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尾舱式布局弹药架占据坦克炮塔后部,炮塔内另有炮长和装填手各一人,炮塔内还有炮长和装填手/同轴机枪手,西方坦克都采用尾舱式弹药架布局,“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不就是“捷克刺猬”么,但苏式紧凑型炮塔设计坦克,当初说T-72等苏系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底仓盘式供弹系统,不上自动装弹机。
“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不就是“捷克刺猬”么?用L角钢直接焊接而成的反坦克装置。因为做成了捆堆状,所以坦克顶上去特别难受,推着钢条直刨地,推多了就没法前进行了。如果一不小心绞进履带,可能还会把负重轮都给卡下来。坦克就算是拿炮去炸,等闲的HE高爆弹也炸不坏这东西,浪费了宝贵的炮弹不说,还会影响车长大人的心情。
这是一种简易的,极为令人讨厌的反坦克工事。之所以叫“捷克刺猬”,是因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在二战之前开发出来的。它的阻止对象是虎视眈眈的德军装甲兵,但挂上铁丝网后,它一样是令步兵讨厌的铁丝网。在城市作战中极为有效,但“大西洋壁垒”中它也被拿来防御海滩。
1938年,希特勒拉上猪队友意大利,与奉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一道,打着“世界和平”的旗号商讨瓜分捷克事宜。这即是著名的“慕尼黑阴谋”。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首的“祸水东推派”一脚踹飞了刚结盟的苏联,与希特勒斡旋“如何吃掉德国让您老消气”的和谈。结果元首倒好,说出了那句“10月1日苏台德还不给德国,我阿道夫就是第一个打进去的士兵”的名言。-坦克的图片
英法一门心思妥协,苏联被踹飞,意大利拉偏架,这时候捷克人唯有死战。然而当时的捷克除了军工还比较不错外,其余地方是一穷二白,刚刚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这个国家根本无法与虎狼一样的德国坦克抗衡。
但战争不能因为畏惧就不打,捷克人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出一道足以抵挡德国侵略的边境防线。虽然当时仍然有不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思维在作怪,但坦克技术很有心得的捷克人对德军的装甲部队显然上了心,他们临时用一些破烂的钢轨、钢梁,制造出了“捷克刺猬”,这也是最早的反坦克拒马。-坦克的图片
这种“捷克刺猬”通过方形脚底铺设在平底上,因为铁脚之间互相支撑,坦克无论怎样都顶不翻它,颇具硬度的钢材也很难碾压上去,即便碾弯了一段,倒卷过来的其它部分也会继续卡住坦克的前进。如果坦克不小心陷入了“刺猬”们的阵势,可能连转弯退出都很难完成,这东西要是插进负重轮可就只能搬来气焊或钢锯了。-坦克的图片
别说这东西好搞,现代小区弄掉一个业主私设地桩,物业都是又撬又焊的,一身臭汗。
正因为如此,“捷克刺猬”很讨人嫌,在狭窄的要道碰到这东西,除非有功夫派出部队或工兵慢慢挪走迁移,否则就只能绕道通行。
尽管捷克人并没有真的靠这东西抵挡住德国人的吞并,但并不妨碍“刺猬”扩散成一种大众化的反坦克武器。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几乎同一时间都学到了妙招。“捷克刺猬”很快就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炮火中,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大量使用此物,逼急了的时候,甚至连木头都用上了——刷个黑漆吓一吓德国坦克也好。老虎是吧?碾!你今天有胆子就给哥碾!不碾你丫就是个小布尔乔亚!-坦克的图片
开老虎的汉斯:....
