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天下 是什么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下句吗,是什么?安天下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9-18 19:29:58 浏览27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下句吗,是什么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对于热爱三国历史的朋友来说,绝对是耳熟能详!但还是有不少朋友并不清楚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话得要从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大败过后说起了,当年曹操赤壁大败,让江东孙权,地盘进一步得到扩充,而刘备也从原来的无城可据守,到坐拥荆州。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刘备投入兵马不到江东兵马的5分之一,而在战胜曹操过后,刘备却拥有了最大的用武之城“荆州”,这一点对于孙权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战后孙权三番五次派鲁肃前往荆州索要城池,然而都被诸葛亮荆州妙计将鲁肃打道回府,此时掌管整个江东大军的大都督周瑜自然是非常的不服气,于是想出了一个计策“用假招亲,来扣刘备为人质”

周瑜

周瑜为了孙权的江山和地盘,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然而周瑜之计,早就被诸葛亮看穿,在刘备前往荆州之时,便派了常胜将军赵云为伴,我们都知道,赵云曾经七出七进,勇猛无敌休说江东,就算是整个天下也没有几个人是他对手的,很显然最终周瑜“扣人质”之计是徒然无功,非但如此,孙权之妹,还真心喜欢上了这位大汉皇叔刘备,最终还跟陏刘备一起回到了荆州,从此这后民间便多了一句关于周瑜的典故“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安天下

江东第一任大都督是世人所公认的儒将,但对于他的故事绝对不止“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典故,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这句话足以表明一段历史,而这句说同时也表明了江东两位大都督的才华,后面这句到底是什么呢?故事得从赤壁之战说起了。-是什么

江东前两任大都督:周瑜与鲁肃

在孙策临终之前,交待给了孙权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很显然周瑜之才是不容小视的,其才能也足以独当一面,当年跟随孙策一起打下江东之基业,周瑜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孙策死后,周瑜与长史张昭一起统领军政大事,扶持幼主孙权。公元208年前期,孙权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之下刚刚灭了黄祖,不料此时曹操便率领数十万之众,前来攻打刘备,但其志在得江东,一统天下。-安天下

面对曹操的虎视眈眈,孙刘无不感到威胁万分,于是达成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曹操,曹操由于兵马大多水土不服,而且又是水战,曹操对于此战的胜算,把握其实也不是很大,此时曹操派遣了蒋干前往江东打探战情,蒋干借着与周瑜是同窗好友这层关系,得以与周瑜同床而眠,不料此时却是周瑜之计,故意泄露军中大事,而蒋干中计于群英会之中,最终被曹操杀了头。-是什么

诸葛亮

赤壁之战中,由于诸葛亮与周瑜黄盖等人巧妙配合,导致曹操了中周瑜火攻之计,损失惨重自己也差点被关羽擒杀于华容道,曹操曾经叹到:“吾生平从未有此大败,倘若奉在,绝对不至如此!”这一战曹操大败,可以说是周瑜指挥水军作战之功,这赤壁的大胜,不难看出周瑜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极善水军,而第二任大都督鲁肃,在周瑜死后几乎没有指挥过大型的水军作战,很显然鲁肃的长处不在水军,而是镇守陆地,而对于周瑜来说,在陆地上作战胜利的次数,特别是大胜的次数是非常少的,除了“打败曹仁”几乎没有大仗,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一句是什么了,其实当年诸葛亮也曾经说过,细心的朋友应该都有所耳闻,下句正是“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镇守陆地的将领鲁肃最擅长,而水军作战还得依靠周瑜!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后,这话也确实是不假!-安天下

安天下什么意思


类似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说明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表面意思是说家里的事情都不能做好,又凭什么平定天下呢?
其实告诫我们成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头顶青天,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小事做多了就成大事了
望采纳,谢谢
-是什么

吴三桂军师提出三条妙计安天下,都是什么计谋

在历史上,说起吴三桂这个名字,相信大部分人印象都不会怎么好,他反复无常,两面三刀,甘愿充当清朝的马前卒,积极征缴各路抗清义军,杀害永历皇帝表明忠心,等到天下逐渐安定后,却再次掀起反清大旗,最终势单力孤,走向了灭亡。-安天下

