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数码味

照片数码味(数码照片的图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3-25 16:37:08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旅行摄影不同白平衡的色彩控制

导语: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风景,需要拍摄不同的景物,那么我们控制不同白平衡的色彩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旅行摄影不同白平衡的色彩控制

(一)胶片般的色彩

很多人都嫌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充满了“数码味”,没有胶片般的质感。什么是“胶片味”?这恐怕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胶片的特性来思考:常见的胶片都是日光型,也就是采用日光白平衡来拍摄。如果在直射阳光下,色彩必然比较标准。但在其他色温下就会存在偏色的问题。如果你希望照片的色彩基调接近用胶片拍摄的话,将白平衡设定为日光不失为一个“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里我希望能更详细地来讲解胶片般色彩控制的奥秘——更细微的白平衡与色彩风格控制才是自如控制色彩的重点。-照片数码味

SONY A99 、70-400mm 、F4-5.6G II 、光圈优先、 F5、1/400s +0.3EV、ISO200 、日光白平衡、墨西哥 瓜纳华多。

在下午的直射阳光下,建筑物受光面的色彩表现得非常正,背光面由于光线的质感表现出略低的饱和度和明度,立体感由此产生。此时的相机设定为日光白平衡,色彩风格设定为SONY A99 的鲜艳模式。如果用反转片拍摄的话,也能得到基本接近的色彩表现。其实,我们用调整白平衡来接近胶片的色彩大方向,用微调色彩风格来接近某种胶片的具体表现。拍摄风光, 我们更希望照片接近富士RVP50F、柯达E100VS的效果,这种效果反差略大,夸张蓝、绿、红、橙等色调。-照片数码味

SONY A7R、FE35mm 、F2.8ZA、光圈优先、F7.1、1/400s、+0.3EV、ISO200、日光白平衡、土耳其 加济安泰普。

在阳光下拍摄人文题材也可以用日光白平衡,它能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当你不需要风光题材中那么高的饱和度,可以将色彩风格设定得稍微温和一些,对比度、饱和度都不要太夸张,接近富士RDP III 或柯达E100S 的表现。-照片数码味

SONY A7R、FE55mm、 F1.8ZA、光圈优先、F2.8、1/250s、+0.3EV、ISO100、日光白平衡、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同样的日光白平衡在阴雨天气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走向,画面呈现冷色调。此时,色彩风格我习惯选择中性一点,因为这种光线下太艳丽总是很奇怪的事。此时的效果也与RDP III、E100S 等日光型胶片;拍摄得很接近。由此来看日光白平衡并非只是在大晴天下使用。-照片数码味

SONY A7R、VM50mm 、F1.1、光圈优先、F1.4、1/125s、ISO1600、自动白平衡、土耳其 乌尔法。

面对室内白炽灯等光源,由于白炽灯的色温在2500-3000K,大大低于5200K 的日光白平衡,那么用日光去拍摄必然偏黄。不过如上图般暖调的温暖效果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但如果拍到人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照片数码味

TIPS:白平衡设定规律:

光源的色温高于相机白平衡设定的值就会偏青偏蓝呈现冷色调。

光源的色温低于相机白平衡设定的值就会偏黄偏红呈现暖色调。

自动白平衡拍摄,偏黄。

在后期软件中矫正为白炽灯白平衡,色彩还原正常。

用日光白平衡在白炽灯环境下拍摄很容易获得暖色调效果,但对人物肤色来说会显得太黄。如果人在照片中只是个陪衬或比较小,可以依然用日光白平衡来强调气氛。如果人物是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主体,那最好是把白平衡做一定的矫正。一种是完全矫正,比如用自定义白平衡或白炽灯预算白平衡,肤色完全正常,环境无暖色调的气氛;一种是部分矫正,比如用自动白平衡或K 值设定,肤色比较正常,但略带一些暖调,环境也具有暖色氛围。-照片数码味

(二) 风光色彩有学问

风光题材照片的色彩控制还是以日光白平衡为基础,然后根据实际光线情况和你的意图做一些调整。关于常规设定,参考上一小节的内容即可。这里要提醒的是一些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SONY A99、70-400mm 、F4-5.6G II、光圈优先、F11、1/500s、+0.7EV、ISO200、日光白平衡、加拿大 努纳武特。

