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从不提雍正

乾隆从不提雍正(雍正时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等新政在乾隆时是被继续执行了还是被废除了有哪些典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09-18 05:32:03 浏览10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帝会像雍正帝那样信任李卫,乾隆帝虽然无法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对他怎么样,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乾隆帝嘉奖了李卫,乾隆皇帝对雍正的一些主要的改革措施变动不是很大,李卫虽然不是读书人,李卫这个人确实不简单,那么我们来看看乾隆朝和雍正朝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有什么不同呢,但他却容不下李卫这样对清朝有功劳的人。

雍正时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等新政在乾隆时是被继续执行了还是被废除了有哪些典故

雍正的施政在乾隆朝大体上是继承下来了,在这方面,乾隆皇帝干得还算是相当不错的。

现在比较流行这样的说法,乾隆皇帝是个富二代,全靠雍正打下的基础,无所作为,坐吃山空,国家江河日下。 可是,让拿出他具体干了哪些个不堪的事情,除了修园子和六下江南,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看来,乾隆最大的错误就是接了雍正皇帝的班吧?

那么我们来看看乾隆朝和雍正朝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有什么不同呢?就把雍正主要的一些改革措施拿出来,有很多条,相互比较一下:

一、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表面上看,好像有腐败合法化的意思。其实真正深层次的目的是,把耗羡制度化,由中央政府收回地方上的这项权力,调整分配这项收入,防止各级官吏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地增加耗羡数目,老百姓负担增加,而政府没有收入还要担上腐败的名。制度化以后,耗羡是有定额的,还能调整,官吏们的行为就受到了限制。而养廉银与政绩挂钩,也能促进工作积极性,政府还能利用人员调整安排,达到一些政治目的。 -乾隆从不提雍正

这项制度被乾隆继承下来了,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政府收入,二是防止土地兼并。反正,国家是按地收税,地越多,应缴纳的赋税就越多,无论怎样,国库里的钱是少不了。这就比以前按照人口数目来交赋科学得多,实践起来的效果也要好。 -乾隆从不提雍正

这项制度,乾隆也继承下来了。乾隆还减少了赋税的征收额度。 免除了人头税,对普通老百姓当然更有利,清朝的人口在乾隆一朝急剧增加,耕地面积也增加了不少。

三、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雍正期间,这项改革是被世人最为痛恨的一条。雍正始终名誉不好,与这项政策有很大关系。雍正手段刚烈,用的是严厉的酷吏来执行实施,他们带着兵勇强迫士绅们去干苦力活,稍有不从,就打骂过去。这就让天下读书人颜面尽失,斯文扫尽,十分丢人。 而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是中央皇权与江南地方的地主阶层的较量,通过这种方式与摊丁入亩双管齐下,对江南士绅集团造成重创。-乾隆从不提雍正

乾隆朝的时候,这项制度进行了极大的改动,从下层知识分子开始向上,逐步就废除了这项制度。因此,以往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对乾隆还是很感激和歌颂的。 雍正搞士绅一体,获利时间短,解决了西北用兵的军饷问题,却得罪了不少人。乾隆号称“翰林天子”,在他执政期间,改掉这个政策,得了好名声,却让他爹背了黑锅,这家伙还是很狡猾的。 -乾隆从不提雍正

四、改土归流

这主要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边陲地区的统治力,政策是好的,实际实施过程漫长而艰难。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前所未有地加强。

这项政策,乾隆是完全继承下来了。 有清一代,一直都在搞这个事情,直到宣统逊位前,边疆地区还在搞改土归流。

五、文字狱。

从雍正朝开始,兴起文字狱。这也是后世经常拿出来进行攻击的依据,说文字狱钳制了士大夫们发言权,禁锢了思想自由。

这其实比较扯。雍正朝兴起文字狱,更多的目的其实是打击政敌,以保障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就咱们这种水平,即使穿越到了清朝,也凑不上文字狱的格,地位和层次差得太远了。当然,要专门想撮死,那谁也拦不住。

乾隆一朝,文字狱有扩大化,主要还是对政敌盖大帽子,然后欲加之罪。像某运动一样,某些人要真觉得是针对他,也太高看自己了。炮火中牺牲的蝼蚁,被捎带了而已。

六、边疆平叛。

这是清朝几代帝王都在干的事,康熙平葛尔丹,雍正平罗布藏丹增,乾隆平准噶尔和大小和卓,而在这方面,无论战略战术的水平如何,从手段狠辣方面,乾隆恐怕比他爷爷和他爹都厉害。

有些记载,表明乾隆在对付叛军的处理上,施行了民族灭绝政策。 这一点上,乾隆比雍正要狠得多。

从上面的一些叙述,我们发现,乾隆皇帝对雍正的一些主要的改革措施变动不是很大。 那他实际上是做了些什么改变呢?

