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柯烂斧的典故

沉柯烂斧的典故(烂柯人的典故寓意)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9-22 04:10:43 浏览5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烂柯人的典故寓意


烂柯人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新安郡在今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说的石室山,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被人们称为烂柯山了。故事说晋代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古人喜欢用神话去解释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云雾缭绕的深山,常常会被人们想像成不问尘世烦忧的仙人的居所。这故事中,时间对山中的童子们是宽容的,而对人间却是冷漠的。其中所寄托的一种苍凉的意味,也使历来读到它的人们不由得发出怅惘的叹息。

斧柯烂尽的译文


  斧柯烂尽指的是斧柄腐烂殆尽,指在外很久归乡后一切都改变了,喻指世事巨变。
  “斧柯烂尽”的典故:
  斧柯烂尽的典故源于《水经注》,讲的是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中,看见有四个小童在弹唱,王质于是就停留下来靠在斧头把上听他们弹唱,小童把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给了王质,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让他回去,他听到后就回去了,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几十年了,亲戚朋友都已不在,一切都不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

烂柯拾斧的烂柯引用什么典故

烂柯的传说 (1)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烂柯人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新安郡在今 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说的石室山,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被人们称为烂柯山了。故事说晋代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 ,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 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古人喜欢用神话去解释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云雾缭绕的深山,常常会被人们想像成不问尘世烦忧的仙人的居所。这故事中,时间对山中的童子们是宽容的,而对人间却是冷漠 的。其中所寄托的一种苍凉的意味,也使历来读到它的人们不由得发出怅惘的叹息。
记得采纳啊
-沉柯烂斧的典故

诗中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 巨变。

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扩展资料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沉柯烂斧的典故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质烂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柯烂斧锈 意思


典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说王质去山中打柴,观仙人对弈,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斧头木柄腐烂了,铁斧头也长满了铁锈,后以“烂柯”指世事变幻,烂柯人可指樵夫,也可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烂柯人”的故事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沉柯烂斧的典故

“烂斧柯”一词的来历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于的术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士古老的传说 . 民国《衢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于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士山砍柴定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士考入正坐在里面卫围棋,就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两,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可头一看,发观砍柴用的斧柯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金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巳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士。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骊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王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于王棋,而是,听四于童于弹琴唱歌,入迷忘返。结果斧于柄都烂了。
-沉柯烂斧的典故

关于一个人上山砍材 看见两个人下棋 等看完后发现斧头烂了 过了几十年的诗句


山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
原始说法是:山中(有的版本作“洞中”)中方七日(有的版本作“一日”),世上已千年。语出汉籍“烂柯山”的故事。说一个樵夫进山砍柴,见俩神仙对弈,看得忘了时间,等下完,发现自己手里的斧子把已经烂掉了。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说的是下面的事,不同出处我都引一下:
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寥寥数语,把人物、事物、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简练的文字中,又含藏丰富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晋书》根据虞喜的记载略记为:“王质入山斫木,见二童围棋。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
北魏孝文帝时(471年一476年),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引《东阳记》中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崔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这记载较之虞喜所述,不同点甚多。郦道元的记述很具体、生动,但很显然,郦道元是北方人,所闻有异。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应该说,虞喜的叙述更为妥当。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隋书·经籍志》载篇名为《洞仙传》中称:“王质,东阳人(信安当时为东阳郡所辖)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质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已烂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
宋庆元年间(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舆胜览》在说到衢州烂柯山时写道:“晋樵者王质入山,忽见桥下二童子对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观。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烂矣!’质归,见乡闾已及百岁云。”另有张君房所编著的《云航七鉴》等,也记载了此事。
明代记王质烂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宾的《尚友录》、胡翰的《青霞洞天游记》、留文溟的《烂柯山记》等。明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国子祭酒萧良有在《龙文鞭影》中写道:“晋王质,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见二童子围棋,质置斧观之,童子以物如枣核与质,含之得不饥。比还,斧柯已烂。至家已数百年,亲旧无复存者。后复入山得道。人往往见之,因名其山日‘烂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订文舆记》载:“衢州府山川:烂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书谓青霞第八洞天。晋樵者王质入山,见二童子弈。质置斧而观,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示质曰:‘汝斧柯烂矣!’质归家已百岁。
另外,余钰、刘兆元、王观文、周鸿、。顾元熙的《龙见壶稿》、《涤襟楼》、《宜园小品》、《芥园文集》、《兰因馆稿》等书中均有烂柯山王质观弈之事的专著。
民国十年六月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载:“王质,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见二童子围棋,质置斧观之。童子以物如枣核与质食之,便不觉饥渴。童子曰:‘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烂已尽。亟归家,已数百年,亲旧无复存者。复入山得道。”
-沉柯烂斧的典故

斧柯烂尽的典故常表示什么意思


指在外很久归乡后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典故源于《水经注》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
所以“烂柯人“又指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
刘禹锡有诗用到了“烂柯人“的典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柯烂斧的典故

斧柯烂尽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

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山,看见有四个小童边下棋边弹唱,王质就停留下听他们弹唱,小童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

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还是回去吧!”,小童就走了,他听到后站起来,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几十年了,亲戚朋友都已不在,一切都不再是以前那个样子。

原文

晋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山,见童子四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其归乎!”循声而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沉柯烂斧的典故

扩展资料

典故

以此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典故源于《水经注》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