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派驻藏大臣

首派驻藏大臣(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乾隆去世后40年即1840年即遭遇国败,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9-09 19:38:22 浏览2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乾隆去世后40年即1840年即遭遇国败,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一件重大事情的发生,不可能只是因为当时的某件事,而是有着深渊的原因可以去挖掘,那些真正的历史原因隐藏在过去。

据我了解,1840年题主说的国败应该是指鸦片战争。我国封闭多年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大炮撬开,大清朝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一发不可收拾。

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浅析

这里咱们先做一个鸦片战争失败的表面原因总结,在表面上,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

第一、武器不行。清朝的主流武器还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火器没有西方先进,也没有大面积使用,面对西方列强的火枪,火炮,大清朝如果想赢得战争,除非派出一千个小李飞刀,估计还有赢的机会。

第二、身体不行。中国人当时都被鸦片侵蚀的不行了,没有了战斗力,体力的削减只是一方面,关键是精神层面,失去了斗志,这才是最关键的,鸦片战争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清政府腐败。其实这一点原因已经比前两点原因开始深入了一些,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从虎门销烟,从林则徐的下场就能看出来端倪,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再对外抵抗列强了。

正如我前文提到的老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鸦片战争的惨败,除了表面的一些直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哪呢?要我看,原因就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中。

揭开乾隆盛世的面纱

所谓的康乾盛世,并没有那么美好,即使是美好的,也是统治阶级的美好时期,对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盛世”让他们苦不堪言。

从多尔衮开始,大清让汉人剪辫子,这是一个文化腐蚀的手段,其实在乾隆时期也一直保持了这样的手段,只不过还增加了经济压迫、思想禁锢等手段。对汉人的歧视从头到尾都没有消除过,所谓的满汉一家,纯粹扯淡。

据我了解,乾隆这位“盛世皇帝“,一天就知道玩,旁边养了一个专门负责伺候乾隆玩的和珅,给他弄钱玩。仗着雍正留下来的钱,肆无忌惮的玩,靠着雍正留下的一些资本,虚造了一个盛世出来,等到乾隆死的时候,大清外表是一片盛世,其实呢?义兵四起、国库空乏、暗流汹涌。留下了一个实际的烂摊子给嘉庆,这嘉庆又是乾隆子嗣之中最好的皇子了,乾隆自己都说,他的儿子没啥能耐,乾隆就够完蛋的了,这儿子们更白费,一代不如一代。-首派驻藏大臣

乾隆做的最不可理喻的政策就是闭关锁国,禁止与外国通商,面对外国使节的到来,一叶障目,不吸取先进的技术,妄自尊大,让世界领先的大清朝成了一个“瞎子”,对外界的变革选择视而不见,选择逃避,这种逃避等到他死后几十年,避无可避,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们开始对大清下手,而大清像一个枯朽老人一般,不堪一击。这一切,难道不是乾隆种下的苦果吗?-首派驻藏大臣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讲求什么“十全武功”。其实就是靠着阿桂打了几个胜仗,根本不如康熙时期打的仗硬,乾隆的运气是真的好,一生没有劲敌,否则大清肯定要亡在他的手上。

这位乾隆爷,荒废朝政,就爱玩。最扯的是他酷爱写诗,出自乾隆手里的烂诗达4万多首,最牛的是,没有一首流传后世,因为实在太烂了。写这么多首烂诗得多长时间,大家大概算算就能得出结果。哪还有什么时间管理朝政呢?-首派驻藏大臣

乾隆一生酷爱南巡,每次南巡都劳民伤财,顺便再弄点文字狱,让百姓和官员苦不堪言。在年老的时候,还要南巡,搞的和珅都要上吊了,因为皇帝出巡他每次都要筹钱,还要安排路线,让和珅也痛苦不堪。更何况普通百姓呢?一旦皇帝南巡,大兴土木,百姓生不如死,背井离乡,那些“盛世局面”都是一方巡抚用百姓的血和汗营造出来的,贪官们还要趁机搜刮民财,乾隆却乐在其中,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首派驻藏大臣

乾隆为啥总是南巡,因为南边好玩的东西多啊,有青楼、有美女,还有“扬州瘦马”,让他流连忘返。

乾隆大兄弟把雍正累吐血存下的钱都挥霍一空,为了支持他游玩的开销用度,还开启了买卖官爵、议罪银等制度,让官员成了敛财的机器,而百姓成了受害者。满人的八旗更是腐败透顶,成为国家的寄生虫,吸血不干活,圈地,遛鸟,斗蛐蛐都是他们干的好事。没钱了就想出名目盘剥汉人百姓,这叫“盛世”吗?-首派驻藏大臣

