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无论汉王朱高煦,是否在世都应该会发生。只不过是他要能活到那时并随军出征,土木堡之变的后果能稍微好一些而已。
汉王朱高煦的身世
朱高熙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生来就勇猛过人,能征善战,在靖难时期多次救成祖朱棣于危难之时,深得成祖的赏识。后因与其兄明仁宗朱高炽争夺皇位失败,心怀不满。在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继位后,起兵造反。兵败后被宣宗所擒,其间在宣宗探监时蓄意报复,被宣宗怒而杀之。-汉王山监狱
朱高煦在世也不会影响土木之变的发生
汉王朱高煦只是地方一介藩王,封地在山东乐安。虽然贵为王爷,但只能管他那一亩三分地儿,对朝中大事没有决策权,只能鞭长莫及。土木堡之变是权监王振怂恿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当时天下承平已久,英宗这代皇帝已不复先辈那样在金戈铁马中磨练出来的铮铮铁骨。久在深宫养尊处优的他,既无军事经验又无坚毅品质。遇到骁勇善战的蒙古军,一触即溃也不足为奇了。-汉王
汉王朱高煦落在军中结果或许不同
汉王朱高熙早年就随成祖南征北战,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本人也勇猛过人,力大无穷,是一个难得的猛将。反观英宗大军,上至皇帝缺乏经验,下至士兵缺乏训练,虽然人数众多,但全是菜鸟。军中如有朱高熙这样的久经沙场的老将。胜利或有可期。最差结果也会靠自己的勇武保皇帝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敌手。-汉王山监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如果汉王朱高熙在世的话,尽管他改变不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他有可能改变土木堡之变的结果。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解缙是一个这样的人
“靖难之役”,朱棣率领大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抵南京,大批建文帝的官吏趁着天黑缒城而逃,唯独解缙没走。因为他感觉自己的春天来了。
被称为解解元的解缙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18岁时参加高考,成为江西“文科状元”,次年入京赶考得了第七名,这分荣耀让他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这一年(洪武二十一年)四月的一天,解缙陪同明朝老大朱元璋到光禄寺视察,在谈到时政时,少年得志的解缙对朝政侃侃而谈,这一年他才19岁。并于当天写下了“封事”万言书,交给了朱元璋。
解缙的直言,使朱元璋感到耳目一新,把解缙“封事”奏章向天下公布,解缙因此一炮而红,洪武时期,朱元璋以“严”治天下,他的酷刑几乎使言路闭塞,而把解缙的“万言书”公布于众,无疑是朱元璋要开“宽松治国”模式,这个信息量的透露,使天下为之一振。-汉王
此时的解缙成了全民追捧的“网红”,他也因此变得更加桀骜不驯,眼高于顶,在他作为中书庶吉士期间,他的浪漫与狂妄招致了包括朱元璋在内的统治集团的不满。
缺乏人生历练这一课终究是要吃亏的,也终究不会完善,深谙帝王之术的朱元璋,为给自己的后人留个难得的人才,让解缙回家读书,这一读就是八年,从洪武二十四一直到洪武三十一(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
朱元璋的这一招数就是要自己死后,让新皇帝一道赦诏把解缙召回,然后解缙对新皇帝感激涕零,发誓效忠。这也是一些明白的帝王惯用伎俩。
可这解缙太不配合剧情了,没等新皇帝来圣旨,就迫不及待的赶往京城,他太需要地位来满足自己冠冕堂皇的虚荣心了。
这一下让新皇帝不满了,最大的弊病还在于他母亲刚刚去世,还没有入土,作为封建儒家礼士,这简直就是大不敬!
因此这种行为受到了严厉处罚,被谪贬到地处陕西临洮的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吏。
不久解解元病倒了,想起自己满腹经纶,却落得如此下场,因此常常暗自垂泪。此时,解缙不得不放下文人孤傲之气,给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写了一封言辞凄楚的书信。
这封书信的内容首先谈的是“消藩”问题,这个问题恰好切入时政,可见解缙写这封信也是考虑良久。此信随后表现功绩,又哀求待怜,把自己的文才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封信深深地打动了董伦,于是向建文帝推荐了解缙。
不久解缙被召回,授翰林待诏。这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想想此时解缙的心里一定会骂建文帝千百遍。因此朱棣攻下京城,解缙有报仇雪恨之快,为了受宠他首先迎附,那种政治文人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从这里可以看出解缙是一个有文才没文骨,善于投机取巧,毫无底线可言的政治“流氓”,这种性格必定导致他的人生悲剧。
解缙之死,应该是一种报应
归附朱棣的解缙终于梅开二度,喜迎人生春天。他为朱棣草拟了《登极诏》。本来这《登极诏》没他的事,朱棣的首选是方孝孺,方孝孺的威望要比解缙远博的多,如果方孝孺能归朱棣所用,就不会有你解缙啥事了。
可这方孝孺偏偏耿耿铁骨,一根筋跑到头,宁愿被灭十祖也不低头,这种风骨与解缙高下立判。
解缙拟《登极诏》正是表现他才华的时机,于是言辞无所不用其极,得到了朱棣认可,开始了人生巅峰时刻。
由解缙担任《太祖实录》的总编修,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的同僚,甚至比他级别高的官员只是担任纂修官,解缙从此名声大噪。
在朱棣心目中,解缙是一位可以委以重任的才子。八月中秋,宫中设宴,朱棣与身边亲近大臣一起赏月,谁知天公不作美,浓云遮掩了月色,君臣们有些扫兴。
而解缙即时吟诵出一首《落梅风》献媚于朱棣:
嫦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着臣见。
拼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词虽然一般,但是很贴合朱棣心情。夜半,浓云渐散,明月当空,朱棣欣喜地说道:“才子!可谓夺天手段也。”这个时候,他们的君臣关系已经非常融洽了。
这也是解缙人生最辉煌的五年。
后来因为解缙卷入皇储之中,而命丧黄泉。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朱高煦“靖难”中随军征战有功,经常与朝中的一些战将们来往,并且还一门心思要夺取太子之位。长子朱高炽的地位非常危险,只是朱棣废长立幼的意图一时之间还不能定夺。
据说当时朱棣曾命群臣题《虎彪图》,图中画的是一只大老虎与几只小老虎相互亲昵的场面。解提笔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被他的诗打动了,于是将朱高炽召回北京。
朱高炽回到京城后,立储的争斗显得更加突出了。
当朱棣私下征求他意见时,解缙明确表态:“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作为文人,解缙当然喜欢朱高炽这类文德的储君,反对朱高煦之类的凶悍武夫。
不过朱棣的身份地位,也不是从长子获取的,因此他还在犹豫。
朱棣的这种态度,解缙知道他还在犹豫不决,便又下拜顿首道:“好圣孙!”