一、军机处废而重置

雍正搞的军机处,实际上是个临时性的,并没有制度上的合法性。乾隆执政后,经过短暂的停用后,又重新设置,并且形成了制度化和合法化,成为正式的机构存在。这就大大削弱了对内阁的依赖,君权就强化到了极致。

乾隆这样做,更大的可能性是针对雍正给他留下的几位顾命大臣。通过这种操作,一放一收,重新调整,乾隆就很轻松地把权力全部拿回手中了。所以说,乾隆的智谋还是相当厉害的,大大的狡猾。

二、解放政敌

乾隆朝政治上比较大的动作,是把以往雍正时代的反对势力给予了释放和解放,有些血缘关系还重新入籍和启用。 经过多年的统治,这些以往的反对派的势力消散至几近于无,放出来也毫无威胁。

乾隆这样做,在皇族和旗人中还是很能收买人心的,树立了仁厚宽慈的形象。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雍乾父子俩也许有过商讨,达成了默契。

三、关闭口岸

雍正时期,曾经局部地开放过一些口岸,用于对外贸易,也确实收到一些成效。对国家财政和沿海地区的商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乾隆上位后,关闭了口岸,这事办得很糟糕。

很多时候,这是最常被拿出来对乾隆进行攻讦的理由,称之为“闭关锁国”。其实,这是一知半解的观点,真实的情况是:雍正开放的是民间口岸,从经济角度分析,提高了收入,扩大了开放面,但也造成大量人员出国逾期不归,给当地户籍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同时,这些贸易很多时候还分薄了朝廷的利润。-乾隆从不提雍正

乾隆的“闭关锁国”主要是防止民间对外交易,实质上就是搞国家外贸垄断,事实上,清朝政府与外国的贸易额是相当巨大的,茶叶、丝绸、瓷器的出口非常繁荣。

但这事情办得确实有问题。

四、暂停清欠

雍正朝对清理亏空,追缴欠款是十分重视的,往往就抄家抓人,没收财产,追查几代人。 而乾隆则改变了这个政策,使其长期处于停滞状况。 这样固然是收买了一部分人心,但后患很大。因为放过了这群蛀虫,实际上是给自己挖了大坑。蛀虫们的歌功颂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钱能攥进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乾隆从不提雍正

在乾隆时期,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但是,极度的中央集权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乾隆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主要是吏治的腐败,长期用兵耗费,财政制度的漏洞和监督力量的薄弱,不合理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等原因共同造成的。 -乾隆从不提雍正

总体来说,在乾隆一朝,国家稳定,人口增加,社会没有大的动乱,国土面积扩大,基本上算是一个很不错的时代。

但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不久后就暴露了出来。嘉庆一朝对财政亏空的处理方式又过于急功近利,措施失当,导致了王朝内乱,收拾起来困难重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雍正的新政最后成功了吗乾隆接任后继续推行新政了吗

和大家讨论一下乾隆皇帝的事情。

现在网上比较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说乾隆皇帝是个坐吃山空的富二代,把雍正积攒的财富挥霍得一干二净,导致国家江河日下,是大清的罪人。

但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呢?

那么我们不妨把雍正一朝在治理国家的主要的一些改革措施拿出来,有很多条,和乾隆时期相互对比一下。

事实上,雍正新政在乾隆一朝基本上是继承下来了,乾隆皇帝还算是干得相当不错的。

一、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这项改革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政府收入,二是要防止土地兼并。

以前康熙时期,和明朝一样,收人头税。到了雍正时候,就把人头税摊到田亩中。

政府按地收税,谁拥有的田地越多,向国家缴纳的赋税就越多,无论你怎样瞒报人口,土地跑不了,那国库里的钱自然也少不了。这就比以前按照人口数目来交赋科学得多,实践起来的效果也要好。 而且那些企图兼并土地的豪强富户就要承担风险了,不合理工价的情况下就可能雇不到能为他耕作的佃农,他还得亏钱。-乾隆从不提雍正

这项制度,乾隆完全继承下来了。免除了人头税,对普通老百姓当然更加有利,乾隆时期还多次减免了赋税的征收额度。清朝的人口在乾隆一朝迅速增长,国家的耕地面积也有大量增加。