高纬度地区光线色温偏高,画面会比常规地区偏冷。对这个问题你有两个选择,一是不做任何矫正,依然用日光白平衡去拍摄,此时画面略微偏蓝一些,若是阴影部分会变得更蓝。好在这样倒也非常符合寒冷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这样的照片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第二个选择是使用自动白平衡、自定义白平衡等方式来获得真实的色彩还原。-照片数码味

SONY A7R、70-200mm 、F2.8G、光圈优先、F11、1s、ISO100、日光白平衡、土耳其。

紫色的天空充满了梦幻的色彩。许多人都误以为是后期修图调出来的颜色。其实不然,这种天空的色彩真真实实地在自然界存在。一些人没见过,便以为没有。当我开车在土耳其高速公路上看到天空越来越漂亮时,就盘算着要找个清真寺做前景。一看到这座宣礼塔就在两秒钟内找到一个出口从高速上下来,直奔旁边村子的高处向下拍。我还是要提醒一下:请把自动白平衡关掉,开启日光白平衡模式。只要曝光正常,大部分相机都可以很好地还原这种紫色。一些比较老型号的数码相机对紫色的还原有一些障碍,此时可以在日光白平衡的基础上开启白平衡漂移功能,略微增加一点品色(M 方向)即可。-照片数码味

SONY A99、16-35mm、 F2.8ZA、光圈优先、F16、1/250s、ISO200、9000K、 白平衡、古巴 特立尼达。

当你对白平衡与色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之后,就可以开始考虑做一些更大胆的创意了。如果你看到的光线色彩不是你想要的,就可以利用白平衡来改变画面的整体基调。上图为日落时分,但实际光线的暖调并不强烈,当然我们可以再等到晚一点色温更低的时候再拍。但有人活动的场景可不保证会重演,摸黑下山穿过贫民区也不是件安全的事情。所以我把白平衡设定为9000K,一次直接拍摄。-照片数码味

SONY A7R、70-200mm、 F2.8G、手动曝光、F8、1/200s、ISO400、日光白平衡、土耳其 乌尔法。

下雪天对白平衡的控制也挺难的,弄得不好就显得脏,或着偏黄。我的建议是先用自动白平衡试试,很多时候化繁为简反倒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几年各家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能力也确实在不断地提升。

(三) 漂亮的人像肤色

有时我们也会需要拍些人像写真式的照片,以满足家人和身边朋友的爱美需求。要得到漂亮的肤色首先是用对光。如女生就适合柔和质感的光。因此多云的天气是非常适合拍摄人像的。曝光要根据肤色、衣服的亮度、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可以以+1EV 为基础,试拍后再做修正。如果再用反光板进行适当的补光,肤色会更加亮丽。为了得到更加白皙健康的肤色,我考虑到东方人的皮肤偏黄,所以会在白平衡里做适当的修正,比如白平衡定得比正常色温略低一些,并且稍微在白平衡漂移里加一点点品色。前者去黄,后者加红润度。-照片数码味

SONY A900、135mm 、F1.8ZA、光圈优先、F2.5、1/900s、+1.3EV、ISO200、4800K M+1、上海。

我设定了比当时光线大约低200K的色温值,并且在白平衡漂移里将品色增加了1 档。这类调整切忌过头,不要让环境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否则就会很假。

(四) 日系小清新色彩一学就会

日系小清新这种风格大家都挺喜欢的,也有不少人模仿。它的特点是色彩清淡浓郁、反差偏弱、锐度不高,通常会略微过曝一些,如果碰上冲光就更完美了。通常我们会选择干净简单的画面构图,它适合的题材多见于人像、小品等,一些带有小情绪的照片。-照片数码味

SONY A55、85mm 、F2.8、手动曝光、F3.2、1/320s、ISO100、日光白平衡、古巴 哈瓦那。

接近黄昏时分,阳光开始偏暖。此时只需要用日光白平衡就能拍出淡淡的黄色基调。机内设置设定为清淡模式,比较低的饱和度、对比度特别适合这种场景的表现。

SONY A900、70-200mm、 F2.8G、光圈优先、F11、1/250s、ISO200、自动白平衡、美国 佛蒙特。

利用日出时地面的蒸腾的水汽和树梢的丁达尔现象来增加气氛。眩光并不一定要避开,有时反而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气氛感觉。

(五) 夜景色彩控制

夜景的光源复杂,很多人面对此场景都一头雾水。我们要保留夜景的气氛,适当的偏暖比较符合大家的感受。比较简单的处理就是用日光白平衡来拍摄。如果感觉太黄了可以切换成自动白平衡或某个K 值来减少偏黄的倾向。-照片数码味