至于另一种水泥做的拒马那名字可威武了,它叫“龙牙”。不过爱把糕点做的齁甜齁甜的瑞士人却管它叫“三角巧克力”(话说这种巧克力的山寨版老王小时候吃过不少),不过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瑞士人为了抵御德国人的觊觎而开发了这种东西(德国很受欢迎啊),称为“oblerone lines”,三角巧克力防线?-坦克的图片
“龙牙”通体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也有一些是石质的。它们像牙齿一样“种”在地里,呈标准又均匀的排列。一些龙牙埋在地里有近2米深,从而杜绝地方用大炮开路。几个“龙牙”之间往往还埋了地雷,连绵起伏的“龙牙”在防御地带拉成长长的带子,像围墙一样护卫着碉堡和防御要地。-坦克的图片
与“捷克刺猬”那种半临时工事不同,“龙牙”一般都是作为永备工事存在,像齐格菲防线、大西洋壁垒等等,都大量运用了这种构造,人为制造出反坦克障碍带。
它的原理很简单,三个或四个斜面,排列成平均的矩阵,坦克想要开过去,斜坡就会刚好构成一个翘起坦克的支点,两边履带找不到着力点,强行进去就会被卡住,甚至开翻在里面。而且,“龙牙”长短不一,前长后短,还会搭配“防坦克墙”,坦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龙牙”只有乖乖绕路一种选择。-坦克的图片
然而“龙牙”虽利,但这东西非常消耗水泥,造价不菲,制造起来也颇费工时。二战后期已经诞生了对付龙牙的方法,一队熟练的工兵使用爆破法可以快速的清出道路,只是需要消耗不少炸药。重炮轰炸、工程推土机直接掩埋也是条路子。-坦克的图片
不过,老王最后还是要放一下另一种“龙牙2号”,这种东西与方尖锥一样的“龙牙”并无名称上的区别,但这种龙牙拥有粗壮的钢芯,坦克想要碾上去,只会被尖利椎尖刺破履带,甚至被挖穿薄薄的底部装甲。如果放置在某些低地上,某个坦克飞身而下的场景简直不忍直视。-坦克的图片
“龙牙”的造型特别多,但功能大同小异,总之这东西在现代仍然没有被完全淘汰,算是相当可靠的反坦克障碍物。
还有一种,上图“捷克刺猬”前面那些竖直的“反坦克桩”也是当年的“拒马”之一,它没什么特别的,够粗,够长,够硬,深深插入地下,再用混凝土灌起来,坦克实在是懒得招惹这些麻烦事儿。它们同时还有些防御滑翔机降落的小作用,同类的某些挂炸弹的木桩被称为“隆美尔的芦笋”。-坦克的图片
总而言之,二战那段时期,被称为“欧洲文明最伟大的筑墙年代”,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苏联等等都在拼命的筑墙,他们连高山都没放过,构造和发明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防御工程。相比之下,反坦克拒马只是沧海一粟罢了。-坦克的图片
99坦克和t72的供弹系统一样,被命中后会殉爆吗
这个明明是装甲和自动抑爆系统的锅,为什么要自动装弹机背?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是炮塔都会飞。当初说T-72等苏系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底仓盘式供弹系统,弹药架设置在炮塔下方,一被打穿就要殉爆飞炮塔。然后被西方嘲笑,他们尾舱式弹药库布局,带泄压板和防爆门就不会存在这样问题。
俄制坦克的底仓盘式弹药架布局,这种装弹机结构最为紧凑,占用体积小,但炮弹储存在炮塔底部,被引爆后容易直接向上顶飞炮塔。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
尾舱式自动装弹机,西方坦克都采用尾舱式弹药架布局,弹药库在炮塔后方,与乘员舱有防爆门阻隔。
99盖坦克车体和自动装弹机结构都改自T-72,但是弹药库的自动灭火和抑爆系统要先进的多。-坦克的图片
但是然后呢?特别是这几年中东乱局中,中东国家大肆购买西方主战坦克在实战中纷纷加入飞炮塔大军行列。
英国的挑战者2,号称防御最好的坦克,被殉爆后
炮塔太重没彻底飞起来,只不过击穿这辆挑战者2的是友军另一辆挑战者2发射的炮弹。
以色列的梅卡瓦,
在黎巴嫩冲突中伊拉克的M1A1
,被ISIS用反坦克导弹给点飞。
土耳其的德国豹2A4,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坦克的图片
所以谁说底仓盘式弹药架就一定会飞炮塔?西方的尾舱式就一定不会飞炮塔?超过自动抑爆系统控制上限的都会飞炮塔,这个是装甲防护和自动抑爆系统的锅,关装弹机弹药架布局毛事?
