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中刘备一心想要中兴汉室,这是愚忠还是有其他的目的
-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 三国时期,刘备即没钱,又没势力,凭什么创立蜀汉政权
- 夷陵战役,如果东吴输了,蜀汉能否统一三国,让汉室中兴
-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 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 三国时期东吴国力远超蜀汉,人才储备济济,为何却少见北伐
- 东汉末年刘氏宗亲不力挽狂澜,为何卖草鞋刘备力挺”汉室中兴”
- 三国最终让蜀国走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三国》中刘备一心想要中兴汉室,这是愚忠还是有其他的目的
刘皇叔肯定不是一个愚忠的人。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虽然他是连族谱都找不到完整世系的,但他的祖上是西汉的中山靖王。找不到世系表,大概是因为中山靖王一百来个儿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繁衍到东汉末,子嗣后裔人数太多了,谱牒记不过来也是正常的嘛。虽然中山靖王跟东汉皇帝的亲戚关系很远,但是这不妨碍皇叔姓刘。再说了,再远的亲戚也是亲戚啊!
一个姓刘的皇亲大爱大汉,一心想要中兴汉室,这事情是理所有应当的。大汉亡了,刘姓宗亲怎么办。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怎么可能看着大汉亡,又怎么可能看着一个姓曹的人做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呢!所以,皇叔当然要喊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口喊,也当然要说曹丞相是“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这哪里是愚忠,这是表明自己的立场。皇叔的立场才是汉室,中兴汉室就该跟着他奉诏讨曹贼,最后佐他定天下。为什么曹操是汉贼?因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不,挟天子令诸侯在曹操那边官方说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思来说,曹操自我定位是齐桓公嘛。挟和奉的意思差太多,令不臣和令诸侯的意思也有区别的。-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但是光伟正刘皇叔怎么可能是不臣的人。就算刘皇叔自己也想当天子,那也不能说不臣。毕竟,就算皇叔当了天子,大汉江山也没改姓。刘备后来称帝,也是延了汉室一脉,季汉也是汉啊!曹操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年汉高祖说得非刘姓不得王,曹操封王就是不对的,他竟然还挟天子令诸侯,这更不对了。从皇叔的角度来说,曹操必须是汉贼,就算他不称帝也是汉贼。liu-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刘皇叔喊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既然是为自己的江山了,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这两者没有矛盾。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三国时期,魏强蜀弱。与传统的以强凌弱不同,两国的战争主动性与实力却脱钩,魏国守多攻少,蜀国则是主动攻击不断。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魏国的人口、军队、土地是蜀国的三倍以上,国力、军力、人才上的优势相当明显的,但是由于吴国的牵制,曹魏政权还没有形成碾压性的力量来摧毁孙刘势力。
不过,时间是完全站在魏国这一边的,由于它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GDP的基数大,社会制度较为完善,因此它的发展也更快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实力将越来越强,拉开蜀国和吴国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也是反应了这一情况。-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千斤重担压在诸葛亮身上。尽管与魏国实力悬殊,主动进攻的胜率不大,但是博一把或许还有机会,时间越拖越被动。
蜀国后继无人,诸葛亮心如明镜,实在不能指望刘禅他们能够逆天改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站在蜀国的角度,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站在魏国的角度,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
三国时期,刘备即没钱,又没势力,凭什么创立蜀汉政权
自古论三国成功之因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理,刘备占人和。曹操出道较早,且有祖、父二代庇荫,基础打的牢。适逢天下分崩,黄巾揭竿而起,曹操借平寇之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后来得到汉献帝的归附,曹操遂成了汉室的救星。于是就开始把持朝政,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汉家正统。曹操占据中原,民阜国丰,其势力最大。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凭借长江之险,文武相济,上下一心,民心归附,可谓太平兴盛之象。唯有刘备出身寒门,虽属宗亲,但家境早己败落,况且生计都无着。但刘备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靠的是礼贤下士,诚信待人,以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力量驱使一批人才精英为自己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三分天下,取得一席之地。刘备的成功靠的是人和,而人和的成因来自己个人的人格魅力。-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夷陵战役,如果东吴输了,蜀汉能否统一三国,让汉室中兴
汉室中兴?诸葛亮的一个口号,到了今天还让一些人念念不忘,可见诸葛亮之能,感召力之强,不愧千古名相。可反过来一想,过了千年的一些人,看了历史后还不能得到正确答案,这智力是不是只能“呵呵”了呢?
