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pu性能排行榜
自主可控成为了国内IT界最重要、最关键的话题,而IT界的自主可控,包括硬件、软件两大部分。而硬件部分最重要的是CPU,即让CPU实现自主可控。而要实现CPU的自主可控这个目标,大家认为肯定要多使用国产CPU,尽量减少对国外CPU的依赖,尤其是对AMD、INTEL的依赖。但事实上,当我们仔细分析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6大国产CPU,我们会发现,其实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真的不容易,因为这6大CPU中,2款依靠的是ARM架构,还有2款依靠的是X86架构,只有2款算是真正的自主可控。这6大国产CPU分别是飞腾CPU、鲲鹏CPU、兆芯、海光CPU、龙芯、申威,可以说是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6款了。其中使用ARM架构的是飞腾CPU、鲲鹏CPU,均是基于ARM设计芯片。其中飞腾CPU最早由国防科大创造,起步于1999年,先后尝试过X86、Epic、SPARC、ARM四个指令集,最终基于生态,还是使用了ARM。而鲲鹏CPU,是华为推出的,也是基于ARM架构的一款CPU,按照华为的说法,在华为的服务器出货中,占到了50%的份额。而使用X86架构的芯片则是海光CPU、兆芯。海光CPU是与AMD合作,获得了X86授权,其CPU主要用于服务器。而兆芯是与威盛合作,获得了X86授权,其CPU主要用于个人PC。而两款能够自主可控的CPU,则是龙芯和申威CPU了,龙芯使用MIPS架构,但基于MIPS架构有扩展自己的指令集,研发出了自己的微架构。而申威与龙芯类似,使用的是Alpha架构,但也同样扩展了自己的指令集,研发出了自己的微架构。由此可见,对于国内IT体系而言,CPU国产化大潮虽然来袭,但自主可控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真正自主可控的CPU并不多,很多还是依赖国外的架构在设计芯片,不仅如此,在性能、工艺上和国外还有差距,还需要不断的追赶才行。
intel(英特尔)CPU发展史
处理器(CPU)发展简史HI!想看CPU的家谱吗?我就跟你唠唠这颗传奇的芯吧!众所周知,电脑技术每一次的发展主要是靠CPU不断的推陈出新所推动的,所以CPU的发展史是最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今天就让我们以INTEL和AMD公司的产品为线索,沿着历史发展的小河,慢慢地看慢慢地聊吧!最早的CPU-----1971年,INTEL(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它是第一台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尽管它速度很慢,功能也很有限,可是别忘了毕竟是它从此揭开了CPU发展的序幕!X86时代-----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i8086的16位微处理器,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由于这两种芯片所用的指令集相互兼容,所以人们统称它们为“X86”指令集。后来Intel公司又推出的第二代,第三代CPU等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集,所以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从而就有了286,386,486这些叫法。(原来X86的叫法是这样来的)-----1982年,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80286的芯片,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它的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提高到了20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制造工艺也有了很的进步,它的时钟频率为12.5MHz/20MHz/25MHz/33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4GB内存。在此期间,AMD公司也开始加入CPU的生产,并且价格比INTEL更低,同样命名为“386”。(INTEL强劲对手隆重登场!)----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芯片,它的时钟频率为25MHz、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从而使CPU速度大大地得到提高。在此期间,Cyrix公司也加入CPU战场,由于AMD和Cyrix纷纷推出比Intel486处理器频率更高,价格更便宜的CPU,而且这些CPU都叫“486”,所以几乎大半个市场被Amd和Cyri给分光了(看来这X86的名字不能再叫了)。Pentium时代-----1993年,INTEL推出了全新一代的“586”处理器Pentium。为了和其它公司的CPU区别起来,INTEL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家族的频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所有的PentiumCPU里面都内置了16K的一级缓存,并且从奔腾75开始,CPU的插座技术正式从以前的Socket4转换到同时支持Socket5和7,其中Socket7还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Pentium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运算方面比不上Pentium,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Pentium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Pentium。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INTEL公司的老大位置看来不是那么好抢的)------1996年,INTEL推出了PentimuPro处理器。Pentimu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值得注意的是PentimuPro采用了双穴“AGP”封装技术。