SONY A7R、FE55mm 、F1.8ZA、F11、6s、光圈优先、ISO50、日光白平衡、捷信 GT1543T、岗仁波齐NB-2B、土耳其 番红花城。

当夜幕慢慢降临,古城笼罩在一片将黑未黑的深蓝中。早早亮起的几处暖色灯光给画面增添了色彩心理学上的对比。我将白平衡设定为日光,支好三脚架,用慢速快门拍下了这一幕。日光白平衡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场感受。-照片数码味

SONY A7R、FE55mm、 F1.8ZA、光圈优先、F1.8、1/125s、-1EV、ISO1600、日光白平衡、土耳其 番红花城。

当天色更晚,我游走在古城的小巷里。此时的参数改为大光圈、高ISO 手持拍摄,依然是日光白平衡,加强暖色的气氛。

Fujifilm X100、23mm、 F2、光圈优先、F2、1/80s、-0.7EV、ISO3200、自动白平衡、日本 京都。

如果觉得日光白平衡给画面带来了太多的黄色,可以试着用自动白平衡来拍摄。鉴于自动白平衡的温吞水性格,暖色的光线会被中和掉一些,但又不会完全被去除掉,也不错!

为什么胶片机拍的照片质感都,那么强?

所谓质感就是颗粒和暗部噪点,胶片是由银盐或乳胶分子团构成像素,其具有不规则排列的性质,在宏观上其噪点也就不规则,即噪点的大小和形状及和排列不规则。

其实由于早期胶片的性质决定了成像质量,也就是说无论是负片或者是正片,亦或者是相纸,这些都决定了某种成像倾向,或者说风格,同一个厂家的一个配方是固定的,作为用户,久而久之从而形成固定映像,某某风格。比如有种说法:富士比较艳适合拍风景,柯达比较真是适合拍人像。-照片数码味

数码也有噪点,但是数码的噪点是由CMOS中电子/电流产生,其颗粒就是一个像素,数码的像素和胶片的像素不同,它是整齐排列的,这就是造成“胶片味道”和“数码味”的本质。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胶片看作具有某种固定PS效果的滤镜。

这张是数码单反拍的照片截屏

复制一个图层,用黑白工具,调整参数尽可能保留暗部细节

用色彩范围选择暗部

扩大选区,像素设置为10,然后羽化,参数为5,然后加单色噪点。

混合模式选择柔光

最终效果,是不是比"原图"多了点质感,由于是非100%的图,感觉不是很明显

下面的是100%局部对比,是不是厚重了点

暗部加噪点100%

原图100%

由于我只是简单地采用PS的加噪点的滤镜,所以颗粒还是太细太均匀没有斑驳感.我没有琢磨过其他方法模拟胶片颗粒(PS自带的胶片效果感觉也不理想).

实际上所谓数码味就是CMOS在信噪处理上已经超越胶片了,因此同色区域纹理很淡的物体看上去太纯净了,这也是数码的优势,但是偏偏有一些老人,习惯了胶片的味道,太干净了觉得不真实,这其实个人喜好.就好比有些人就是喜欢那种自然的裂纹瓷器一样,胶片就是这种味道,她不干净,但是"脏"的自然,因此当这些人看数码片时感觉太假.其实是一种心理反差而已.就好比喜欢喝茶的让他喝白开水会觉得没味道一样,他要的就是那个苦后回甘的味道.-照片数码味

但是我觉得根本没必要纠结这些,因为数码时代带来了后期的便捷,你完全不必在大热天没空调的暗室红光下忍受几个小时去做后期,更不用投资放大机等后期设备,相反,作为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人,更应该投入数码的怀抱,因为他可以让你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创意,一台安装最新版PS的电脑就可以了.你也完全不会鄙视P过的图说太假,因为你知道,胶片时代就有P图了,甚至按下快门前,胶片已经自带P图功能了.-照片数码味

让我们拥抱数码吧,学好P图,喜欢味道可以自己加,不是吗?

技术总是向前发展的,数码干净,失去味道可以加,但是胶片要干净却很难,随着感光元件的发展,宽容度会越来越好,胶片的优势不就是高光宽容度吗?目前也是CMOS的短板,因为数码一旦过曝就会失去细节,而适当欠曝再后期拉亮就是利用数码欠曝能保留细节的优势,而至于拉亮后暗部噪点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只要动动脑子加点风格的噪点完全可以掩盖数码噪点让其更有味道.-照片数码味

科普:为什么手机明明像素很高,拍出来的照片感觉还是不如相机?