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从表面上看,好像有腐败合法化的意思,其实另有深意。

以前这个火耗是没有标准的,由地方官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但这漏洞很大。而到了雍正时候,就把标准定下来了,这个权力收归了中央。

耗羡制度化,由中央政府调整分配这项收入,就防止了各级官吏为了谋取私利而巧立名目地增加耗羡数目,使老百姓负担增加。而政府没有收入还要担上腐败的恶名。

制度化以后,耗羡有了标准,官吏们的行为就受到了限制,老百姓也清楚数目。而养廉银与官员的政绩挂钩,也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还有一项作用,政府还能利用人员的调整安排,达到一些政治目的。 举个例子,你本来在江苏做布政使,但你不听我的话,我捉不住你的把柄,但我把你平调到甘肃去,就能打击你的嚣张气焰。因为同样的品级和官职,江苏与甘肃的收入可是天差地别的。-乾隆从不提雍正

这项制度,乾隆也是完全继承下来了,并没有什么改动。

三、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雍正的这项改革是最被读书人痛恨的。雍正的执政名誉不太好,与这项政策的推行有很大的关系。毕竟,读书人是掌握了大部分的舆论权的。

以前,读书人取得了功名,他所拥有的田地就不交田赋了,他也可以不服差役。但问题是,这就意味着他拥有的田地越多,收入就越高。就有些农民把田地挂到他名下。长此以往,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赋税减少。

雍正的性格强硬,意志坚定,手段酷烈,他使用酷吏来执行这项政策。酷吏们带着兵勇押着这些士绅和读书人们去干苦力活,修提筑坝,稍有不乐意,就进行侮骂甚至殴打。让天下读书人颜面尽失,斯文扫尽,十分丢人。

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江南一直是国家赋税的重要地区,而江南士绅则对这片区具有相当的发言权,士绅一体其实是中央皇权与江南地主士绅阶层的较量,士绅一体和摊丁入亩双管齐下,就对江南士绅集团造成了重创。后来还搞文字狱。-乾隆从不提雍正

乾隆朝的时候,这项制度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从下层知识分子开始向上,逐步就不服差役了。当然,纳粮还得继续。只要与钱有关,乾隆都不肯妥协。

所以,在读书人的心中,对乾隆还是很感激的,常常大加颂扬。

雍正让士绅们当差干活服劳役,得罪了不少人,收获不算很大,那些人本来就不勤劳,也干不了什么活。而乾隆号称“翰林天子”,执政期间免除了士绅的劳役,获得了好名声,黑锅就让他爹背了。

四、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目的是削弱那些少数民族旧贵族的势力,使中央政府对边陲地区的统治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防患于未然。这个政策非常好,而实施过程却漫长而艰难。

这项政策,乾隆也是完全继承了下来。有清一代,一直都在推进这个事情,直到宣统皇帝逊位之前,清政府仍然在边疆地区搞改土归流。

五、文字狱。

说起雍正和乾隆,文字狱是不能不提的,不提他们肯定会咬我这个满遗。

文字狱是后世经常拿出来对雍正和乾隆进行攻击的有力依据,说文字狱钳制了士大夫们的发言,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这其实比较扯淡。雍正搞文字狱,更多的目的其实是打击政敌,以保障其新政的顺利进行。咱们这种文化水平,就算你穿越到了清朝,真还够不上文字狱的格,地位和层次差得太远了。最起码的,你也应该是个江南士绅老财吧?-乾隆从不提雍正

当然,有些人专门想撮死,那谁也拦不住。什么“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那不收拾你都奇怪了。你到洪武年间,写个“夺元非正道,乞丐也当皇”试试,朱元璋会一笑了之?

到了乾隆时期,不但搞文字狱,还有扩大化。起初仍然主要是对政敌扣大帽子,欲加之罪。到了后来,就过分了,风吹草动都要拿来说事。

就像搞运动一样,某些人总觉得是针对他,也太高看自己了。炮火中被捎带烤糊了的蝼蚁而已。

六、边疆平叛。

清朝连续六代帝王,国土都处于扩张状态,努尔哈赤起事后,攻城掠地;皇太极继位,收服蒙古部落,五掠明朝;顺治入主中原,鼎定江山;康熙平葛尔丹,雍正平罗布藏丹增,乾隆平准噶尔、征缅甸,讨大小和卓。