圣孙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朱棣最喜欢这个长孙,因此解缙以此相劝。这一下终于挠到了朱棣的痒处,于是太子遂定。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朱高煦的耳中,于是他从此对解缙切齿痛恨。解缙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后来,解缙在太子与汉王朱高煦之间选择站队,并且不断劝说朱棣对朱高煦不要放纵,而导致朱棣不快,再加上朱高煦等人不断进言,解缙渐渐被排挤。最终成为这场夺嫡斗争中的牺牲品。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出任广西布政司右参议,离开了内阁近侍的位置,这其实是被朱棣贬谪了。
接下来解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而导致自己丧命。
朱棣在永乐七年二月离开京城(南京)到北京去视察,这一点解缙是知道的,而解缙在第二年去京城,见了太子,而选择在朱棣回京前夕离去,这一巧合被汉王利用,告解缙“目无君王,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汉王山监狱
朱棣大怒,下令逮捕解缙。由此解缙结束了仕宦生涯,开始了三年半的牢囚生活。
后来都指挥佥事纪纲与解缙关系不错,在大赦犯人时,把解缙的名字报了上去。
朱棣见了问道:“缙犹在耶?”朱棣不但没有赦免他的意思,而且明星是要置于他死地。
就这样纪纲与解缙一场酒后,酒醉后的解缙被埋到积雪中,结束了他的一生。死时年仅46岁。
纵观解缙一生,应该从开始就决定了他的未来,一个献媚取巧,没有道德标准道德操守的文人,虽能灿烂一时,终究要成为政治牺牲品,这也是题目问答的答案!
燕郊属于北京吗
属于河北。一河之隔,因为距离太近了,成了北漂人在北京上班族的睡城。
菩提山老监狱还在吗
其实菩提山原来是劳教农场,改造罚犯的地方,不能说是老监狱,老监狱是在西门附近。敢问题主:怎么提这个问呀?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永乐大帝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除了幼子朱高爔幼年夭折之外,朱棣的其他三个儿子均长大成人。
朱棣过世之前,将皇帝之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史称明仁宗。 而明仁宗是个“短命鬼”,登基后不到一年便过世了,其后由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史称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厚道人,对自己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毕恭毕敬、礼待有加。怎奈“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性情顽劣、暴躁易怒、刻薄寡恩、野心勃勃,从小便是个问题儿童。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为帝,封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对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一事十分不服,但又不敢公然和凶悍朱棣唱反调,只好潜伏在暗中等待翻盘的机会。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朱棣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哥朱高炽也死了,这下可把朱高煦高兴坏了。
朱高煦心想,现如今新皇帝朱瞻基羽翼未丰,朝中人心未定,趁此政局不稳之时举兵造反,一定能马到功成。
于是1426年8月,朱高煦在封地宣布造反,朱瞻基一听说二叔反了,立即率领十几万大军御驾亲征,一路杀到了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眼见大军压境竟然不战而降,整个造反犹如一场家庭闹剧般荒唐。
朱高煦投降之后,被朱瞻基软禁在北京的行宫之中。虽然朱高煦被软禁,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怠慢自己的二叔,朱高煦吃穿用度依旧是王爷的规格。
只可惜朱高煦不知悔改,竟然在朱瞻基探视自己时故意将其绊倒,导致朱瞻基险些被摔死。
怒不可遏的朱瞻基下令将朱高煦烧死,并朱高煦的几个儿子全部处斩。
相比于不识时务的朱高煦,朱瞻基的三叔朱高燧就聪明多了,虽然朱高燧是朱高煦谋反的参与者,但是他主动向朱瞻基请罪,最终获得了原谅,不仅保住了赵王的爵位,还使自己的子孙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