鸦片战争的结局不意外

有乾隆这样的皇帝,把江山破坏的千疮百孔,他写四万首诗,成为“十全老人”,满人的骄横、官员的贪腐、百姓的疾苦,他都不管,反正一片“盛世”祥和,谁也不能说破,留下烂摊子给了嘉庆,嘉庆不是什么大才,自然没有力挽狂澜的实力,他延续乾隆的手法经营大清,却带领大清走向了衰败,无法阻止。-首派驻藏大臣

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大清的败笔,成为了一个不堪大用的皇帝,他被列强入侵,但是我觉得,道光死后与先帝们见面的时候也不比太过自责,反而可以怼一怼他们。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大清多年来欠下的债,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偌大一个国家,不可能靠着逃避现实成为世外桃源,万幸,中国出了一个千年一出的伟人,带领新中国走到了今天。


欢迎大家关注→ 野史日记! 点赞!评论!谢谢大家!

清朝在中国历史中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如单以中国而论,清朝并不差,开国几个皇帝都很勤政、有抱负、有能力。

清朝疆域大幅扩大,远超明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清朝人口数量激增,成为各民族共同的国家。但清朝碰上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一比较差别就出来了,而且反差很大,大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一、版图

明朝版图

清朝版图

明朝末年实际管辖土地仅限汉地18省,面积不到500万平方公里,清朝共获得多少土地呢?

1、蒙古(280万平方公里)

内外蒙古一共280万平方公里,女真和蒙古缠斗了许多年,其中内蒙古是在后金时候被征服,清朝统一中原后,1697年收服外蒙古。

2、西藏、青海(186万平方公里)

西藏在明朝灭亡后1717年被准噶汗攻灭,1720年清军攻入拉萨,正式将西藏纳入我国版图。清朝在西藏设官始于雍正五年,派驻藏大臣二人,驻前藏,统管前后藏地方及喇嘛事务。

3、新疆(190万平方公里)

新疆经过清朝开国三代皇帝不断征讨,终于在1759年消灭大小和卓叛乱,自此新疆全部纳入中国版图。清朝末期,新疆动乱,俄国人虎视眈眈,左宗棠抬棺上天山,平息动乱,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首派驻藏大臣

4、台湾(3.6万平方公里)

1885年设立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虽在1895年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但设行省也有力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使得民国事情可以收回台湾。

清朝全盛时总面积超过1300平方公里。而且,清朝对这些地方,是由国家直接控制而不是藩属关系。

二、人口

根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末年人口不足六千万。但不同历史学家也有不同观点。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明朝末年人口有一亿左右。至清朝道光年间,国家总人口达到4亿。为什么短短二百来年,人口增长如此迅速,后世总结如下原因。-首派驻藏大臣

1、高产粮食作物引进,种植技术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的粮食作物主要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菽,这些粮食虽然能够满足营养需求,但产量和抗灾害能力还不够强,光种植它们无法养活四亿以上的人口。

伴随着土豆、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并且在清朝得到大面积种植。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外来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加上种植水平的提高,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人口活动范围空前加大

清朝出现了多次向这些边疆地区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情况,“湖广填四川”、“走西口”、“走东口”、“闯关东”等等,使得中原王朝人口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耕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也随着水涨船高。

三、经济

1、农业方面,清朝几个开国皇帝重视水利设施建设,使得黄河、淮河等水利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移民政策充分开垦了四川和湖广的良田。这几个省份的土地肥沃,比中原地区产量高。加之土豆等新作物的广泛种植都使得清朝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首派驻藏大臣

2、纺织业和产瓷业,在清朝得到很大发展,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达到了历史高峰。

清顺治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3、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金融业与贸易业发达,商人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广州的行商与扬州的盐商都是最阔气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国银号。

4、清朝后期,随着东南亚大量种植红茶等作物,国内较多种植业者失业严重。

四、社会

清朝初年,传教士们将当时中国信息传递回去,引发其后100年间,欧洲吹起中国风。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1735年,法国神父翻译并发表法文版《赵氏孤儿》后,造成非常轰动的中国戏剧热。-首派驻藏大臣