即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与PentimuPro芯片封装在一起,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例如PentiumPro200MHZCPU的L2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PentimuPro真是厉害,不过它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价格也不便宜吆!)------1996年底,INTEL又推出了PentiumMMX(多能奔腾)处理器。MMX系列的频率只有三种:166/200/233,一级缓存都是32KB,插槽都是Socket7。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Pentium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它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因此MMX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那些玩家终于找到了最爱)------1997年4月,AMD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233/266/300,五种型号都采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1997年5月,INTEL推出了影响力最大的PentiumⅡCPU。PentiumⅡ可以说是集PentimuPro精华与MMX技术完美结合之典范。为了提高数据交换速度,它采用了双独立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联接二级高速缓存,另一条联接主要内存.这样就使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缓存,可以运行在相当于CPU自身时钟速度一半的速度下。在接口技术方面,PentiumⅡ也首次采用了solt1接口标准。(INTEL不愧是老大,时时走在新技术的前端)------1998年中,AMD最新K6-2处理器正式推出。它的核心电压都是2.2伏特,所以发热量比较低,一级缓存是64KB,并且这五种型号都内置了3DNow!指令及超标量MMX功能,3DNow!是一组共21条新指令,可提高三维图形、多媒体、以及浮点运算密集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的运算能力,使三维图形加速器全面地发挥性能。K6-2也使AMD公司的产品首次在整数性能以及浮点运算性能上同时超越INTEL,也正是因为K6-2的推出,让INTEL感觉到了危机。(哈!AMD可以扬眉吐气了)-----看着低端市场被AMD及Cyrix公司的产品所占领,INTEL公司再也不能观望,于1998年推出Celeron赛扬处理器。赛扬处理器实际上可以说是PentiumⅡ的“简化版”,INTEL把PentiumII的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就是赛扬处理器了。开始由于去掉了二级缓存,赛扬市场反应很平淡,后来INTEL加入了128KL2缓存,赛扬马上火爆起来。赛扬处理器为了抢占低端市场,价格很平民化。赛扬CPU还有一个“变形”的兄弟Socket370架构的处理器,它以PII为核心、Socket架构为主板,拥有Slot1主板的用户可以通过转换卡来实现升级。(赛扬还有很强的超频性,性价比很高不得不让人蠢蠢欲动阿)-----98与99年间,INTEL公司还推出了新一款PentiumⅡXeon(至强处理器)。PentiumIIXeonCPU适用于高端的、基于RISC的工作站和服务器。Xeon系列处理器采用了Slot2插口技术,32KB一级高速缓存,512KB及1MB的二级高速缓存,双重独立总线结构,100MHz系统总线,支持多达8个CPU。-----99年2月22日,AMD在全球范围发布400MHzAMDK6-Ⅲ。定位于高端市场的K6-Ⅲ是K6处理器家族最新也是最后的成员,属第6代终极处理器,该处理器具有领先的3D性能表现,采用0.25微米处理工艺制造,芯片上集成有高速背侧256kL2缓存(能以处理器的全速运行,例如,K6-Ⅲ450MHz处理器的内部L2高速缓存可以450MHz频率运行),超标量MMX技术,并拥有3DNow!指令集。(要说明的是K6-Ⅲ由于成本高只比同主频的奔腾Ⅲ便宜20美元,这对一些没米的朋友无疑是一大打击。)-----PentiumIII处理器是INTEL的新一代产品,它采用0.25微米制造工艺,新的SECC2插口。PIII拥有32K一级缓存和512K二级缓存(运行在芯片核心速度的一半下),包含MMX指令和INTEL自己的“3D”指令SSE,最初发行的PIII有450和500MHz两种规格,其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奔III的特别之处就是增加了SSE指令,事实上在运行没有为SSE指令优化过的应用软件时,PIII与PII的速度差不多)-----K7是99年6月AMD公司为迎战奔III而推出来的SlotA架构CPU。它和现在的PII一样,有一个塑料外壳,内部集成同主频的L2缓存(512K—1M)。K7还包含128K的L1缓存,继续支持MMX和3DNow!指令。此外K7拥有一个强劲的浮点单元(FPU),在3DNOW!的帮助下会有更进一步的3D和多媒体处理能力。经测试K7的性能全面超过了同速度的奔III,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当然奔III也会有自己的应对之策,竞争越激烈我们就越能得到好处,所谓的坐收渔翁之利嘛)_____99年10月,INTEL推出了用0.18微米制作的PentiumⅢ,该芯片有256K在片二级高速缓存,代码名为Coppermine。这款新品是对AMDAthlon的回应。Coppermine以733MHz登台,比Athlon的700MHz略高一些。随着工艺尺寸从0.25微米减少到0.18微米,不仅提高了PentiumⅢ的时钟速度,也使INTEL推出了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虽然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只有老式PentiumⅢ的一半,但在处理器全速下运行,性能仍有显著提高。后面的没什么人整理。。这是以前老的资料。
e7300CPU超频
进入后调试外频和倍频然后选ADVANCEDRAMCONFIGURATION调节内存参数建议55515(只选前4项)ENHANCESETTING选AUTOFSB/DRAMRATIO如果你外频是400的话就是1:1如果低于400就选1:1.2然后CPUVOLTAGE用-+加减电压(不要高与1.5V)如果超频成功试着慢慢减压SPREDASPECTRUM选DISANLEB按F10保存点OK完成2楼那个我想用最恶毒的语言来X你CPU超频是最直接最有效提升电脑性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