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格兰特的早期经历
泰晤河畔的小绅士休·格兰特是个标准英格兰人,1960年出生于伦敦,成长于伦敦,大学念的是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养尊处优的他自然而然地在外貌与气质上都散发出英国绅士特殊高雅的贵族气息。在进入牛津之前在进入牛津之前,休跟大部分的西方学子一样,一心想去游览世界增长见闻。他选择了“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作了为期一年的艰苦旅行。回到英国之后,休进入牛津主修英国文学。就像另一些知名的英国演员如:艾玛汤普逊、肯尼斯布莱纳一样,大学时代的他不但生活多彩多姿,有参加不完的宴会派对,同时也早早开始展露表演才华。在剧团、在舞台、在一句句莎剧及其它的戏剧表演中,不但显露了他的天分与兴趣,更包含了他对表演的热情与期待。带着这份热情,在大学时代尾声,1982年,22岁的休终于达成了生命中第一部大荧幕作品的心愿——虽然是非职业性的——参加了处女作的演出作《牛津之爱》。《牛津之爱》《牛津之爱》算是休·格兰特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牛津大学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合演的还包括了当年一样年轻的詹姆斯·威比(JamesWilby)。年轻的休,打在片头的名字,还是用他当时的名——休伊(Hughie)。片中休的戏分并不重,只是配合他的气质,演一个具有贵族身份的青年,最后还因为情人遭人抢夺而自愿举枪自杀身亡。简单的情节,清楚的角色,电影在当时也得到不错的评价。虽然没有特别发挥的空间,但是休所扮演角色的独特忧郁气息,或许这也是五年后当詹姆斯·艾佛利与伊斯·麦莫泉要开拍纪念他们合作25年的作品《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1987)会找上他扮演片中的克莱夫·杜恩一角的原因所在。毕业之后毕业之后,休·格兰特活跃于剧场界,并与朋友合组了“The Jocket’s ofNorfolk”,在英国各地以即兴和小剧场的方式巡回演出。在《牛津之爱》跟《墨利斯的情人》两部作品中间,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电视剧,这些作品包括了《大地尽头》The Last Place on Earth (1984)、《侦探》The Detective (1985)、《名誉、财产与快乐》Honour, Profit and Pleasure (1985)、《女性患者的管理》Ladies in Charge (1985) 、《恶魔情人》Shade of Darkness:The DemonLover (1986) 与《艾尔金男爵和无价值的石头》Lord Eigin and Some stones of No Value(1986)。早年营生在1982年牛津筹办的电影《牛津之爱》中以“休伊.格兰特”之名献上处子秀之后,休.格兰特先后有一茬没一茬地涉猎了诸多行当:他写过书评,当过富勒姆足球俱乐部的助理球场管理员,干过家教,为电视节目编过喜剧脚本,为诸如“真是白”面包和“真是红”啤酒等产品编拍广播广告。为了加入英国演员工会,他进入了戏目戏院“诺丁汉剧院”,并在诺丁汉的公园住宅区小住了一年。由于厌倦了扮演小角色,他与朋友克里斯.劳、安迪.泰勒合创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事轻喜剧《诺福克的小跟班儿们》,该剧起初不受关注,最终却成为爱丁堡艺术节的一大热门,并为他们赢来了BBC2的电视节目“夜色爱丁堡”的报道。在此期间,休.格兰特仍献演于剧院,作品有《罪恶之家》、《温夫人的扇子》以及《科利奥兰纳斯》。
休·格兰特的职业素养
2007年的《VOGUE》里将休.格兰特说成是具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睥睨凡众的职业气质”,这一论调是基于休.格兰特众多“非主流”的行为处事之道而言的:他自己挑剧本、自己接受采访(而无经纪人提点),他政治认识错误、公众场合屡屡蛮横,他取笑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取笑市场调查、取笑外界把首周票房当成一切的做法。他在2006年离开了经纪人,结束了与CAA长达10年的合作——除了在诸多采访中公开声明他从不关心外界对他的评价,他更是宣称自己从不需要经纪人那种“手把手”的造星模式。在他辞去经纪人的数月之前,便已如此言过:“他们好几年前就知道了其实‘操大盘’的始终是我自己,我从不就任何事听取过任何建议。”据报道所言,休.格兰特在片场与合作演员以及工作人员过往甚疏,“苛刻,边缘化,过度紧绷”——他的片场状态是与其所表现的角色的轻松简单大相径庭的。《纽约时报》说他是业内出了名的苛求完美,总是不惜花长时间地准备角色。称自己唯一恐惧的乃是“恐惧本身”的他,工作上总是追求一切都在自己分毫不差的控制之下。多年的合作伙伴,理查德.柯蒂斯,说休.格兰特在拍片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随意自如的,事实上他甚至说得上是十分紧张——因为他好像觉得自己能否做出个切合的表演并不是掌控在导演手里,而是自己手里的。休.格兰特合作过的演员们均对其无休止的要求重拍直到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表演这种做法记忆犹新。尽管他在片场的创作力非凡(“我的角色得到的最大声的笑大多是在即兴之作那里”),他仍然常常谈及自己认为演员这门行当“镣铐太多”,因为“念别人的台词时,往往不免是在削弱”。休.格兰特的票房号召力给了他作为一个演员参与到构架电影制作班子的全部部件的机会,包括润色剧本,选择导演(前期、后期甚至包括摄影师)。观摩了4套制作的《英伦男进军荷里活》之后,记者大卫.切特盛赞道:“把休.格兰特单单说成是个当红明星是绝对有失公允的。他出身‘牛’校。他超级能说会道。他马不停蹄地工作。他用持续不断的近乎无情的自我批评来臻于卓越。”
休·格兰特的电影
休格兰特1960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开始,他并不着意于从事演艺生涯。他在牛津大学学习美国文学,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电影明星。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参加了学校戏剧系制作的影片《牛津之爱》的演出,因其出色的天赋的演技而被电影界几人看中,从此走进影坛。 一开始,他只出演了一些电视剧。虽然没有巨大影响,但他的表演才能却令圈内人十分赞赏。1987年,他的第二部影片《莫里斯的情人》获得了巨大成功。格兰特在片中饰演一位同性恋者,他的出色演出使他获得了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这使他立刻成为了国际性的知名人物,在欧洲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后,格兰特又接着拍了几部影片,在《春光奏鸣曲》中塑造了音乐家肖邦的形象;在《苦月亮》、《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长日将尽》中,他又再次塑造了典型的英国贵族绅士的形象,被人们称为“天生的贵族”。这些影片虽然都受到了好评,然而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1994年《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这部小制作的英国喜剧影片在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好莱坞的技术电影受到了英国电影自然风格的冲击。格兰特也因此大受好莱坞青睐,成为真正的国际明星。除了在英国拍片之外,格兰特开始向好莱坞进军。然而,事情并非如他所料。传统的英国影片《山丘上的情人》和新拍的影片《怀胎九月》都获得了成功。尤其是与影后艾玛·汤普森合作的《理智与情感》这部名著电影更是广受好评。格兰特再次扮演了一位忧郁而带有反抗精神的贵族青年,并因此又名声大振。而在好莱坞拍的几部影片中,格兰特的风采被高科技与高情节化所掩盖。《浮华暂借问》与《活死人档案》中格兰特的表演依然不俗,然而却并未引起大众关注。 这也许正体现了英美两国电影的两种风格的差异。格兰特也许并不适应好莱坞,或者,他将走出另一条路,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很少有演员能象休格兰特这样幸运。从英国到美国,从伦敦到巴黎到洛杉矶,报纸上争相刊登他的照片,他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受到众人的瞩目。-休 格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