清朝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到19世纪,官方文件中的满文已基本为汉文所取代。儒家思想虽然没有被清朝皇帝完全接受,但清朝吸收汉文化做得很彻底,所以汉人对朝廷也渐渐没有外族的排斥感。-首派驻藏大臣

五、东西方对比

牛顿(1643年-1727年)----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

瓦特(1736年-1819年)----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

当牛顿在用他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类前程的时候,我大清朝刚刚进入康乾盛世,康熙皇帝东征西讨,大获全胜。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创人类工业革命新纪元的时候,乾隆皇帝带领国家来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顶峰。

但是乾隆皇帝看到传教士们带来的稀罕玩意儿,只顾自己把玩,并不知道这是现代科技的开端,也没有让自己的臣民知晓。自那以后,国家开始渐渐落后、节节败退。

乾隆中期,中国的GDP是多个西方国家的总和,但是科技、政治的差距已经开始越拉越大,离他去世不到5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将打响,我们这个古老帝国惊慌失措、满眼错愕地看着几十年前对我们推崇备至的传教士的后人们组成的军队,对我们展开摧枯拉朽的进攻而毫无还手之力。-首派驻藏大臣

西藏自元朝起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是从清朝开始正式统治西藏的

西藏列入中国版图,是起自元朝忽必烈,经明朝继承,到清朝完善的。具体来说:

一 元代

1234年,蒙古、南宋联合灭金后,南宋与蒙古地界不可避免地直接相邻,双方在窝阔台时期冲突不断。

蒙古一直想要南下灭宋,遂采取南北夹击攻宋的策略,于是,1253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入吐蕃,迫降吐蕃,兼并大理,使南宋西部无屏障可依。

元代中央政府设置宣政院兼管西藏政事,下设宣慰司、安抚司、宣抚司等,征收赋税,驻屯军队,设置驿站等,西藏地区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西藏八思巴与元朝关系密切,创制了八思巴蒙古文,西藏喇嘛也横行元朝各区域,为非作歹不少。

二 明代

吐蕃到明朝时称为乌斯藏,明太祖初年,派使臣招諭,帝师喃家巴藏摄遣使于洪武五年到南京,明朝政府根据元朝所封的南哥思丹巴亦监藏等60人,分别授以指挥同知、检事等,封喃家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

此外,明朝又设置了乌斯藏、朵甘两都指挥使司,以及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府等行政机构,任命西藏喇嘛上层僧侣担任各级地方政府官吏。

明朝大力扶植西藏的喇嘛教,喇嘛教教派众多,有红教、白教、花教、黑教等,其中白教派帕木竹巴法王权利最大,遂在帕木竹巴设置万户府,并封帕木竹巴法王为国师,以后历代帕木竹巴法王都由明朝政府册封为“阐化王”。陆续封授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阐教王等八个王和法王。-首派驻藏大臣

黄教(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是青海西宁地区的宗喀巴,洪武五年即1372年到西藏求法,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创立新派即黄教,要求信徒敬重戒律,刻苦修行,不娶妻,禁止饮酒,戒杀生等。其弟子有名的有甲曹节(第一个信徒)、克珠节(后来追认为一世班禅)、释迦也夫、根敦朱巴(后来追认为一世达赖)等人。到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时,始有“达赖喇嘛”的尊号。黄教开始传入内蒙古一带,信徒日众,明朝中期以后,势力压倒其它教派,确定达赖和班禅世世转生,用转世“灵童”作为继承人,明朝政府承认其继承办法。-首派驻藏大臣

三 清代

皇太极于盛京崇德年间接待达赖五世。

顺治九年即1652年,达赖五世亲到北京晋谒顺治皇帝,顺治皇帝赐给金册金印,并正式授予“达赖喇嘛”封号,并为其修建白塔。

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年,康熙皇帝又赐予班禅五世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由此确立了西藏两大宗教领袖在宗教和政治上的地位。

雍正五年即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藏王珠尔默特发动叛乱,平定后遂废止藏王管理事物,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地方管理交给达赖和班禅。

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鉴于西藏大农主勾结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入侵西藏,平定后遂进行改革,颁布《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地位平等,西藏事物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共同管辖,达赖和班禅继承人问题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皇帝特创金奔巴(金瓶)擎签制度,即在前藏大昭寺内设一金瓶,凡遇达赖、班禅圆寂后,找出其呼毕勒罕(即化身,也即初生婴儿),称之为“灵童”,由驻藏大臣将其姓名各写一签,储于金瓶内,驻藏大臣亲往监视抽签决定达赖或班禅继承人。由此,有关西藏的人事、行政、军事和外交等事物都要经由驻藏大臣的同意,明显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首派驻藏大臣

