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叱咤三国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到宠爱的小妾房中午休,醒来后却将宠妾活活打死,这是为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8-17 20:04:34 浏览1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这是为什么曹操杀侍妾曹操在成就霸业的道路上,曹操杀人是不看对象的,那历史中的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个就是曹操不讲理啦,我虽不是曹操一党,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曹操,鲁迅在《而已集》中赞誉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曹操牺牲了自己的几个小妾。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曹操,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乱世之奸雄”的名号流传后世、妇孺皆知。曹操一生功业赫赫,然而身后评述却褒贬不一,聚讼纷云,乃言其才智绝世也。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生前他的一举一动关乎三国历史的走向;死后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经历了从建安时期的杰出“英雄”到“奸雄”的演变。没有称帝之心却又给后世留下了骂名。

那历史中的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实际上,对著名政治人物的评价,应当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虽然他镇压过黄巾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但那也是受阶级的局限所致。下面我们先看看曹操一生的概括,之后分四部分来详细谈,前三部分分别为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的贡献,第四部分为对曹操的评价。-叱咤三国

纵观曹操的一生,从起兵陈留到病死洛阳,三十多年中,一直把统一全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 他虽然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凭着他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 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使那一带的人民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从而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同时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北方的统一,曹操亲率大军平定了乌桓,稳定了边疆。 曹操在北方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进步性措施,如打击豪强、整顿选举、改善吏治、屯田等,大体克服了汉末以来的腐败状况。 虽说这些措施的实行,是曹操出于加强集权力量和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但对于安定人民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叱咤三国

第一、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打击豪强、整顿选举、崇尚节俭、屯田租调

  • ⬛(1)曹操抑制豪强——对重新建立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将抑制和打击骄横跋扈的豪强势力的政策贯彻始终。他不仅在洛阳北部尉任上蔑视权贵, 棒杀了宦官蹇硕的叔父,使得“京师敛迹”,秩序井然。 而且在他消灭了河北袁绍父子的割据势力以后,专门颁布了禁止豪强兼并的法令,积极恢复社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田租,不准豪强对农民敲诈勒索,限制世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叱咤三国

  • ⬛(2)曹操整顿选举制度——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状况

曹操大力整顿选举制度,打破了东汉以来察举选官过于重视门第的传统,实行了“用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方针。 他三次下令求贤,提出“举贤勿拘品行 ”,“取士勿废偏短 ”,即使是 “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当加以起用。 这在东汉末年来说,是非常开明和进步的。 有的人出身微贱,或者“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但只要有才,他就予以提拔用其所长。-叱咤三国

他“拔于禁 、乐进于行阵之间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以致在曹操军中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状况,这对于曹操的统一大业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注意改善吏治,严明赏罚,使地方上出现了一批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勤于政务的长吏,也使北方在战乱后的荒残局面很快得以改变,出现了官民都有所积蓄的新气象。-叱咤三国

  • ⬛(3)曹操崇尚节俭——曹植的妻子因“违制”穿锦绣衣服而被活活“赐死”,丧事都从简

曹操崇尚节俭。 王沈在《魏书》中说他: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

曹植的妻子因“违制”穿锦绣衣服而被活活“赐死”。 而且,曹操在临死前的遗嘱中也说:“统一事业还没有完成,丧事一定要从简” 。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末年崇尚奢侈浮华的腐朽社会风气。

  • ⬛(4)曹操屯田制和租调制——“数年中,仓储积粟,所在皆满”

为了达到“强兵足食”的目的,曹操在经济上则实行屯田制和租调制。屯田是曹操鉴于董卓的烧杀和军阀混战,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实施的一项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性措施。 他派出屯田官员,先在许昌附近后在其他州郡,普遍推行屯田制度,招收流民,开荒生产。 此举收效甚大,“数年中,仓储积粟,所在皆满”。实行屯田制,既解决了军粮缺乏之难,亦促进了农业生产。 而租调制的实施又较东汉时的剥削量相对减少,自耕农的负担也有所减轻,对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叱咤三国

第二、能明古学,精通兵法——亲自参加了大小近50次战役,“自作兵书10余万言”

曹操生当战乱之世,一生主要在战场上度过。 他亲自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战役,征战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很会用兵打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变化如神。 ”

在战争中,他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采纳众人之谋,正确分析敌我形势,制定战略战术,变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先后取得了官渡之战、柳城之战、渭南之战等很多战役的胜利。他注重研究古代兵法,学习古人的战争经验。 整理注释了《孙子》十三篇,流传至今,极有价值。 他写了大量军事著作, “自作兵书十余万言”,对古代军事理论做出了贡献。 可惜他的兵书亡佚殆尽。-叱咤三国

第三、文学上的成就——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本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既擅长书法,又长于音乐,而且还精通围棋,尤其在文学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诣。史称其“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并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在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方面,以乐府旧题写出了不少格调清新、质朴感人,很有气魄的优秀诗篇。 后世品论他的诗,有“古直”、“悲凉 ”之慨 ,又有 “气韵沉雄 ”之赞 ,还有 “豪迈纵横 ,笼罩一世”之誉。 比如其五言诗《蒿里行 》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后军阀混战的现实生活写景;《薤露行》 真实地记述了董卓纵兵焚掠洛阳后的残破景象以及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因此,他的诗被誉为“史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中这些著名诗句,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对完成统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叱咤三国

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曹操的创作在内容上能够摆脱经学思想的束缚,使文学重新回到现实主义的轨道。建安文学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趋于繁荣,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与曹操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 当时,在曹操身边聚集了一批诗人和文学家,著名的有“建安七子”。 建安文学反映了东汉末年大分裂大动荡的社会现实,具有时代特色,“意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这就是唐人陈子昂所称道的“汉魏风骨”,亦即通常说的“建安风骨”-叱咤三国

