼痛,延缓拇外翻的病理进程,但是它并不能改变畸形的情况。-生命立拇外翻

我留了下心,统计了一下我的门诊拇外翻患者情况,80%的拇外翻患者都是女性。

造成拇外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点是遗传因素。女性的遗传发病率比较高,她跟男性的发病比大概是19:1。

解释一下:

如果在这个患有拇外翻的患者家系里,得病的是这个病人的姥姥或者奶奶,第二代可能就是姑姑或者姨妈,第三代就是她了。拇外翻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拇外翻的严重程度并不与遗传的代次成正比。而且强调一点,我们不排除男性也有遗传拇外翻的可能。-生命立拇外翻

第二点是穿鞋不合适。

那么穿什么样的鞋子容易导致拇外翻呢?主要是高跟鞋或前方过紧,头比较尖的鞋。

解释一下:

女生穿上高跟鞋以后,由于鞋尖比较窄,整个前足被挤压在一个比较狭窄的空间,所以导致第一趾关节出现外翻。在行走的过程中,鞋对脚趾这是一个动态挤压的过程,长期容易产生致畸的力量。所以说,穿过紧的鞋或穿高跟鞋也是拇外翻进展或者拇外翻发生疼痛的根本原因之一。-生命立拇外翻

解释完拇外翻的发病因素,咱们是不是要说如何治疗了呢?别着急,因为治疗拇外翻是要根据拇外翻的病程发展阶段以及疼痛点来区分,到底是要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得了拇外翻,我只能做手术了!”就算是拇外翻,各个患者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正所谓:“健康的脚都一样,而拇外翻的脚各有各的不同!”-生命立拇外翻

拇外翻的四个病程发展归纳

根据拇外翻其严重程度,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 1. 拇外翻可逆阶段:大拇趾外翻10度左右,影响美观,没有疼痛感,脚掌有脚茧,不会直接影响行走,穿高跟鞋会引起疼痛。
  • 2. 拇外翻挛缩阶段:大拇趾外翻10-20度,关节及韧带有炎症,第一、第二脚趾明显挤压,脚掌明显变宽,足底脚茧明显,长时间行走易引起大拇趾关节疼痛及脚底疼痛。
  • 3. 拇外翻严重阶段:大拇趾外翻20-40度,脚趾重叠,横弓塌陷,鸡眼、脚垫、扁平足、后跟疼痛、双脚受力难平衡,严重影响站立和行走。
  • 4. 大拇趾畸形阶段:大拇趾外翻40度以上,拇趾严重重叠,脚趾不受力,足弓塌陷,难以行走,脚掌直接承受脚趾部分压力,足底有老茧,双足严重错误负力,各关节难以协调运作,导致人体生命立负力线改变,引起膝关节炎症、 腰酸背疼等。

拇外翻的三个疼痛点归纳

1.第一种疼痛点:第一跖趾关节内侧。

这个位置也是老百姓常说的大脚骨突出的地方。因为拇指的外翻,脚丫在穿在鞋里,尤其是前端比较窄、尖的鞋子里,会挤压和摩擦第一跖趾关节。如果反复摩擦,导致局部发炎,还会出现拇囊炎的症状。

2. 第二种疼痛:第一跖趾关节的内侧,足底侧。

这个疼痛点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的移位,造成了足底侧跖骨变歪,偏离方向,患者经过成年累月的行走,造成了关节软骨的磨损,于是出现了引发了骨关节炎的疼痛。

3. 第三种疼痛:拇外翻的部位不痛,第二或第三足底会有茧子。

患者走路的时候会很痛。原因是,因为拇大拇趾会挤压第二足趾,而第二足趾变形造成跖骨头着力点下移,导致受力不均衡,进而引发疼痛。

“听完白医生的介绍,我大概清楚我的拇外翻情况了,但是重点是我要如何治疗?您就告诉我是不是要手术?”

这是患者经常在门诊问我的问题。答案如我的科普标题所示,是否定的。拇外翻真的并不一定需要做手术。

辩证来看待拇外翻的手术问题:

1、“你有没有必要做手术?”

大多数拇外翻的患者如果能够无疼痛地行走或者疼痛的症状非常轻微,那么这种情况拇外翻患者是没必要做手术了。毕竟,脚的外观只是一方面,能够无疼痛的行走才是脚最主要的使命。如果是年轻的患者产生了非常轻微的症状,一般建议通过功能锻炼,甚至是拇外翻的矫正支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为劳累(比如穿高跟鞋,跑步)带来的疼痛。-生命立拇外翻

一句话:这种情况下,如果保守治疗可以缓解拇外翻的疼痛,那通过手术来治疗拇外翻必要性就更加低了。

2、“你的目的是不是要矫正拇外翻畸形?”