通过元明清三代的努力,尤其是清代的不断改革、完善治理,西藏地区得到了有效管辖,并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时期的西藏驻藏大臣中,有汉族人吗

清代的驻藏大臣,和内地总督、巡抚不同,他不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而是相当于“中央西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所以“驻藏大臣”这个职位在清代是没有“品级”的,驻藏大臣的品级,是他们本身在中央各部委的本职,通常是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八旗军副都统、侍郎等,基本上都是些相当于“副部级”的官职。-首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的职责分成三块,一是在行政事务上,负责指导、监督达赖喇嘛领导的噶厦政府(负责前藏地区)和班禅领导的班禅堪布会议厅(负责后藏地区),并直接管辖游牧在那曲地区的和硕特蒙古和藏北三十九族。。

二是在宗教事务上,代表中央政府办理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转世和册封工作,负责遴选各大寺院的负责人等。

三是在军事上,清朝在达赖所在的拉萨和班禅所在的日喀则分别有驻军1000人,另在重要外贸口岸江孜、定日还各有驻军500人,共计3000人。驻藏大臣主要负责统筹驻藏部队的日常训练、军官选任和军需调配等事务。-首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基本上都是满人和蒙古人,有清一代的173个驻藏大臣中,只有8个是汉人,分别是徐锟、孟保、钟方、张荫棠、温宗尧等人。

其中政绩最好的是孟保,他是汉军镶黄旗人。1841年前后清朝在东南沿海被英国人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身为驻藏大臣(本职为八旗军副都统)领导西藏军民成功击退了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王国”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发动的侵略战争(森巴战争)。-首派驻藏大臣

但是他卸任后有点惨,他回到北京后不久,就因“贪污”事发,从“副都统”降为“三等侍卫”,在宫中守门,几个月后又因为挪占库房的火药,被革职。不久,又因为之前的贪污案被查出私占大量丝绸等事情,直接被发配到新疆干苦力去了。-首派驻藏大臣

至于民国西藏当然是有汉人的,经商的商人就不用说了,从四川、陕西去拉萨做生意的汉人很多,此外,民国政府在西藏还派驻有驻藏官员,设置有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有处长、副处长、各科科长及汉文、藏文秘书等多人。-首派驻藏大臣

另外民国时代,中央政府出资在西藏开办了“国立拉萨小学”,里面的教师和学生大多是汉人。同时民国时期,还有不少汉族僧人到拉萨学习藏传佛教,最有名的是邢肃芝(江苏人),在拉萨三大寺学经,取得很好的成绩,获得藏传佛教的拉让巴格西学位。此外还有四川人能海法师,江西人欧阳无畏等,据统计,民国时代,常年在拉萨三大寺学经的汉人至少有50人,民国政府还颁布了针对赴西藏学习藏传佛教的僧人的专项资助计划。-首派驻藏大臣

明清相对于唐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215条回答。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用短文来讲清楚。

我们简单看看最高的政治制度。

唐代的制度就那个时代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三省六部沿用了很多年。

但是,唐代的制度有缺陷,直接出现了两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的原因,是政治制度没有平衡好皇权和其他权力的关系。

皇帝唯恐权臣、外戚、王爷夺权,转而信任宦官,组建了超过正常国家体制的制度,交由宦官负责。实际上,宦官代替皇帝行使最高权力。

虽然宦官没有后代,出身贫寒,篡位可能性极低,但仍然出现唐代后期宦官集团转圈,甚至杀死多个皇帝的情况。

地方由于对付外敌,给与地方节度使很大的权力。他的优点是地方的军政力量很强,尤其是边疆地区,各藩镇可以不需要朝廷大量支援而独立抵抗外敌。

缺点是,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以后,成为土皇帝,可以借此对抗中央政府。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国家内战,永无宁日。

宋代建国以后,很注意吸取唐代的教训。

宋代较好的进行政治体制的充足,大体上杜绝了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宋代的方法是分权,以对抗权臣为例,曾经手握大权的宰相,在宋代被大为弱化,最初只有行政权力,后期才让他兼顾财政权。而除了南宋外敌大规模入侵少数时期,宰相绝对没有兵权,则以消灭了权臣的威胁。