而在这方面,若论手段的狠辣,乾隆比他爷爷和他爹都要更厉害。 乾隆在对付叛逆,还施行了灭绝政策。 这一点上,乾隆可比雍正要狠得多。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对雍正新政基本上是继承下来了。但他实际上还是做了很多改变:

一、军机处废而重置

军机处是雍正搞的一个临时性机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西北战事,而并没有从制度上进行合法化。

乾隆执政后,开初是撤销了军机处,然后又重新设置,并且给予了制度化和合法化,成为了一个国家正式机构。

乾隆这是想干什么呢?他主要是针对雍正给他留下的那几个顾命大臣。

军机处一撤,顾命大臣们权力大减。然后乾隆重新设置,再做调整,又定下规则,一放一收,乾隆就很轻松地把权力全部拿回手中了。皇权对内阁的依赖一下就削弱了,君权就强化到了极致。

乾隆还是很狡猾的,据说他智商达到170,看来此言不虚。

二、解放政敌

这是乾隆的一个大动作,他把以前雍正时代的那些反对势力,活着的给予了释放,死去也给其后代以优待,有些人还重新入籍,甚至起用做官。

经过雍正的严酷打击,那些反对派此时的势力消散至几近于无,所以放出来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威胁了。

乾隆这样做,在皇族中还是很能收买人心的,树立了自己宽厚仁爱的高大形象。这次还是让他爹背了黑锅。

三、“闭关锁国”

为什么这次加了个引号呢?因为乾隆根本就没有搞什么“闭关锁国”,这其实是误读,一知半解的观点。

雍正时期,曾经在沿海局部地开放过一些口岸,对外贸易,收到了一些成效。这对国家财政和地区商业发展很有好处。

雍正开放口岸,提高了收入,扩大了开放面,但也造成大量人员出国逾期不归,给当地管理造成很大困难。而且民间贸易还分薄了朝廷的利润。

而乾隆上位以后,将对外贸易权全部收回,由政府来进行,其实就是搞国家外贸垄断。

“闭关锁国”通常是指责乾隆四口归一,把以前的口岸全部关闭,只开放广州一处。这是对历史资料的曲解,实际上乾隆并未关闭其它口岸,这些海关都仍然在正常运行,只是将外商交易地点给予了限制。规定西洋商人只许在广州口岸贸易,其它各口岸也针对不同国家的商人。-乾隆从不提雍正

实际上,在乾隆时期,清朝政府与外国的贸易额是相当巨大的,外贸额最大时候,每年是明朝最好年份的36倍。

但乾隆确实与民争利,这是事实。

四、暂停清欠

雍正对清理国库亏空,追缴欠款十分重视,往往就抄家抓人,没收财产,追查几代都不肯放过。

乾隆暂停了这个政策,这很糟糕,虽然收买了一部分人心,使政局宽松,但后患很大。放过了那群蛀虫,却给自己的后继者挖了个大坑。嘉庆年间,就是处理亏空一事没有办好,发生了动乱。

给大家一个列表,是乾隆年间的财政收入情况:

当嘉庆即位之时,乾隆交到他手上的银子是69391990两。

所以,说乾隆把国家财挥霍一空,纯粹是胡扯淡的事。

乾隆十三年发生了第一次金川之役,军需耗费十分巨大。所以在乾隆二十年之前,库部仅存银三千多万两。

乾隆二十年起,国库收入逐步上升,但后来又有了平准二役和回疆之役,这导致存银又下降了。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就算每年花费两千万,连续花七年, 就是一亿四千万两,但此期间,国家疆土扩大了至少二百万平方公里!掏良心话,大家说这钱花得值不值? -乾隆从不提雍正

乾隆二十九年后,库存加速增长,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时,高达7800余万两。

二次金川之役爆发后,存银再次下降。

到乾隆四十二年,国库收入达到8182万两的最高峰。

余下十几年中,库府存银有所下降,但仍然能够始终维持在7000万两以上。

乾隆执政六十年,共计普免全国钱粮四次(不包括嘉庆初年那次),漕粮三次,还普免过官田租和各省的积欠。其他各种项目的蠲免和豁除旧欠更是数不胜数,有些甚至成为定例。

乾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怎么还好意思骂他是“败家子”,良心何在?