夷陵之战不复述了,不做一些自媒体人“注水”的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直接回答,若夷陵之战刘备赢了,三国也只是重回均势,刘备想一统天下,诸葛亮想中兴汉室,几无可能。
蜀汉立国,不过益州汉中之地,经济最差,人口最少,所以被称“蜀,小国尔!”。不是因为蜀道艰难和诸葛亮的努力,以及魏与民休养生息的策略,早就被灭了,妄谈什么匡复汉室。
刘备深知,若不重夺荆州,他成立的蜀汉不过是等死,故以为关羽报仇之名,放弃真正篡夺了汉室江山的曹丕不去讨伐,而是去攻可顺江而下,有地利之便,实力相对弱的东吴荆州。
就算如愿拿下了荆州,蜀汉离一统天下还离得很远。首先,与东吴间的仇怨必然加深,孙刘联盟成为“过去式”,很难修复如前。战略上,刘备少了许多选择,他无法按照隆中对中所说,由襄樊向宛、洛,那样会重蹈关羽的复辙,被东吴从后面插上一刀。可若去打东吴,强魏也会借机夹击蜀汉,结局会更惨。-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其次,中国文明的重心那时在中原黄河流域,那里有最多的人口,最好的经济,最顶尖的人才,这也是大部分时间的统一,都是由北向南的趋势。这个重心转移,是渐进的,延续了千年,产生质变几乎是到了改革开放几十年后。-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魏之所以称为“强魏”,正是占据了这块宝地,人口、经济、军事比孙刘两国加起来都强,若无长江天堑,大部分南北分治的时代多无法抗衡,放在东汉末年,也早就被曹操一统了。只要曹魏不出什么昏君,东吴和蜀汉没太多机会。-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三国迷,大多数是受演义的吸引,而演义毕竟是小说,又尊从的是崇刘抑曹的原则,偏离历史甚多。拿着演义当历史看,再加上脑洞大开,会闹笑话的。真想多了解些历史,多补点正史知识,还得多动点脑子分析。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历史有惊人的迥轮,战国三家分晋,到了三国鼎立又出现了三国归于晋。
三国三家都没有一统,都做了司马氏的嫁衣裳。不是刘备不想一统,而是刘备本人也已一病不起,将全部希望寄予了托孤之人诸葛亮。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蜀汉巳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奈地少人寡,终功亏一篑,成了第一个被灭之国。-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三国国力,蜀汉最弱。当时曹魏人口有450万,东吴人口250万,而蜀国连100万都不足。
诸葛亮精兵简政,训练出了一支铁军,向曹魏发起主动进攻,至少维持了蜀汉不被侵吞的局面。司马懿在兵临城下,也无奈采取闭关坚守的防御态势。诸葛亮不得已用女内衣来羞辱、激怒司马懿,寻求一日大决战。
但司马懿依然不愿放手一搏,宁愿蒙受羞辱,直熬得诸葛亮五丈原吐气而亡。
司马氏二代三人接力棒,已将曹魏皇帝边缘化。到司马昭时,曹魏也形同虚设。他便派钟会和邓艾两路人马,夹攻姜维。邓艾暗中偷渡阴平关,一举成功,直趋成都,在最后门户剑阁击杀了诸葛亮子驸马诸葛瞻父子,刘禅竟不听太子劝阻,直接举白旗出城门降了邓艾,蜀国亡了。-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非刘氏不努力,然时势已变,三国百姓习惯了安居乐业,汉室式微已渐失号召力,诸葛姜维空有一腔热血化尘烟!