地方上,权力也非常分散,各种权力分别有4个官员负责。这导致地方势力大为弱化,却根除了藩镇的出现。

宋代尤其做得比较好的,是军事制度。

宋代将军队的训练权、指挥权和调动权分开,从而杜绝了之前1000多年动辄武将造反、篡位的先例。

在整个宋代,内部兵变反叛是很少的。虽然这些制度减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却保持内部稳定。

元代不提,蒙古人胡闹一通,不到百年就垮台。蒙古人懒政加上没有任何国家法律、制度的意识,导致元代中后期,地方其实已经成为无政府主义,国家各种制度无法执行,形同崩溃。

明代有接受宋代的经验,改革了很多制度。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来说已经废除了丞相这个角色,转而出现了内阁。

但宋代丞相虽大为弱化,仍然掌握一定权力。在南宋特殊时期,丞相掌握行政权、财务权甚至掌握兵权。

在明代,这是绝对不存在的。

内阁并没有实权,只有建议权,一切国家大事必须由皇帝批准。

只有皇帝批准并且下令如何执行后,内阁和六部才能照章执行。

但是,朱元璋考虑到子孙可能有无能之辈,赋予了内阁很大的建议权。所有国家大事的奏折,首先经过内阁大臣,尤其是首辅大臣的审阅,在上面写下处理建议以后,才交给皇帝。

皇帝如果能力不足,根本不需要自己思索怎么做,直接批准同意即可。

而内阁大臣本来就是朝廷的政治精英,怎么也比皇帝高明一些,保证国家大事不会有重大失误。

明代同样维持宋代军事分权制度,却尽力改善宋代军队战斗力较弱的缺点。

明代方法是卫所制度,建立职业军人时代负责军事作战,国家给予一定补贴。

虽然卫所制度在明代中后期很烂,初期确实让军队可以经常操练,保持较好的战斗力,又不需要花费朝廷很大的军费。

到了清代,根据明代的制度又进行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皇帝自己,清代的制度比明代要好。

清代康雍乾时期,直接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内阁,变为了军机处。而军机处虽也有建议权,实际上更多时候仅仅是皇帝命令的执行者。明代皇帝可以基本不处理政务,完全交给内阁去处理。皇帝可以长期不用上朝,躺在后宫批阅少量奏折即可,国家一样可以很好的运转。-首派驻藏大臣

但清代将所有权力收归皇帝一个人手上,优点是再也不会出现任何威胁皇权的制度缺陷,将中央集权搞到了最顶峰。

缺点是,这种制度对于皇帝的个人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因为国家大事,尤其是中国这么大国家的大事千头万绪,就算是活神仙,也未必能够每件事都处理的很好。况且,就不谈处理的好坏问题,几亿人口的中国,每天各地惊天大事少说也有上百件。

皇帝一个人掌握所有权利,就必须昼夜忙于政务,一时一刻不得休息。

以雍正为例,在位十三年,发现了3.5万件朱批汉文奏折,以及6000件朱批满文奏折。

雍正都是亲自批示,而有的朱批甚至超过了奏折字数,达到1000多字。为此,雍正每年只有祭祖和生日才休息两天,平均每年睡眠时间每天只有5小时。

他的父亲和儿子寿命都很长,活到七八十岁,而雍正也没有什么严重疾病,50多岁时,也就是上台13年就暴毙了。

这种制度对于皇帝能力要求太大,如果有康熙、雍正的能力,加上国家情况比较好,外敌入侵较少,内部内乱不多,还是勉强可以维持。

一旦出现清末那种列强入侵、全国内乱,洋人国力军力财力又大大超过中国的情况,这套制度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因为一个人能力再强,面对这种纷乱的国内外形式,也是难以有效应对的。

更别说满清皇帝压根没学过洋人的东西,对洋人世界是什么样也不清楚,甚至可以这么说,虽然一个西洋的工程师,也比皇上懂得多百倍。

这种情况下,满清皇帝也就不可能依靠区区个人能力有效执政。

让他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接受整个世界两百年的变化,还要能够处理一切复杂的内外事情,真是神仙也难以办到。