刘玄初,四川人,最初在抗清义军刘文秀底下作为幕僚,随后归顺于吴三桂,在史料当中,他也逐渐成为了吴三桂器重的对象,出于史料的匮乏,早期刘玄初的行动不得而知,但到了后期,他的看法一针见血,证明自己的能力。刘玄初提出三条妙计安天下,吴三桂若听他的,清朝或许早灭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

1.奉劝吴三桂不要上疏请求撤藩

康熙上位之后,拥有很大势力的藩王和清廷之间,对于彼此都已经十分不信任,为了安定康熙的心思,三藩其二的尚可喜和耿精忠,主动上疏请求撤销番号,而在京城作为人质的世子吴应熊,也快速写来书信,希望父亲同样上疏撤藩,安康熙之心:“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辞职疏,而王独无,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发使来,犹可及也。”-安天下

然而刘玄初却苦苦劝诫:“上久思调王,特难启口,王疏朝上而夕调矣。彼二王辞者自辞,王永镇云南,胡为效之耶?不可。”

刘玄初看来,吴三桂一旦要求撤藩,那就是将自己立于了十分被动的地位,任人宰割。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果然顺应了刘玄初的话,康熙不按套路出牌,没有回绝吴三桂的要求,反而很快答应了撤藩的邀请,逼迫吴三桂起兵反抗,此时的他已经处在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同时还落得了一个师出无名的罪名。-是什么

2.奉劝吴三桂以明作为正朔,举起抗清大旗

起兵之后,刘玄初劝诫吴三桂:“明亡未久,人心思奋,宜立明后,奉以东征,老臣宿将,无不愿为前驱矣!”然而吴三桂,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并没有听从刘玄初的的意见,反而是自立为王,号令天下。

实际上,这并没有缓解吴三桂名不正言不顺的现实,多年以来,天下已经厌倦战乱,而吴三桂又以自己为王,并没有恢复明朝的意图,支持的人少之又少,就算他再次反抗,也没有得到各地明朝宗室和反清势力的太多响应,而是将其作为篡逆之辈。-安天下

3.奉劝吴三桂直捣黄龙,不要失去先发制人的机会

吴三桂发兵之后,抵达长江的边上,却“至夷陵,驻兵松滋,三月不进”,原来此时的吴三桂,虽然已经反叛,但是害怕清廷庞大的军事力量,也有着是“分江而治,效仿东晋南宋”的意图。

再加上儿子吴应熊还在清廷的手中,吴三桂更是打算以此作为和谈的筹码,逼迫其将吴应熊放回。

而刘玄初则指出:“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消摇,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是什么

在刘玄初看来,吴军无论是底蕴还是数量,都远不是清朝廷的敌手,应当趁着锐气,一鼓作气进行决战,然而除去刘玄初之外,大部分武将建议,却依然是“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这也就为康熙提供了喘息和反应的机会,最终召集各路兵马,一步步将吴三桂逼到了绝境当中,从如今来看,刘玄初所言,句句不虚,不由得让人感到叹息。-安天下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它的后半句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司马徽是比诸葛亮还要神秘莫测。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东汉末年襄阳名士,素以知人、育人、荐人著称。司马徽说过最有名最经典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第二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前一句话是“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司马徽为两位爱徒所打的宣传语。“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诸葛亮和庞统是司马徽最得意的两大弟子,两人都独具才华,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孙子兵法,各种战术,奇门遁。“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虽然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们两们都世间的奇才。若明主得之很有可能安天下。-是什么

但只是有可能。并不一定会安天下,因为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还有“天命”的客观因素所在。

这就引发了后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的无限遐想。

司马徽的“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广告词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吸引了求贤若渴的刘备去找诸葛亮,并最终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而这时,司马徽对诸葛亮却发出这样的感叹:“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前半句好理解,刘备是个成大事的人,孔明找对人了,可后半句不得其时又是什么意思呢?-安天下

其实,司马徽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汉室已行将就木,不可复兴,天下动荡,群雄纷争,乱成一锅粥。