现在综合比较防御性能的话,底仓式和尾舱式布局是各有利弊。底仓式布局虽然被殉爆后,乘员铁定全灭,但是弹药架是放在坦克车体内部,除了车体防御装甲外,弹药库外围还有圈装甲,属于坦克防御最强的部位,不容易被击穿。而尾舱式布局弹药架占据坦克炮塔后部,这部分装甲本身是较薄弱部位,容易被击穿。
这辆
伊拉克的M1A1坦克尾舱被红箭-8反坦克导弹击中,整个炮塔直接炸开。
现在标枪、长钉等第四代反坦克导弹,采用智能化导引头设计,可以规划路径进行攻侧、攻背、攻顶,尾舱式布局被直接击中几率大增。
所以不要人云亦云,现在来看尾舱式和底舱式各有优缺点。底仓式在赌命,赌你打不穿,尾舱式是看脸,看你人品。但苏式紧凑型炮塔设计坦克,必须要这种L型自动装弹机和底仓式布局,才能压下去体积和空间。而西方黑叔叔人肉装弹机从后面拿炮弹要比弯腰拿炮弹省力多。-坦克的图片
坦克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空间有多大
坦克的空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显得是过于狭窄。任何坦克的设计,都是要被弹面积、功能设备的空间、人机功效、和整体重量这几点。而内部空间不会做的太大。从时间的纵轴看,坦克的体积是不断增大的,内部空间也呈增长趋势;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横轴看,苏式坦克总是倾向于将坦克高度和炮塔设计的很小,而西方阵营则比较重视人机功效和乘员舒适性,坦克高度和炮塔内部空间相对大一些。我们直接上图。-坦克的图片
二战期间的坦克
T-34/76的剖面图。T-34是二战的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不过看炮塔空间可是小的可怜,炮塔内还有炮长和装填手/同轴机枪手,塞下两名成员厚度炮塔几乎没有多余空间,乘员回转身体的余地很小,车长要兼任炮长,爬出两只手要同时调整高低和俯仰,看这图姿势相当别扭。装填手更苦逼,由于空间狭小,且炮弹都摆放在下面,使得装填手搬运炮弹非常困难。-坦克的图片
驾驶舱内有两名乘员,一名是驾驶员一名师航向机枪手。驾驶舱的环境看起来比炮塔还要恶劣。驾驶舱的设计一直沿用到今天的三代主战坦克。坦克的后部为动力舱,采用一款纵置的V12柴油发动机。
T-34/85剖面图
到了T-34/85,炮塔的空间有了明显的改善,车组由4乘员制改为5乘员制,车长炮长职责分离,大大改善了作战指挥效能和人机功效;得益于炮塔增大,一部分炮弹摆放到了炮塔尾部,减轻了装填手的负担。
德国的虎式。这款重型坦克的炮塔显然要大了不少,采用这么大的炮塔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塞下这门长88炮(可以看到炮闩部分在炮塔内延伸的长度)。炮塔采用了电液式驱动来转动,解放了人手,人机功效好了不少,这也是重型坦克大容积带来的好处,可以搭载更多设备。虎式同样采用5乘员组,车长专职索敌和指挥,炮塔内另有炮长和装填手各一人;驾驶舱设驾驶员和无线电通信员/航向机枪手各一人。-坦克的图片
虎式的动力舱同样在车体尾部,从图中虎式和T-34对比可以看出虎式的动力舱对车体占用的比例较小,因此乘员舱的空间更大一些。
战后坦克