如何改革呢?方法也有,就是让地方贤能人士才协助执政,让他们具有一定实权,才能够建设好国家。

对不起,这又同满清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根本性矛盾。

所以,满清的封建制度是让自己走向灭亡,让国家差点万劫不复的根源。

只能这么说,明代的制度在当时的世界来说,不算先进,当也不算落后。

清代的制度虽是封建制度的顶峰,但就世界范围来说已经大大落后,到清朝末年就落后的不成样子了。

清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多民族,有什么法宝

满清王朝的一大历史贡献,就是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开创了民族团结、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多民族和谐统一的封建时代。满清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建立大清国后,特别是1644年入关、定鼎中原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终结了民族对立、相互征伐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难题,清朝有什么法宝?-首派驻藏大臣

“军墨史说”认为,大清王朝民族众多,问题极为复杂多样,他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文治武功,如果概括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清王朝注意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如果区别分析,就是“四个方向、四个特点、四种方式”,“因族而异、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势利导”。如果略加阐述,就是:对于北部,主要是用血缘感情紧密拥抱蒙古;对于西部,主要是以武力震慑弹压遏制新疆;对于西南,主要是靠政治手腕遥控掌掌握藏区;对于南面,主要是靠思想认同主动融入儒家文化。-首派驻藏大臣

第一,对于北部,因族而异,主要是用血缘感情紧密拥抱蒙古。依靠联姻巩固政权,这种方式不是满清的独创,只是大清王发挥到了极致。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为了强化实力,也为了防止与大明王朝激战正酣,后路被袭、老巢倾覆,厚着脸皮上门迎娶蒙古公主。-首派驻藏大臣

到了他的儿子皇太极,青出于蓝,竟然有一半王妃来自蒙古贵族家庭。据统计,有清一朝,满蒙联姻长达300多年,520多人次,满清嫁出去430多位,娶回来160多人。“孝庄”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谁能想象,一个蒙古族女人,辅佐三代满清圣主,深刻影响了大清王朝国运走向?-首派驻藏大臣

为什么独独对蒙古族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除了前面提到的战略安全问题,在满清看来,“黄金家庭”曾经也阔过,“和亲”就是高攀门第,根本不是大明王朝认为的耻辱。“南不封王、北不断亲”,这成为清朝后来的基本国策。“姻好”促成了“盟好”,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盛况:蒙古漠南16部首领,一起来到盛京朝见皇太极,满族皇帝居然成为了蒙古尊奉的大可汗。都是一家人了,还能自相残杀?还能不相互支持、抱团取暖?满清与蒙古的血缘血盟难以憾动,在以后问鼎中原、统一帝国的征伐中,蒙古八旗一直冲锋在前。-首派驻藏大臣

第二,对于西部,因地制宜,主要是以武力震慑弹压遏制新疆。西部边疆路途遥远,满清刚建国时,力量不够,鞭长莫及。当时占据此地的准噶尔部落,也是成吉思汗后裔,他们的首领噶尔丹是当世枭雄,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恢复先祖基业。他很有谋略,对满清主动称臣,借势打力整合西部。开始,顺治与多尔衮全力围剿南明、李自成、张献忠,后来康熙又忙于平定“三藩”,实在没功夫搭理他。-首派驻藏大臣

噶尔丹远交近攻,迅速强盛之后,居然得陇望蜀,甚至勾结沙俄。东进首战获胜之后,噶尔丹狂妄叫嚣:圣上君南方,我掌北方!康熙是谁?那可不是吓大的,空前危机面前,千古一帝断然亲征,准噶尔部烟消雾散,噶尔丹被埋在了大漠深处的春天里。雍正在位13年,主要精力整顿吏治,但时刻没忘记西部,也有屡次征伐,暂时与准噶尔部画了一条线。乾隆帝“十全武功”,自己说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6次南巡,2次征伐西部。1758年,即乾隆23年,大清彻底平定准噶尔部,70年西部祸乱结束,整个西部边疆各民族,真正融入华夏民族。-首派驻藏大臣

第三,对于西南,因俗而治,主要是靠政治手腕遥控掌握藏区。吐蕃王朝时期,与中原王朝不时发生争战,直到元代归附。大清时,准噶尔想染指这片雪域高原,康熙很生气,让儿子率军前去教训,准噶尔人逃之夭夭,清朝于是在此一通部署。雍正皇帝刚坐上龙椅,藏区又不给面子,于是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前往,彻底解决了问题。-首派驻藏大臣