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带来的“错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的个人立场决定了人物的喜乐,其实让我们感觉更喜欢刘备这一方,是作者有意“导演”的。作者是站在汉室的皇权正统的意义上来“规划”《三国演义》的,而作者正是把刘备一方刻画成维护皇权的“正义之师”,而把曹操、孙权等描绘成“篡位夺权”的“小人”,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刘备的同情与认可。-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然而,历史往往比我们想像得更为复杂。在汉末,朝廷腐败,国已将不成其为国了。国势已衰弱到几近崩溃,各路诸侯群雄并起,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刘备一方当然也不例外。只是看你怎样去“操作”,愚蠢的如袁绍袁术两兄弟,竟然赶着称帝,成为了天下之矢,最后自取灭亡;隐藏的如孙权等,其实内心中非常想早日称帝,但却表现出我只想当臣子;聪明的如曹操、刘备,曹操巧妙地把当时天子接管到自己的地盘,打着天子的旗号扩充势力,如果曹操再聪明一把的话,就此真正把汉献帝当成真正的“主人”的话,他可能将成为一代名臣,而不是被人称为“奸雄”,这样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那样曹操就会成为人们喜欢与崇拜的对象,可惜曹操还没有那样大的襟怀。而刘备比曹操更聪明一点,他也是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更是把自己“包装”成“皇叔”,借助恢复汉室的名义扩展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其实,谁不想称帝,谁不想成为中原霸主,只是看你怎样去做而已。
三国时期东吴国力远超蜀汉,人才储备济济,为何却少见北伐
应该是东吳孙权凭长江天险,保着自已家园,东吳兵适合于水战,对陆地作战没有优势,还考虑在坐山观虎斗,将帅周瑜、呂蒙已死,没有指辉人才 ,所以不去北伐的理由。蜀汉北伐是隆中决策,白帝遗孤诸葛为蜀汉社稷表示了鞠躬尽瘁,诸葛能独挡一面,司马懿知道诸葛延天不长,不与诸葛亮决战,待机会打败蜀军,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司马懿知道军事上斗不过诸葛亮所以挂免战牌不出战。-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东汉末年刘氏宗亲不力挽狂澜,为何卖草鞋刘备力挺”汉室中兴”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特别是董卓专权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真正的刘氏宗亲,有点想法的人,无不在匡扶汉室或者图谋帝业,但毕竟能力、势力有限,难以成就大事。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力挽狂澜。至于卖草鞋的刘备,力挺“汉室中兴”,其实更多的是一句口号,为得是增强号召力。能否成功也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同样是为了自己的霸业,都清楚并非为了匡扶汉室。
在汉末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刘氏宗亲就是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焉,具体看一下他们的作为吧。
刘虞(?-193年10月),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那可是响当当的汉室宗亲。其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做过丹阳太守,这都是板板正正的朝廷要员和地方大吏。
刘虞通过举孝廉而担任曹吏,累积政绩而升迁为幽州刺史。在此期间,刘虞在鲜卑、夫余等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相,不久就升为宗正。
中平四年(187年)张纯等人叛乱。次年,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主持平叛。由于政绩突出,被汉灵帝派遣使者升为太尉,封容丘侯。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专权,派遣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封刘虞为太傅,召他回朝任职,但由于道路阻塞,任命竟然不能到达。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由于献帝年幼被董卓控制,就想立汉室宗亲刘虞为新帝,刘虞坚决不肯;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任命官吏,也被刘虞断然拒绝。-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虞作为汉室宗亲是忠于汉室、忠于献帝的。勤政爱民,也是在维护汉室,力挽狂澜,扶汉室于倾覆。
刘虞可以算作是匡扶汉室的刘氏宗亲,没有野心。但毕竟还是谋略不足,在与公孙瓒的对战中,被斩杀。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荆州牧刘表,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汉室宗亲,少有才名,为“八骏”之一。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但由于江南宗贼甚盛,以至于刘表无法正常上任。他只得匿名独身赴荆州,才得以上任。
刘表上任后,以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很快就开创了荆州的局面。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据曹操,成为响当当的一方诸侯势力。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东归洛阳。刘表接受太仆赵岐的说服帮助董承,派兵前往洛阳勤王,并运输大批军用物资供朝廷使用。曹操奉迎献帝迁都许昌,刘表遣使纳贡。
