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继承曹操的大业吗假如曹昂不死,如果曹昂不死,曹昂不死,曹昂不死,赵国虽然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又是曹操长子的曹昂,赵国也不会统一六国,赵国也不会统一六国。
假如曹昂没死,他会继承曹操的大业吗
假如曹昂不死,他继承曹操大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首先看他的身份。
曹昂尽管是刘氏所生,但刘氏早亡,他是由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
曹操妻妾众多,但作为正室,丁夫人地位是很高的,在曹操心目中是很难被替代的。
丁夫人自己没有孩子,把曹昂视为己出,非常看重。
同时,丁夫人性格倔强,甚至有些霸道,她会为曹昂力争储子之位的。
有资料记载,丁夫人就曾经对卞夫人及曹丕兄弟们很有友善,经常打压。
这不能说与曹昂将来上位没有关系。
曹昂死后,丁夫人彻底绝望,这是她与曹操彻底闹僵的原因。
丁夫人为此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请也没有请回来。
这之后,卞夫人才上位,曹丕才成为嫡长子。
如果曹昂不死,丁夫人的正室地位就很难改变,曹丕也是侧室所生,就不会存在嫡长子的身份。
这一点,与曹昂相比,曹丕也就没有优势可言。
其次,年龄差距。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曹昂出生年份,但说曹昂二十岁举孝廉。
这就说明曹昂是二十岁以后死去的。
曹丕是187年冬出生,197年曹昂被张绣乱军杀死时,曹丕当时才十一岁。
从年龄看,曹丕比曹昂小了十岁左右,这个年龄对于立储之争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长子地位
曹丕之所以被立为继承人,除了政治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嫡长子的身份。
这是曹丕战胜曹植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昂不死,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正室丁夫人的养子,又是曹操长子的曹昂,在大臣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很重要。
曹操就曾经问贾诩改立谁为继承人,贾诩不回答。
曹操追问,贾诩才说,他在考虑袁绍、刘表的事情。
袁绍和刘表就是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废长立幼的错误,导致了兄弟相残,被曹操从中获益。
废长立幼是很忌讳的事,特别是在天下还没有稳固的时期,曹操更不敢轻易自己制造混乱。
第四,能力和品行
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曹昂被举孝廉并不能说明曹昂多么优秀。
但由于曹昂死得太早,也没表现出特别突出的能力。
但曹昂的品行是没有问题的。
在危机时刻,他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就因为这个原因才战死。
为此,曹操在临死前还念叨起曹昂。
如果曹昂能够侥幸活下来,在曹操心目中会增加很大的分量。
曹丕也称赞曹昂孝廉,是天生的本性。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嗣,时年三十一岁。
如果曹昂活着,时年四十多岁。
作为政治家,这个年龄是很合适的。
就一般情况而言,曹昂不死,继承曹操大业的可能性最大。
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一点变数。
丁夫人的强势,会为曹昂力争其地位,但也可能适得其反。
尽管曹昂早已成年,但丁夫人的性格过于任性,也会存在干预朝政的可能。
这也是曹操考虑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曹昂性格温顺谦和,作为政治家似乎是性格偏软。
在曹操尚未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继承人的选择,恐怕还是需要更强势、更有手段的人。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更在意曹魏基业的传承,不会过于顾忌废长立幼,也不会过于考虑是否救过自己的性命这些事。
但这些,仅仅都是些可能,因为曹昂早就死了。
假如的问题,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我的答案是。孙策选择了弟弟孙权做继承人,主要还是他的儿子当时年纪太小了,根本无法统领江东,这个时候兄终弟及是最佳选择
我给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儿子尚幼,无法掌控局面。小霸王孙策死于公元200年,享年26岁。堂堂武夫死于无名小辈之手,也是够憋屈。真应了那句话“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此时孙策和大乔的儿子孙绍也才1岁(生于公元199年),一个在襁褓中的孩子在一个乱世中继承高位,不是什么好事。乱世中类似董卓、何进等豪杰尚且不能自保,一个婴儿能奈若何。孙策的死也证明江东势力余孽并不完全诚服于孙家,将外部强敌和内部敌人留给一个婴儿处理无异于送死。-最强继承人
2、幼儿当权会失去孙氏家族支持。孙坚有五个儿子 分别是:
孙策,孙坚长子;
孙权,孙坚次子;
孙翊,孙坚三子;
孙匡,孙坚四子;
孙朗,庶子。