如此高寒偏远的神秘地域,怎么管治?大清王朝深入研究,很聪明地实行“因俗而治”。因为,这里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首先,顺治派出驻藏大臣,携带金册金印,正式进行册封。其次,对于达赖和班禅这两大“活佛”集团,大清王朝想办法维持平衡,而且借此赋予驻藏大臣更多权威。-首派驻藏大臣

乾隆皇帝最厉害,创造性地想出了“金瓶掣签”,这一活佛转世制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谁转世朝廷不管,但必须取得朝廷的确认。藏区也很愿意接受,这解决了他们争吵不休的历史难题。对大清王朝来讲,则是确立了国家长治久安、政治掌控藏区的制度安排,由此,藏族人民虽然相对独立,但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首派驻藏大臣

第四,对于南面,因势利导,主要是靠思想认同主动融入儒家文化。由盛京来到北京,对满清朝廷来说,皇宫变大,难题也变大。南面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原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人口基数庞大,如何治理考验执政者智慧。

城中贼易剿,心中贼难灭。反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错误路线后,满清吸取蒙元灭亡教训,顺治朝把儒家传统作为立国根本:兴文教,崇经术,开太平!

康熙大帝广开“博学鸿词”,“招安”文人士大夫,授予官位名誉,天下名士纷纷归附。乾隆皇帝数次下诏,设“经学特科”,也是招贤纳士。汉族文人士大夫感慨,这是六朝以来最大的盛举。

入关之后,所有帝王都身体力行,主动沐浴儒家文化的阳光,康熙这方面做的最多:亲赴曲阜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亲书“万世师表”牌匾;天子祭孔成为朝廷大典,祀礼规格不断提高;下旨升格将朱熹地位,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亲自撰写“圣谕16条”,成为社会教化。-首派驻藏大臣

同时,大清王朝廷利用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契机,把汉族读书人请进来,变为大清王朝坚定支持者、拥护者,朝廷统治者也以这些读书人为媒介,不断剔除与满清统治相悖的思想。正如康熙所言:士心得,天下定。满清主动融入儒家文化,不仅使政权合法化,而且满汉面为一家,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最大成果。-首派驻藏大臣

《军墨史说》最后总结:大清王朝在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族而异、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势利导,最终形成疆域空前辽阔,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北部、西部、西南部,边疆稳固,整个帝国民族和谐,长治久安,迎来了长达134年的康雍乾盛世!-首派驻藏大臣

雍正对大清帝国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1,康熙后期吏治腐败,雍正上台后,改革吏治,清除了大批量的贪官,大大的改善了清朝的吏治问题。

2,摊丁入亩,去除人头税,使低层人员的生活压力大大减少,同时改亩收税,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这项政策是清朝延续的根本。

3,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平定叛乱,收复青海,西藏,开始派驻驻藏大臣,西藏开始由中央直管

1727年,雍正设驻藏大臣衙门,大清王朝是如何统治西藏的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达到了封建制度的顶峰,虽然清朝的文字狱、剃发易服等政策贻害无穷,但是,清朝并非毫无优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朝代对于边疆的控制,比如内蒙、西藏、新疆等地要远超于前代。清王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控制,与明朝相比也有着巨大进步。-首派驻藏大臣

唐朝时期的青藏高原,存在着一个有着强盛国力的吐蕃帝国,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青藏高原才进入了分裂割据的时代,但是在元朝之前,西藏地区从未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1264年,元朝在这里建立了总制院,大元帝国正式拥有了对西藏的统治权,尽管如此,西藏的实际掌控权,大部依然还是在当地的各大教派手中。-首派驻藏大臣

唐元时期的西藏地区

明朝建国以后,延续了元朝的治藏政策,但是,由于明朝与元朝相比骑兵差距太大,中原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直辖统治权仍然遥遥无期。直到1727年,清朝皇帝雍正在西藏设立了驻藏大臣,中原王朝对于西藏的统治,发生了巨大转变。-首派驻藏大臣

1761年,对西藏虎视眈眈的准噶尔汗国派兵攻打拉萨,第二年就占领了拉萨;1718年,得知此事的清朝廷出兵拉萨攻打准噶尔,以战败告终;1720年,康熙又派出十四阿哥二度出兵,终于平定青藏高原上的准噶尔部。成功赶走了高原上的准噶尔部后,清朝廷终于将西藏地区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首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衙门

