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八零后,小时候如果哪个同学整天耳朵上挂着Walkman、踩着Nike鞋、揣着诺基亚…那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小伙伴羡慕的对象,在那个年代,这些大牌除了良好的使用体验,更是时髦、体面的象征。
时过境迁,国产品牌在蓄势这么多年,终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爆发,用华为、穿李宁、骑永久,再也不会留下买不起进口货的印象,反而让人感觉“挺有品味”的。
今年5月,一部名为《新国货》的纪录片上线,吴晓波梳理了这些年比较出彩的国货品牌,他们韬光养晦,突破重重阻碍,终于靠实力征服了一众拥趸。
这部片子我已经三刷了,比起产品,更吸引我的是这些品牌创始人的经营、求生之道。
在创业之前,他们大多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职场人,但就是在某个时刻,他们凭着“死磕”的劲儿,抓住了某个机会,就带动了一波潮流。那么,这背后值得我们关注的能力,究竟是什么?
1.做好基本功,主动与潮流融合一直以来,很多国产品牌的质量并不差,只是当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开始讲牌子的时候,它们就被流行的大潮冲到了一边儿,显不出竞争力了。
说白了,大家不只要“好用”,还要“好看”“能秀”。
比如片子中提到了“飞跃”。
飞跃诞生于1930年,不折不扣的老字号,伴随着国家体育的强盛,一度成为国货之光,但随着国际大牌的进驻,飞跃一下子跌到谷底,员工纷纷下岗。
总经理刘网生从1979年开始就和飞跃品牌共患难,2000年左右,他带着一部分员工自主创业,开始了自救之路。
自救的关键一招,叫做“联名”。
飞跃开始在自己的经典鞋款“大孚飞跃”上,加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IP元素,比如迪士尼、漫威、星战、非遗等等,年近百岁的经典运动鞋,变得潮了起来。
和飞跃一样,融合,几乎变成了老品牌重生的必经之路。
所以我们看到了,王者荣耀款的内联升布鞋、同仁堂咖啡、卖萌的故宫…
必须说,靠一技之长生存的年代正在过去,品牌如此,个人更是这样。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常常希望能够学会一种独霸天下的绝招,但这世界跑得太快,你最引以为傲的能力,很可能变成最沉重的负债。
比如银行里最厉害的点钞员、收费站最敬业的收费员、文印室最厉害的打字员…
《变量》中说,大部分的创新,都是一种混搭能力,当我们愿意把自己最强的能力,与别的行业、领域进行嫁接,很可能就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就像飞跃与IP进行混搭一样。
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牛人之所以能够一直牛下去,就在于他们总能看到更多的选项,适时升维思考、拓宽跑道,把能力用在最发光的地方。
2.在别人觉得无所谓的地方,下重注只是一款耳机而已,需要被生拉硬拽,被洗衣机绞,被花式虐待,才能流向市场,是不是“太难了”?
就像一个严厉的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各种锻炼,才能放手进入社会。
万魔耳机就是这么被生产出来的,而且创始人谢冠宏是个处女座。
多年在制造业摸爬滚打,他发明了一套Q100工作法,就是在做新产品的时候,提100个问题。
谢冠宏曾经给看似完美的ipod提出了100个瑕疵,从此以后赢得了苹果公司的信任和订单。
于是,他自主创业造出的耳机,就直接对标了苹果的品质。
去年火了一个词,叫做“苟且红利”,就是说,在竞争中,别人觉得无所谓、没必要、得过且过的瑕疵,就是那些追求极致、精益求精者的红利。
万魔耳机,就是这个词的鲜活案例。
也许我们不从事制造业,但在职场中,这样的“苟且红利”确实到处都是。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同时入职的小陈负责发报纸,我负责扫地,这么枯燥的事情,小陈干出了花样。
他留意每间办公室的习惯,把他们最爱看的、最新的报纸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再把收回来的旧报纸取回来,按日期收好。
有一次经理急着找一条旧新闻,全部门都抓瞎,他却不声不响地把当天的报纸递到了经理桌上。现在,他已经是年轻的中层了。
认真做事是一种习惯,职场中,怎么对待“鸡零狗碎”,往往就体现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每个人都希望做大事,但是大事往往只会交给那些注重细节的人。
3.想要成长,必须把自己逼到不舒服的地方全球经济都在发展,非洲也需要消费升级,比如手机。
在非洲,最好卖的不是苹果和三星,而是一个我们没听过的牌子——传音,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
我们都知道,在大城市做手机必须面对最激烈的竞争,避开红海,到别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市场自然很大。
肯尼亚的热浪、乌干达的草棚,还有语言、文化、饮食,更有长时间与家人的分离,都是传音在非洲成功背后的代价。
曾经听过一个理论,如果你想翻越一座墙,就需要先把装满财宝的背包扔过去。
回想我们成长的经历,好像每一次大的进步,都是因为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的角落。
就像品牌出海一样,除了成功,没有别的选项。
吴军在《见识》中说,经济发展给现代人提供了太多选择,所以我们很容易“朝三暮四”,干得不舒服了,随随便便就换个工作“重启游戏”,结果能力永远没有提高。
成长就要跳出舒适区。
当你浸在舒适区里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句鸡汤,但是当你真的跳了出去(或者被推了出去),你会惊呼:真理。
4.比热爱更有力量的,是使命感汽车制造涉及76个行业,可以说是制造业金字塔尖一般的存在。
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研究汽车超过30年,是不折不扣的资深车迷。
但汽车生产那么难,光凭喜欢和热血,怎么可能没有动摇过?
随着爱好渐渐发展成事业,魏建军觉得,“搞了这么多年汽车,不把中国车卖到全球,谈什么品牌的价值?”
当爱好变成了一种使命,持续不断的力量就来了。
经过这么多年深耕细作,长城汽车在国内大卖,还在俄罗斯建成了一座整车制造厂,而且在建国70周年的时候,两国元首同时在下线新车的引擎盖上进行了签名。
比较戏剧化的是,车迷魏建军的第一台车,就是俄罗斯的拉达,从买俄国车,到卖车给他们,这当中的价值感,无以言表。
把爱好变成事业是所有人的梦想,但代价就是,你不能只享受它带来的好,还必须处理它带来的麻烦。
一项好工作,能给人带来三种感觉,即归属感、胜任感和价值感,价值是工作热情的最终驱动力。
喜欢车,但还要学枯燥的管理、品控、营销…那股支撑的力量,就是价值感,就是“光开心不够,我得做出点儿名堂”。
任正非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企业如此,人更是一样。
新国货的崛起背后,终究是新一代创业者、职场人的崛起,做品牌、创业看上去很大,但成功背后最底层的逻辑,其实都是共通的。
在未来,区别我们的,可能“死磕”那一点点做事的习惯、思考的方式、选择的逻辑。
千万别小看这些一点点,在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赢得1%,往往就意味着100%。
听上去很疼,但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