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什么时期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什么时期(小康的来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9-20 05:03:03 浏览15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小康的来历


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当中。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
从历史渊源来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礼记·礼运》假托是孔子说的,其实是孔门后学所述,描绘了儒家理想的社会模式。《礼运》说,夏代以前是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其中,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用现代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选举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来办公事,讲话信实不欺,行动亲爱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爱抚自己的子女,并且让老年的人都有很好的奉养,安安乐乐地寿终而死,壮年的人都能贡献出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幼年的人都得到抚育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都得到赡养。男人都有职业,女子都有好的夫家。对于财货,哪怕它抛弃在地上不用,却不一定要归自己藏起来;对于能力,哪怕它没法贡献出来,却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的心思断了门路,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人家外面的大门也用不着关上了。这就叫做大同。”《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经济上是财产公有,“天下为公”;政治上“选贤与能”,实行民主政治;讲求社会文明,“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社会保障健全,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残疾有所养;社会秩序稳定,夜不闭户,等等。.《礼运》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一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在其中,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

《诗经·大雅·民劳》。
“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诗经》中,语出《诗经_大雅_民劳》,原文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中“汔可小康”中的汔,是庶几,希望的意思,有的书上也解释它与“乞”或“祈”相同,翻译为企求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小资生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的概念。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不同阶段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昭示了党的为民初心,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


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什么时期

小康一词出自何处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对小康社会的展望 小康社会思想产生于春秋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 大雅》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就是稍稍能安居.

小康一词起源于什么时期


  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民众劳累了,期待(汔可)休息,养养精神。小康,与休息、安定等义相近。
“小康”一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早已传遍世界。但对于“小康”的原义往往会误解为单一的经济富裕。那么,“小康”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
  康,原本为“穅”和“糠”。糠——指已经收割后的稻谷的稻壳,可以保护米粒;穅——指长在稻穗上的稻谷的谷皮。当稻穗从叶鞘中抽出来时,穗上附满了谷皮——穅。穅,又名为颖,但人们仍习惯叫穅。因为穅一直在保护稻谷的成熟,先是呵护着胚,接着支持胚萌芽、扬花,继而又守护着灌浆、结实,收割后又保护着米粒不霉变,不生虫。可以说,从谷皮(穅),到稻壳(糠),就像是胚的母胎和米粒的怀抱。
  所以,小康社会,就是这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小”,就像小儿在母胎和怀抱中健康成长。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什么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