孙氏家族的统治方式都是靠家族子弟联姻当地大家族,靠和大家族的婚姻来保证当地士族大户的支持。如果孙策幼儿当政,几个叔父是否会支持他?答案是否定的。具体可参考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几个叔父的做法。如果册立幼儿那么孙氏家族在江东就只有大乔家族一族支持了,也就是乔国老家族。乔国老家族是否支持还要看另外一个女婿周瑜的周氏家族是什么态度?失去了几乎全部江东士族大户的支持,一个孤儿寡母不管在军队、朝堂、外交都没有任何势力和支持,让别人屈膝臣服。凭什么?这好像有点理想主义。即便传位于孙权,孙策的后裔还是在孙子辈被孙权的后裔屠灭了,因为他们活着就有可能影响孙权后裔帝王的位置。历史上的所有会影响帝王位置的人,要么自己当帝王要么被灭门,从来没有第三种选择。-最强继承人
3、江东其他势力权利过大 孙策没想到自己会死,至少没想到会那么早死。孙氏家族的权利核心是孙策、孙策兄弟、孙氏家族姻亲构成的(周瑜也算是姻亲,他算是孙策连襟。),如果孙策要选立自己儿子做继承人,他必须培养自己儿子的势力,同时压制自己兄弟的势力和其他比较大的势力,保持一个平衡。因为儿子尚幼,孙策一直在培养自己亲兄弟的势力作为自己的辅佐,例如孙翊、孙匡等人均是管理一郡。这种策略可能在他儿子长大以前都不会变。他自己的儿子是一点势力也没有,原本属于他的势力再他死后有很大的可能不会效忠于他儿子。-最强继承人
后记:孙策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人,权衡再三选择了最优的方案。至少保证了他儿子这辈人能平安长大,至少保证了江东还在孙氏手中。长期来说这是最受益的选择。这也给我们启示,平常处事多考虑各方的利益。只有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才能达成一致。遇事多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长远考虑方为上策-最强继承人
当初赵武灵王,如果处理好继承人的关系,赵国会更加强大,并统一六国吗
看到这个问题,方城阙明确的告诉你,即使赵武灵王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赵国进一步强大,赵国也不会统一六国。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便是一对欢喜冤家,虽然在商末周初,两家属于一个祖宗,赵氏祖先还有恩于赢氏祖先,但那必竟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朝的宗法制度,形同虚设,诸侯们再也不会顾忌过去的宗法血缘关系,为了利益争相出手,战争裂度逐步升级。
战国中期,赵国深受北地匈奴骑兵的袭扰,一时不的安宁。赵武灵王继位后,说服众多公卿贵族,穿“胡服”,教习“骑射”,以骑兵对匈奴骑兵,打的匈奴骑兵远离赵国边境地区。
赵国骑兵部队的出现,使赵军作战更加机动灵活、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可以说赵国在战争方式上开历史先河,抢得了先机。先后打败胡林,楼烦两个少数民族;开疆拓土,新辟云中、雁门、代郡。
锐意军事改革的赵武灵王,在征服西北草原部落后,联合宋、燕两个邻国抱团取暖,远离中原齐、楚两个强国的纷争,埋头整军装备,以静制动。最终等到了机会,一举灭掉楔入赵国与燕国之间的中山国。为了更好探查邻国秦国的山川地理,变法成效,他立太子何为监国,自己居然跑到秦国微服私访了一番。-最强继承人
这番游国经历,让赵武灵王不亦乐乎。整个人也随之松懈下来,整天沉湎于女色之中,便将王位传于太子何,自己则做起来了主父。
年轻的太子何,即赵惠文王,在赵相肥义、公子成的辅佐、教导下,很快成长起来,牢牢掌控了赵国的军政大权。备感失落的主父,试图立嫡长子公子章为代王,将赵国一分为二,遭到了已是赵惠文王的赵何严词拒绝。
最后赵武灵王昏招迭出,激起了两个儿子的内讧,公子章及其党羽被杀,赵武灵王被惠文王的党羽幽禁于沙丘宫,断粮断水,最终被活活饿死于沙丘宫中,时年四十六岁。
奉行先军政治的赵武灵王死后,年轻有为的赵惠文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谓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文有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乐毅。先后采取合纵之策,打败过强秦,强齐,使赵国始终是秦国东出,经略中原的心腹大患。-最强继承人
赵国虽然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但因在政治、经济方面始终没有大的变革。就好似我们当今的某个邻国,奉行先军政治,但政治、经济方面确实是乏善可陈,整个国家发展始终缺少后劲。
而与赵国相比,秦国早已实行了商鞅变法,经过几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日趋强大,为后来的秦王赢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即使赵武灵王选好了接班人(实际上赵惠文王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接班人),赵国实力进一步加强,赵国也不会统一六国。
因为与秦国相比,赵国就像个跛子,虽然军事力量不错,但政治、经济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统一之事,不是一、二代人所能完成的,必竟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方才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