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vc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如何理解MVC设计模式?常用的程序设计模式除了单例模式还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5-18 05:23:40 浏览1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何理解MVC设计模式


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是国外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设计模式,好象最早是在Smaltalk中出现。MVC包括三类对象。Model是应用对象,View是它在屏幕上的表示,Controller定义用户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
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是80年代Smalltalk-80出现的一种软件设计模式,现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
1、模型(Model)

模型是应用程序的主体部分。模型表示业务数据,或者业务逻辑.

2、视图(View)

视图是应用程序中用户界面相关的部分,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

3、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工作就是根据用户的输入,控制用户界面数据显示和更新model对象状态。

MVC 式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功能模块和显示模块的分离,同时它还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组件的可复用性

早期的程序中,如果不注意对数功能和显示的解耦合,常常会导致程序的复杂及难以维护。很多VB,Delphi等RAD程序都有这种问题。甚至现在的C#,Java有时候也会出现把业务逻辑写在显示模块中的现象

管MVC设计模式很早就提出,但在Web项目的开发中引入MVC却是步履维艰。主要原因:一是在早期的Web项目的开发中,程序语言和HTML的分离一直难以实现。CGI程序以字符串输出的形式动态地生成HTML内容。后来随着脚本语言的出现,前面的方式又被倒了过来,改成将脚本语言书写的程序嵌入在HTML内容中。这两种方式有一个相同的不足之处即它们总是无法将程序语言和HTML分离。二是脚本语言的功能相对较弱,缺乏支持MVC设计模式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基础。直到基于J2EE的JSP Model 2问世时才得以改观。它用JSP技术实现视图的功能,用Servlet技术实现控制器的功能,用JavaBean技术实现模型的功能

JSP Model 1 与 JSP Model 2

SUN在JSP出现早期制定了两种规范,称为Model1和Model2。虽然Model2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MVC,但是它的应用用并不尽如人意

JSP Model 1

JSP Model 2

model2 容易使系统出现多个Controller,并且对页面导航的处理比较复杂

有些人觉得model2仍不够好,于是Craig R. McClanahan 2000年5月提交了一个WEB framework给Java Community.这就是后来的Struts.

2001年7月,Struts1.0,正式发布。该项目也成为了Apache Jakarta的子项目之一

Struts 质上就是在Model2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MVC架构。它只有一个中心控制器,他采用XML定制转向的URL。采用Action来处理逻辑

へ伤苡趫载ご 回答时间 2008-02-20 20:49

其他答案MVC就是模型,视图,控制器.
模型不用说了吧,视图只负责显示,不要带任何逻辑.控制器就是负责控制.
遵循这个思想就可以了。
现在有很多MVC的框架.比如JAVA EE 的STRUTS之类的.

常用的程序设计模式除了单例模式还有哪些


程序设计一般分为:
1、面向过程,可以理解为纯代码形式,比如C语言。
2、面向对象,可以理解为堆积木,比如VB,界面可以通过属性调整获得,核心代码还是面向过程的。
你的问题有点抽象,只能说这二句了。

微服务有哪些设计原则


微服务应用4个设计原则:

我们总结了四个原则推荐给大家:

  • AKF拆分原则

  • 前后端分离

  • 无状态服务

  • Restful通信风格

  • 1.AKF拆分原则

    AKF扩展立方体(参考《The Art of Scalability》),是一个叫AKF的公司的技术专家抽象总结的应用扩展的三个维度。理论上按照这三个扩展模式,可以将一个单体系统,进行无限扩展。

    X 轴 :指的是水平复制,很好理解,就是讲单体系统多运行几个实例,做个集群加负载均衡的模式。

    Z 轴 :是基于类似的数据分区,比如一个互联网打车应用突然或了,用户量激增,集群模式撑不住了,那就按照用户请求的地区进行数据分区,北京、上海、四川等多建几个集群。

    Y 轴 :就是我们所说的微服务的拆分模式,就是基于不同的业务拆分。

    场景说明:比如打车应用,一个集群撑不住时,分了多个集群,后来用户激增还是不够用,经过分析发现是乘客和车主访问量很大,就将打车应用拆成了三个乘客服务、车主服务、支付服务。三个服务的业务特点各不相同,独立维护,各自都可以再次按需扩展。-mvc设计模式

    2.前后端分离

    前后端分离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前端和后端的代码分离也就是技术上做分离,我们推荐的模式是最好直接采用物理分离的方式部署,进一步促使进行更彻底的分离。不要继续以前的服务端模板技术,比如JSP ,把Java JS HTML CSS 都堆到一个页面里,稍复杂的页面就无法维护。这种分离模式的方式有几个好处:-设计模式

  • 前后端技术分离,可以由各自的专家来对各自的领域进行优化,这样前端的用户体验优化效果会更好。

  • 分离模式下,前后端交互界面更加清晰,就剩下了接口和模型,后端的接口简洁明了,更容易维护。

  • 前端多渠道集成场景更容易实现,后端服务无需变更,采用统一的数据和模型,可以支撑前端的web UI\ 移动App等访问。

  • 3.无状态服务

    对于无状态服务,首先说一下什么是状态:如果一个数据需要被多个服务共享,才能完成一笔交易,那么这个数据被称为状态。进而依赖这个“状态”数据的服务被称为有状态服务,反之称为无状态服务。

    那么这个无状态服务原则并不是说在微服务架构里就不允许存在状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把有状态的业务服务改变为无状态的计算类服务,那么状态数据也就相应的迁移到对应的“有状态数据服务”中。

    场景说明:例如我们以前在本地内存中建立的数据缓存、Session缓存,到现在的微服务架构中就应该把这些数据迁移到分布式缓存中存储,让业务服务变成一个无状态的计算节点。迁移后,就可以做到按需动态伸缩,微服务应用在运行时动态增删节点,就不再需要考虑缓存数据如何同步的问题。-mvc设计模式

    4.Restful通信风格

    作为一个原则来讲本来应该是个“无状态通信原则”,在这里我们直接推荐一个实践优选的Restful 通信风格 ,因为他有很多好处:

  • 无状态协议HTTP,具备先天优势,扩展能力很强。例如需要安全加密是,有现成的成熟方案HTTPS可用。

  • JSON 报文序列化,轻量简单,人与机器均可读,学习成本低,搜索引擎友好。

  • 语言无关,各大热门语言都提供成熟的Restful API框架,相对其他的一些RPC框架生态更完善。

  • 当然在有些特殊业务场景下,也需要采用其他的RPC框架,如thrift、avro-rpc、grpc。但绝大多数情况下Restful就足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