曹操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也有所突破, 形成了他“清峻”、“通脱”的独特风格,他那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堪称其代表作。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第四、曹操的评价——没有称帝之心;但有封建地主阶级自私、奸诈、残暴的一面,因而他又给后世留下了骂名。

  • ⬛(1)曹操并没有称帝之心——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由于受封建正统主义观念的影响, 过去相当多的人曾经把曹操看作奸臣,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是值得商榷的。 曹操在他的散文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详尽地阐明了自己政治抱负的发展过程,非常透彻地说明了自己决无废汉自代的“不逊之志”。文中坦然直言:-叱咤三国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一言道尽了他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在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上书劝他做皇帝,曹操把孙权的书信给部下看,并说:

“是儿欲踞吾于炉火上邪”。

这时以陈群、夏侯惇为首的文武官员也纷纷进言,劝他顺天应民,代汉称帝。 曹操却回答说:

“倘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他的意思很明显,即使当皇帝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他自己也不当皇帝,而要像周文王那样,让他的儿子去考虑。

  • ⬛(2)曹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自私、奸诈、残暴

曹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奸诈、残暴,在汉魏群雄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无论是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还是对待政敌,他都无一不施以狡诈、凶残的手段。 比如曹操出于父亲被杀的个人私愤,大举进攻徐州,一次就在泗水边上坑杀男女数万口,使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在战争中还规定了一条“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法。 曹操在战争中屠城的记录也不少,光在《武帝纪》中记载的就有好几次。 封建地主阶级本性中自私、奸诈、残暴的一面,在他身上得到充分暴露,因而他又给后世留下了骂名。-叱咤三国

尽管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还是给予了曹操极高的评价。鲁迅在《而已集》中赞誉曹操:

“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

毛泽东对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曹操甚为心仪,认为曹操为中国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且极为欣赏其文采。

结论:

从曹操在历史上的主要活动来看,无论他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贡献,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是当时第一流的政治家,抑制豪强之策,屯田增产之举,文姬归汉之佳话,重用陈琳之美谈,都显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 他是当时伟大的军事家,他征战三十余年,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众多豪杰无法与之相比。 他还是当时第一流的诗人、艺术家,他长于诗,懂音乐,工于书法,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尽管他有杀人过多等罪过,但他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英雄”。曹操所作非常之事,所建非常之功,表面看来是不可思议,逆天而行,实际上是建安乱世所赋予他的一种本能,恰符合社会历史运行的客观规律。-叱咤三国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到宠爱的小妾房中午休,醒来后却将宠妾活活打死,这是为什么

曹操杀侍妾

曹操在成就霸业的道路上,杀人是家常便饭。 曹操杀人是不看对象的,谁挡了他的路,就一个“杀无赦。”

《三国志》记载: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意思是说:曹操午休,躺在小妾怀里说,就睡一会,到时叫醒他。小妾看他睡得香甜,就没忍心喊他。曹操睡到自然醒,起来后,就把小妾棒杀。

看似是个小事,曹操却是有意在小题大做:我说过的话是算数的,不是放屁玩的。这就是一个总裁的霸道权威。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也讲了一个“一瓜杀三妾”的故事。

曹操也玩吃瓜的游戏,请一帮伙计来吃瓜:

第一个妾来送瓜来,曹操问“瓜熟吗?”妾回答:很熟。曹操立马把此妾杀啦。

又叫第二个小妾送瓜,问她同样的问题,此妾说“不生,”曹操又把她杀啦。

换第三个小妾送瓜,曹操继续问“瓜熟吗”,该小妾说“很甜”。这回答该没啥问题了吧。曹操面无表情地说:拉出去砍啦。

群僚们胆颤心惊,我靠,这哪是吃瓜啊,丞相是不想吃素啊,要吃荤,直接上鸡啊。

曹操自己解释其原因:前两个小妾,端盘子的姿势不合规矩;最后一个动作到位,回答也到位,说明她善于揣测我的心意,也得杀。

我靠,这个就是曹操不讲理啦。

“教不严,师之惰” ,小妾端盘子不符合规矩,是他大老婆没调理好啊;你不揣测别人,咋就知道别人在揣测你哪?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木有王道啊,这就是王道。老板就是老板,打工就是打工啊。

话说千遍,不如鲜血一见。

曹操要做事,需要的是效率。他可没工夫扯淡,弄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谆谆教导。法治治军,法治治国。

不借几颗人头,难以树立权威。如果令不行,禁不止,那带来的后果可能就不是几颗人头啦。

曹操牺牲了自己的几个小妾,小妾的鲜血却没能够擦亮孔融,杨修等人的眼睛。曹操颁布了“禁酒令”,孔融照喝不误,喝就喝吧,还振振有词,怪话连天,结果头没啦,酒喝不成啦;杨修,猜个谜语就行啦,居然“鸡肋”也敢猜,叫你脑袋没啦,看你用啥猜。曹操作为一代雄主,嗜杀成性,看似随意,但其杀人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为了霸业。在这条道上,谁挡了他的道,他就杀谁;他需要谁来做铺路石,随时就把谁杀啦,来为他铺平道路。-叱咤三国

成功的道路洒满鲜血,胜利的旗帜靠鲜血染红,这就是曹操。谁又不是哪?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三位雄主曹操、刘备、孙权为什么都娶寡妇为妻

曹操,孙权,刘备为何都取寡妇为妻?

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一来是这些女人有几份姿色,二来是这些霸主有强烈的征服感,不仅打败了你,还要取你的女人,让它乖乖的顺从我,看看倒底谁强。

道理很简单像这些人取什么样的女人取不到,这理由应该解释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