战后的坦克内部空间是呈增长趋势的。因素有这么几个:一是为了保证穿深,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炮闩,后座缓冲装置,以及炮弹体积增大,必须有更大的空间容纳;二是战后坦克的观瞄技术进步,甚至出现了红外和微光夜视系统,观瞄设备占用体积增大;三是火控计算机,火控操作面板,显示器,仪表的增加;四是增加了三防装置和自动装弹机。要塞的东西多了,空间必然要增大。五是兼顾乘员舒适性。-坦克的图片
T-54是苏联在战后吸取了T-34大量经验后推出的一款中型坦克,其使用合理的装甲布置方式和卵圆形炮塔,使其防护水平达到了二战后期重型坦克的水平。
T-54剖面图。T-54采用4乘员组,取消了无线电通信员/航向机枪手,航向机枪由驾驶员操作;炮塔内仍有3个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装填手。不过由于T-54的卵圆形炮塔比T-34大了不少,而且发动机采用横置,因此炮塔和炮塔吊篮的空间得到了一定改善。-坦克的图片
T-54炮塔俯视,可见装填手的空间得到了很大改善
T-54内部照片(车长和炮长位)
T-54无线电通讯电台有两个,分别是P-112和P-113,负责不同波段,挂在炮塔后壁
百夫长是二战末期英国开发出来的一款重型坦克。同样采用了4乘员制,即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的配置。座圈直径,炮塔和车体体积比苏制T-54/T-55大了很多,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炮弹和设备。同样采用发动机横置。-坦克的图片
装填手位置,可以看到炮闩外增加了一个金属护栏,防止乘员被后座的炮闩撞到
从这张图看车长应该是最舒服的
苏制T-72坦克。T-72由于继续追求低矮的外形以减少被弹面积,其高度比T-54还矮了30cm,因此炮塔的空间没有得到改善,乘员舒适性比西方同代坦克差了太多;同时炮塔的LOS太小,无法保证能有效防护西方二代坦克的穿甲弹。-坦克的图片
T-72图纸。T-72属于二代主战坦克,配备了自动装弹机,装弹机弹药架像一个圆盘一样套在炮塔吊篮底部,这让车组人员减少到3名。但是由于车体外形过于低矮,人员活动大大受限,苏联不得不对坦克兵的身高做出限制;T-72炮塔和首上采用了复合装甲。-坦克的图片
相比之下,同是二代的豹1主站坦克,防护简直跟裸奔一样,炮塔和首上全部采用匀质钢装甲,而且薄的可怜,连T-54都不如。
虽然防护不咋地,车组成员舒适性还是可以的
我们再来看看三代坦克的M1A2。M1A2 SEP重达60吨,长7.92米,比T-72长了整整1.5米。车体尾部是动力舱,包含一台纵置的 AGT-1500燃气轮机。炮塔内部空间也是十分宽敞了,只可惜M1A2为了省钱,不上自动装弹机,因此还是4乘员组(装填手被保留);炮塔包含一个尾仓,装着120mm弹药,尾仓和乘员舱之间有防火门,尾仓上部泄压板,防止弹药被击中时炮塔殉爆带走一车人。不过尾仓的40多斤一发的炮弹需要用美国大兵的手臂来搬动装填,想想也是感人。。。-坦克的图片
你们喜闻乐见的黑叔叔人肉装弹机
M1A2车长位和炮长位
M1A2炮长位。可见即便M1A2有那么大的炮塔,炮长位还是那么拥挤。没办法炮长位的设备最多呀。从这也可以直观看出现代=坦克内部电子设备有多么密集。
炮长位操作界面。包括火控面板(弹种选择,主炮/同轴机枪切换等功能),主瞄,备瞄,增强型热成像通道。
到了M1A2 SEP V3,则普遍使用玻璃化仪表和显示屏代替密密麻麻的按钮:
M1A2的火控计算机电脑板。有垃圾佬淘到了的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