相信许多朋友都有一个困惑,最近几年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从4800万到5000万到6400万像素甚至1亿像素,明明像素这么高,但是拍出来的照片,为何还是感觉不如2000万像素、甚至1200万像素的微单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呢?-照片数码味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照片的画质和清晰度,与“像素”的关系。

像素越高越清晰、像素越高画质越好——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了许多朋友脑海里面的固有印象。而实际上,像素这一名词,指代的只是画面尺寸,例如4000 x 6000的分辨率,就是典型的2400万像素。

我们可以用画框来比喻,4000 x 6000是这个画框的尺寸,但是这幅画清不清晰,还要看你用的颜料,你在这幅画上用了多少的色彩、墨水,相当于照片中的进光量,这个就和 传感器底面积 相关了。

传感器底面积越大,进光量越大,画面自然就更清晰了。小尺寸的传感器,为了获得和大尺寸传感器同样的进光量,有一种途径,就是拉长快门时间,虽然我传感器小,但是你曝光1秒,我曝光2秒,那咱们的进光量是不是就差不多呢?-照片数码味

在传感器画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钟方法是可行的。例如M43画幅的相机,传感器比全画幅小,但是通过变态的防抖,可以手持拉更长的快门时间,来获得媲美全画幅的进光量。

但是放到手机上,大家知道手机的传感器底面积,和相机全画幅的差距有多大嘛?

手机上现在最大的传感器也就1英寸,上面还有M43、APS-C才到全画幅。1英寸传感器是手机上的天花板,但是相机上的下限。

这种情况下,手机可能要拉10秒的快门,进光量才能和全画幅的1/50秒快门下相媲美。

手机手持10秒快门,自然是不切实际的。

这也导致手机的进光量明显不如相机,当然,手机厂商自然也有解决方法。

那就是“计算摄影”,硬件比不过,我用算法来弥补嘛!多帧合成,多帧降噪一用,手机也能拍出很纯净的夜景照片。

但是计算摄影,也使得拍出来的照片“数码味儿”很浓——就是摄影圈常说的一看就是手机拍的。

例如iPhone13饱受诟病的锐化问题,就是过度计算摄影的影响,用户想关闭都关不了。

小底的天生硬件限制,加上过度的计算摄影,让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度和画质不如相机。

玩过摄影的都知道,一套顶级的相机系统,是由顶级的机身+顶级的大三元镜头组成,某种意义上镜头甚至比机身还重要。

好的镜头有复杂的镜组,镜片都有十多组,还有复杂的镀膜工艺,来消除炫光、紫边等等影响。镜头的通光量也直接影响画质、锐度等等。

但是手机的塑料镜片可顾不了这么多,7P塑料镜片都算最好的了。进光量、炫光的控制,和相机上的镜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虽然现在手机上已经有了1英寸的传感器,但是与之匹配的镜头却没跟上,大家可以看看索尼1英寸传感器的黑卡7,镜头模组有多大。再看看手机上的镜组有多小?

通过以上科普,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答案——照片的清晰度不止和像素相关,更多的是和传感器底面积、镜头素质挂钩。

如果传感器底面积不提升,镜组不提升,手机就算玩到2亿像素、10亿像素,画质也比不过1200万像素的全画幅微单。

是什么让你的照片“数码味”那么重?(一)

是什么让你的照片“数码味”那么重?和童小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他说是“颜色太正”和“没有噪点”。我说也许吧,心里却在想“纯属扯淡”。胶片的颜色不正和噪点,那是低档胶片的缺陷,但绝不是特质。好多高档的反转片其实都没有这个缺陷。首先,我觉得是紫边。紫边这个妖孽的东西,是数码相机特有的东西,我记得许师傅曾经和我解释过产生的原理,可惜我的光物理学的比较差,也就没记住。刚才GOOGLE一下,大致大家是认为紫边是这样产生的:“紫边问题完全是Mosaic CCD在处理衍射边缘时彩色插值算法的固有缺陷造成”看看下面这张图(图被开心压缩太小,反差看不出来了):是不是很漂亮,但是缺点什么东西呢?是不是高反差的部位边缘有很多奇怪的颜色。让我们放大反差部位看看。行人的手臂部分和摩托车的边缘部分,都呈现出了反常的颜色。树根部的灰色路面,竟然变成了彩色的……可怕不?这些自然界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居然被记录到了数码相片上!而且搞得画面花花绿绿的很脏。哦,好吧;说了这么多,有什么意义?还是实际操作一下吧。打开PS,手动将反差部分的颜色去掉,看看是什么效果?PS后:再与之前对比一下:是不是好多了?好了,姜老师累了,下节课再讲其他因素……下课!-照片数码味