就拇外翻的矫正畸形来说,手术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手术方法因患者情况而异,这里我就不展开来讲。拇外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病理进程,已经形成的拇外翻还可能因为穿鞋不当 、年龄增大等因素加重。

一句话:如果要很好的矫正畸形,网络上流行的拇外翻矫正器并不能对此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缓解疼痛,延缓拇外翻的病理进程,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要矫正畸形只能手术。

我有2套拇外翻功能锻炼方式教你!

拇外翻的功能锻炼①——双足练习

取一个带斜面的垫子或枕头,脚趾头抓放在软垫的边缘,抓握!

步骤:

注意点:

①平时刷剧、看电影、打手机都可以锻炼 ;

②有中、轻度拇外翻的,不建议用脚底抓毛巾的方式,因为大拇指使不上力。

拇外翻的功能锻炼②——单趾练习:

取一段弹力带,做成袢环套在拇趾上,通过拇趾力量锻炼拇展肌的力量。

步骤:

注意点:

①不要使用脚踝或单纯用外部力量牵拉、偏斜;

②不要把大拇指翘起来,关键在于锻炼拇展肌;

③坚持1-2秒,放松,循环。

通过我的介绍,你知道自己的拇外翻是属于哪一种了吗?

想知道更多足踝知识,下方评论告诉我,我来科普!

拇外翻是什么

段医生答疑在线?拇外翻怎么治疗?

拇,表示足实际上写作“踇”,踇外翻畸形,实际上是第一跖趾关节静态半脱位,多以踇的外移和第一跖骨的内移为特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4%。

拇外翻有什么危害?

(1)踇囊炎、皮神经炎:踇外翻造成内侧骨突隆起,形成踇囊炎,再加上穿鞋时局部压力增加,继而发展成为疼痛的踇囊炎,或者造成骨突表面的皮神经受压。

(2)胼胝、鸡眼:因踇指旋转,其负重越来越少,从而使前足外侧承担越来越多重量,造成第二或者第三跖骨头下出现胼胝体。因突出部分反复摩擦,出现“鸡眼”引起疼痛。

(3)影响周围跖趾关节:因挤压周围关节,从而造成外侧足趾都向外推挤,而形成“吹风”样外观。

什么原因引起的拇外翻?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事实上拇外翻绝大多数发生于穿鞋的人群中,较少发生于赤脚的人群,尤其是对于穿高跟鞋且鞋头部紧致的,发生概率相当高。

(1)遗传:女人遗传概率高。母亲以及外祖母得的,其孙女得的概率比较大。

(2)韧带松弛以及痉挛:如脑瘫,脑血管意外后如中风;跟腱挛缩,扁平足畸形。

(3)炎症关节病变:最常见的是类风湿关节炎。

怎么治疗以及预防拇外翻?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对于大部分踇外翻患者有缓解作用。

①矫形器:如采用夜用型支具加上功能锻炼治疗踇外翻。最简单的功能锻炼是踇指的上挑以及脚部抓握毛巾练习。

②合适的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缓解手段。推荐穿着低跟、鞋头宽松、鞋面柔软的鞋子。

(2)手术治疗

手术根据不同的外翻程度可以选择多种手术方式:

①跖骨远端截骨,远端软组织手术;

②跖骨近端截骨;跖骨干截骨。

还有多种手术方式,但需要结合踇外翻的程度,以及关节面的平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是不是手术就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上手术会缓解一部分人的情况,有些情况是不建议手术的。

(1)对于过度柔软,韧带松弛,或者肌肉神经紊乱的患者,这部分建议选择非手术治疗的。

(2)此外手术可能会遗留僵硬、疼痛,对于职业运动员或舞者手术也需要慎重。

(3)如果想继续穿时尚的高跟鞋子,那手术后的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并且统计过300例踇外翻手术,术后高达三分之一的患者达不到自己穿时尚鞋子的预期。

段医生特别提醒

①穿鞋使人类减少了足部受伤,但人类疾病谱中也增加了这种踇外翻畸形。

②没有拇外翻自然是好,若存在选择合适的鞋比时尚更舒适。

③减脂减重能很好的降低足部的压力,同时也能为健康加了砝码。

④恰当的运动以及足部的肌力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种疾病。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拇指外翻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改善

拇指外翻一般指的是脚部的大拇指外翻,它主要是拇指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虽然不是一个致命的疾病,但对于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就非常常见。

拇指外翻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是由于关节、神经、肌肉畸形造成,如扁平足、遗传等,后天因素主要是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如高跟鞋,过尖及过窄的鞋,影响了足部的正常发育。


拇指外翻的日常保养:

1、要多休息,注意保暖,少染风寒。

2、穿平底鞋,舒服一点,鞋跟不要太高,鞋头宽松一点,让脚趾有活动的地方。

3、每天站立、走路的时间最好不要太久,若太久的话,一定要注意休息,按摩脚部。

4、不要穿尖头的高跟鞋,减少对脚部的压力。

5、平时多做脚底的肌肉运动,减轻拇指外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