1727年,雍正皇帝下令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派遣驻藏大臣,这种常设机构,直接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进一步控制。雍正5年,是驻藏大臣制度的初始时间,宣统三年,这项制度停止,共历经180余年,驻藏大臣制度在清朝历史上发挥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驻藏大臣的主要工作究竟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清朝统治西藏的呢?-首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

清朝统治西藏长达200年,为了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保证清朝中央统治者能够在西藏行使主权,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就是“驻藏大臣”。据史料记载,驻藏大臣承担着搜集呈报信息和提出问题建议两个基础工作。

由于驻藏大臣直接驻守青藏高原,因此,他们因地制宜提出的种种建议,能够为清朝的中央政府制定对藏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他们也会参与到对藏政策的工作中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解决西藏地方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安抚西藏百姓,管理西藏军队而言,更是非常重要。-首派驻藏大臣

拉萨

其次,驻藏大臣还掌控着西藏地方官员的职位变动,据《清实录》记载,这些个驻藏大臣拥有着在当地设立新职位的权利,同时,他们也可以调动、升降、留任、藏汉官员,甚至还可以授予藏汉官员相应的品级职位。

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而言,驻藏大臣还有一项普通官员没有的特殊权利,他们可以管理藏族宗教高层。比如批准喇嘛转世,选认转世灵童、主持活佛坐床活动、协助喇嘛亲政事宜、处理喇嘛圆寂事宜等。清朝廷赋予驻藏大臣的这一项重要权利,也帮助了中央政府更好的管理西藏地区,这是前朝各个朝代都不存在的一项特殊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项制度的存在,才极大的加强了清廷对于青藏高原的控制,帮助清朝更好的管理了西藏。-首派驻藏大臣

为什么在清朝时西藏比蒙古稳定呢

感谢邀请!下面试着回答一下问题。

其实清朝的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主要是设立了住藏大臣制度。啊,这也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治理和实际控制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久的高度。在设立驻藏大臣制度之前,清朝的中央政府一般派往西藏的都是普通官员。这些官员一般情况下不涉足处理西藏地方的其他事务。完全就是完成了中央政府交付的任务后,传达旨意后直接就返回北京来交差。-首派驻藏大臣

但住藏大臣就又不一样!住藏大臣他有处置西藏地方事务的一切权利,通过授权,法律上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了住藏大臣的权利。可以主持西藏行政体制,实际上就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利和地位。也许给或授权他们有足够的自治权,这样就使得住藏大臣成为了治理西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便是达赖喇嘛也得俯首称臣!-首派驻藏大臣

住藏大臣的印信

这一制度从根本上确定了西藏100年左右的政治、赋税、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制度的形成。而且当时的住藏大臣大多数都是清朝政府里边的能力佼佼者,这些住藏大臣个人能力突出,政治手段高明。而且对中央政府忠心不二。能彻底贯彻实施清政府的政治方针到西藏,所制定和颁布的西藏地方性政策和有关法律这些都是以清政府的核心利益为最初的出发点,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而且住藏大臣制度实施的时间比较长,前后有180多年,所以清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得到了进一步得加强。-首派驻藏大臣

住藏大臣衙门

前后清政府对西藏住藏大臣总共派了176人次,共计138人,这些人都对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不完全统计,清朝政府对西藏地方遭受外敌入侵,向来是不惜消耗巨额的黄金,动员数10万大军进剿来犯之地。清朝前期较大的用兵就达五次之多。这些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绝大多数驻藏大臣与藏族人民同命运、共患难,血战沙场,使外军不敢进犯西藏,边境多年相安无事。-首派驻藏大臣

住藏大臣旧照

住藏大臣这一制度对加强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清末赵尔丰派兵入藏算收复失地,还是开疆拓土

可以算是收复失地。性质应该是平叛。国家层面的收复失地应该指从外敌手里收复被侵占土地。国家层面的开疆拓土是拓展国界,在这里显然不合适。但广义的收复失地,从叛军手里收复也算收复失地。西藏在清初就已经纳入版图,设置常驻的驻藏大臣参与西藏地方管理,监管西藏僧俗政务,主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务。并且长期维持少量军队驻军。清末由于中央政府衰弱控制力下降,西藏地方政府的势力上升并表现出分离主义倾向,所以清政府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边务大臣,出兵西藏,平定叛乱,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权威和控制。尤其是改土归流的部分,虽未开疆拓土,但确实增加了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区域的面积。-首派驻藏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