HiFi的那些事,经历过才会明白(二)-音质数码味和模拟味的理解

与烧友交流时,会遇到某些系统出来的声音冷艳发干,初听时会有一激灵,然后觉得好吵想起身开溜,而某些系统会让人听着沉醉,不想移屁股离开,这种感受是系统的音质造成的。一套音响系统声音表现的好坏,通常以音质这个词去评价,在音响技术中声音的音质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照片数码味

1、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个人理解为音频的频响和结像层次);

2、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个人理解为音频的动态表现);

3、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个人理解为声音发声体应有的特点)。

玩摄影用过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朋友都有一种感觉,两种相机出来的照片一眼就能看出来(电脑上放到原大查看,正片胶片通过扫描转成图片文件),数码相机拍的照片,通常明暗和色彩过度显得生硬不自然,对比度太强,物体的边缘锐化过度(有些呈现刀割一样的白边。而胶片相机拍的照片,明暗和色彩过度自然,有厚重感,黑中有黑,白中有白,对比度适中,物体间的边缘衔接自然真实,相当耐看。-照片数码味

个人对音质数码味和模拟味的理解,其区别往往就在于音色上。(以下纯属个人的理解,不代表专家意见)

所谓的数码味,主要是声音表现不够厚润,缺乏了应有的泛音而显得发干,有些更刻意拉高加重高低频两端,整体显得冷艳,特别吵耳。例如听吉他、大小提琴、古筝、二胡等等之类的弦乐器演奏时,缺失了弦震动的尾音和共鸣腔体里的余音,只是听到弦发出的所谓金属声的话,声音就会显得很吵耳。又如鼓声缺失了鼓皮及鼓腔震动的弹性、钢琴缺失了琴键敲击琴弦应有的震动和箱体共鸣的泛音、三角铁之类高频声音缺失了空气传动的尾音,为追求人声明亮而缺失了口腔腔声的中频泛音,齿音太明显,人声起毛刺,听着就会有刮耳的感受。而所谓的模拟味,恰恰弥补了数码味的缺失,是对真实的尽量还原,音色润厚,泛音适中有层次,余音渺渺相当耐听(当然,泛音不能过,过了收不住反而变肥变蒙成失真)。-照片数码味

推荐测试音色的曲目:1.专辑BOSE专业测试碟《锋芒毕露》里的《沉默的行动》敲击乐五重奏;2.专辑《惠威试音天碟IV》里的《柳濑小镇》吉他演奏;专辑《红衫仔》里的《斯特劳斯圆舞曲》交响乐动态;3.专辑《空山寂寂-东方禅意》里的《空山寂寂》古琴/箫/巴乌合奏;4.专缉《The Myth Of Shaking Soul Voice》里的《Opera2》海豚女高音;5.专辑《The Mass》里的《The Mass》合唱团声部循序渐进的气势;6.专辑《锋芒毕露》里的《Amazing Grace》清唱女声;7.男声试音推荐赵鹏的《鸿雁》、冯翔的《汉阳门花园》、雪十郎的《谁》(DJ何鹏版),女声试音推荐童丽的《南泥湾》、陈果的《有空来坐坐》、蔡琴的专辑《机遇》、李梦瑶的《三十岁的女人》。。国内对音色的试音曲目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照片数码味

个人拉了八年小提琴,参加过合唱团演奏,也玩过几天吉他及口琴,入过录音室参与录制CD,故对声音的音色相对敏感些。

当下的音响器材,只要不太山寨,其音质都有一定的保证,如何让最后出来的声音音质尽量少些数码味,多些接近温暖自然的模拟味,应该是烧友们折腾追求的目标,下回会分享个人的些许经历。

音响的那些事,听过的只是知道,经历过才会明白,只有亲身去经历,才有机会领略个中乐趣。当然了,量力而为,不忘初心更重要,哈哈。。。。欢迎 烧友们上来交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