诸葛亮尽管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心存汉室,常自比管仲乐毅,要的是出将入相,志向高远,但天下局势已非,出道稍晚的刘备已不具备“天时”,“天时”早被曹操等人牢牢握在手里。

要知道,雄才大略的曹操那时北方基本稳定,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也多,已成“霸王”之势。

在这种局面下,只怕诸葛亮一人独木难支,难以逆天改命,难以左右历史大走向这个“时”运。

后来,司马徽一语成谶,刘备尽管得到了伏龙凤雏这两位超级谋士,但依旧败北。

只是读者还会有疑问,司马徽前一句说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人只要得到一个就能“安天下”,既然诸葛亮出山时已“不得时”,那么,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天时已失,而刘备又得到了凤雏庞统。伏龙、凤雏两人都归于刘备麾下,为什么还不能得天下呢?-是什么

原因很简单,司马徽其实在“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却瞒了刘备下半句,蜀汉因此而亡。

这半句话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其实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世人有目共睹。诸葛亮还没有出时,就对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论断,为蜀国的建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后来,他协助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特别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他掌握军政大权六出祁山,诸葛亮是蜀汉从始至终的肱股之臣。-安天下

而凤雏庞统一点也不逊色,他也是计谋百出的不世之才。刘备在没有建立蜀国之前,庞统凭借他的计谋多次为刘备排忧解难,让刘备化险为夷。为刘备打下川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庞统的缺点是过于自负,最终落得个在落凤坡前被敌军射杀的悲惨下场,为此刘备痛哭流涕。

好在刘备后来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法正和刘巴两位至关重要的绝世谋臣。

法正字孝直,他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刘璋被刘备围困于成都的时候,法正弃暗投明——投降了刘备,后来也正是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后来,在汉中争夺战中,法正出奇谋斩杀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法正的才华和谋略都是超群的,也深得刘备的信任,视为心腹。-是什么

刘巴字子初,他著称于世的不是谋略,而是管理才能。刘巴独具慧眼,也是从刘璋麾下投奔刘备的。刘巴在经济管理上很有一手,刘备在刚刚入蜀时,财政极其的困难,刘巴通过自己超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很快就解决了蜀汉集团的财政问题。除此之外,刘巴在律法层面也颇有建树,他和诸葛亮一起共同制定了蜀汉的著名法律《蜀科》,可以说刘巴为稳定蜀国的内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天下

然而,只可惜法正和刘巴都属于英年早逝之人。他们死后,刘备为之伤感地痛哭良久。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法正和刘巴两人都早亡,刘备果然难兴汉室。因为后来刘备执意要报关羽之仇,而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最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败,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而在这个征伐过程中,诸葛亮因劝阻刘备不住,而发现这样的感叹:如果法正没有早亡,他一定能够劝住刘备不出兵征伐东吴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三国的局势也会因此而彻底改变。

总之,正是因为庞统、法正和刘巴死得太早,导致蜀汉后期诸葛亮独木难支,最后蜀国也在飘摇中归于灭亡。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司马徽的“预言”也太精准了吧。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什么意思


‘’治天下‘’表示治理天下,即做官或做皇帝,成为统治者。
前提是改革并制定新的政策,以谋求历史功绩。
‘安天下’’表示安定天下,比如驱逐外敌,平定内患,使国家稳定,百姓安宁。前提是国家动荡,内忧外患。
‘与天下安‘’则‘’可能‘’’是说无所作为,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安定的年代过着安定的生活。前提是平凡。
从实现个人价值与损害群体利益的角度看,治理天下,开创盛世,自然是千古伟人。但是统一分裂势力,扫除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宁,这才是更大的军事和政治智慧的体现,才是值得称道的不朽英名。然而乱世出英雄,若实现价值必须以国家的分裂,民不聊生为条件,我更愿天下太平,而自己则和千千万普通人一样,抱着幻想过尽余生。
-是什么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马定乾坤”,后半句是什么这里面有什么典故

  1. 【原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2. 【出处】:三国演义---姜维

  3. 【人物简介】: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安天下

三十六计安天下是什么意思


“安天下”就是安定天下,平定天下,因为三国是被称作群雄逐鹿的乱世,所以一统天下被称为安天下。
三十六计安天下就是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