从此看来,刘表作为一方诸侯,尽管脚踩两只船,既与曹操把持的朝廷保持密切接触,又与袁绍等反叛势力眉来眼去,而且还曾经郊祭天地,有自立为帝的企图,但刘表的确也算是有作为的汉室宗亲。他虽然没有坚定地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也没有明确的背叛朝廷以图自立,但他也一直在谋求霸业。如果刘表能够成功,难道不也是恢复汉室吗?-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可惜的是,刘表境界、格局不足,没有最终成就大业。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益州牧刘焉也是西汉鲁恭王之后,汉室宗亲,他可是有明确想法的人。
刘焉最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拜为中郎,历任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
当时汉室朝廷政治腐败,贪婪成风,加上天下大乱。刘焉对于朝廷和仕途失去了信心,就想寻求一安身立命之地,割据一方。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建议汉灵帝“废史立牧”,并谋求交州牧,得到了朝廷批准,意欲借此躲避乱世。
就在此时,刘焉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于是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由于道路不通,刘焉暂住荆州地面。益州刺史郗俭被黄巾军首领马相杀死,马相称帝。但不久就被益州从事贾龙击败,贾龙迎接刘焉进入益州。
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内心却别有所图。
刘焉派遣张鲁盘踞汉中,截断交通,斩杀朝廷使者,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刘焉进一步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状态。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为背疮迸发而病逝,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从刘焉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意识到了汉室已经无药可治,谋求自身安危,借机成就一番霸业是其目的所在。但由于因病早逝,也就遗恨终生啦。
后来,刘备经过几十年的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益州。不管刘璋是否引狼入室,但无论刘璋还是刘备,都是在维持自己的地盘及图谋霸业。
说匡扶汉室还是成就霸业,都无可指责,那就是一句话的区别,实质都是一样的。
就在刘焉、刘璋父子经营多年的地盘上,刘备成就了帝业。这也应了侍中董扶所言,蜀中所具有的天子气,刘焉不曾想落在了刘备的身上。
纵观刘虞、刘表、刘焉及刘备的奋斗历程,无论汉室宗亲还是贩席卖鞋,作为刘姓后裔,都可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成就自己的霸业。但由于局势的不同,各自采取的策略亦不同。
在豹眼看来,那些刘姓宗亲显然是比较低调,不管是否有野心,但都没有过于张扬。或许是自感能力不足,或许是出于策略,但毕竟没有大张旗鼓的要力挽狂澜,拯救汉室于危难之中。在策略上似乎是患得患失。
而刘备却不同,可谓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刘备没有任何顾虑担心失去什么,但刘备也并非是一开始就举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在其大半生的闯荡中,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政治宣传口号,只是在隆中对之后,才逐步有了明确的战略及政治主张。-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因此,刘氏宗亲不是不想力挽狂澜,在这个多事之秋,谁不期望有所作为呢?但毕竟需要能力和势力说话,仅凭一个身份是不足以成就大事的。否则,就只能是一个闹剧,成为后世的笑谈。
如果刘虞、刘表、刘焉像袁术那样仓促称帝,很可能就会成为一样的闹剧。刘备是称帝了,如果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很可能也就是一场闹剧。
因此,不能说刘氏宗亲的作为不是在力挽狂澜,也不能就此肯定刘备在中兴汉室。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哪里能称作是“汉室中兴”呢?
三国最终让蜀国走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蜀汉走向袞败,是蜀汉刘备机不逢时,时势造英雄,刘备不占天时,只有地利人和。刘备治国用人不当,偏重于兄弟义气,用关羽守荆州决策错误。为报兄弟雪恨起兵伐吳公私不分,是一不合格的君王。只有联吳抗曹发展蜀汉才有立足不败之地。兵败夷陵损兵折将蜀汉元气大伤,蜀汉出现兵弱将寡,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明培养人才方面不够,就没有实力与曹魏抗衡。诸葛虽忠心无二,但巧妇难为米之炊,又遇略逊色对手司马懿,出师未捷身先死。姜维一计害三贤战略上失误。后主刘禅昏庸不是治国的那块料,疏贤用奸听信奸臣黄皓谗言误国。衰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继承人不当,造成蜀汉灭亡。-三国之蜀汉中兴笔趣阁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然后徐徐图之的计划,先联吴拒曹,再同曹兵交战,取之,回头再攻东吴,大汉可兴。只是时间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中间不能有大的失败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