乾隆时期,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而极度的集权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吏治腐败,冗员增多,长期用兵耗费,财政制度的漏洞和监督力量的薄弱,不合理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等,导致了国家暮气沉沉,政府管理能力下降,最终走向了没落。-乾隆从不提雍正

总体来说,如果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的标准,乾隆执政期间,国家稳定,疆土扩大,人口也大量增加,社会没有大的战乱,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时代。

但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不久以后就暴露了出来。嘉庆执政后,对财政亏空的处理方式急功近利,措施失当,导致了王朝内乱,收拾起来又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清朝就开始步入了下坡路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乾隆帝一辈子没嫉妒过谁,李卫算是个例外。

李卫出生于1688年,江苏丰县人。李卫进入官场的方式,跟《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有着天壤之别,他并不是个吃不起饭的小乞丐,恰恰相反,他家里很有钱,以至于他没读过几天书,最后也可以通过捐纳得一个官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家里花巨资给他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不久之后李卫就去到京城,开始担任兵部员外郎之职。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单位的副司长,那会是从五品,这对于31岁的李卫来说,起点已经很高了。-乾隆从不提雍正

由于李卫认不得多少字,所以他就随身携带一名师爷,负责帮他起草公文和奏章。不过据历史记载,李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政治天赋很高,他很快就适应官场,而且看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提的意见很很中肯,康熙帝因此很喜欢他,便在康熙五十八年提拔他为户部侍郎。-乾隆从不提雍正

李卫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不爱看书,但很喜欢听书,每次听到奸臣当道或者忠良遇害,他都感到愤愤不平,有时候甚至激动地拔剑而起。李文还很尊重文人,他做官之后也时常资助文人,还出钱修过地方志,甚至还办过书院。-乾隆从不提雍正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刚正不阿,有一位亲王多收库平银,他在清点银库的时候知道了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他就想了个办法将事情给捅了出去,搞得那位亲王很尴尬,只好找皇帝认错。

这件事被还未登基的雍正帝知道了,他因此很欣赏李卫,继位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李卫在任上都干得不错,他因此越来越被雍正帝赏识,他的仕途也开始火箭般蹿升。-乾隆从不提雍正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税,兼管盐务;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李卫升任两浙盐政使,主管盐务,缉拿私盐贩;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大家可以发现,李卫几乎是一年升一级,五年之内就从从五品升为从一品官职,这个升职速度,对于汉人来说就是个奇迹。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李卫哪里厉害了,雍正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他?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雍正帝提拔李卫,是有培养心腹的意图在里面的,但如果李卫没有真才实干和重要贡献,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实上,李卫很有才干,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对清朝确实十分重要。

简单来说,李卫在这五年间主要做了两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盐。

清朝时期是分盐区的,全国一共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里的人只能买这个盐区的盐,不能跨境购买。浙江盐区就是清朝十几个盐区之一,主要管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这四个省份。

不过浙江盐区在雍正时期有个特点,那就是盐价要比别的盐区贵,至于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江浙一带比较富庶,自古以来就是赋税重地,所以官盐价格高是朝廷为了在浙江盐区多赚钱。

但老百姓不买账,久而久之,浙江盐区的私盐就十分猖獗了,因为私盐价格低,所以官盐卖不动,这就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

李卫到浙江任职之后,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控制私盐通道的主要是几个大盐枭,他们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官兵很难与之匹敌,他们甚至还贿赂官府,进行官商勾结。

李卫在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调用军队控制运盐通道,然后对大盐枭进行各个击破,最后终于将私盐买卖给镇压下去,浙江的官盐收入因此大增。

李卫做的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卫完全有机会在主管盐务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后大捞特捞。但李卫没有这么做,他抵挡住了诱惑,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找出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解决了浙江盐区几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乾隆从不提雍正

就单说这一点,雍正帝也要对李卫竖起大拇指。

第二,修筑海塘。

江浙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袭。清朝时期,江浙一带有松江,嘉兴,杭州和绍兴四个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拨款修缮海塘,但每年钱都不够,结果第二年还是要继续拨款,这是为何呢?-乾隆从不提雍正

事实上,修缮海塘是个大工程,花费本来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须花钱维护,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负责海塘的官员可是个肥缺,搞工程从古至今都是发家致富的捷径,所以朝廷的款项中,很多都没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卫在搞清楚这一情况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处询问专家学者,然后写了个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过乡绅捐款等方式自筹款项用于修建海塘。

经过李卫的治理,江浙一带的海塘就大变样了,不再那么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费的钱财更少了,大大减少了朝廷的压力。李卫做的这件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银子用于边疆战事。你说这么有才能的李卫,雍正帝能不喜欢吗?-乾隆从不提雍正

或许是在治理私盐这件事上干得不错,从雍正六年开始,雍正帝就让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盗贼。

所谓盗贼,可不是小毛贼,其实是拉帮结派的黑势力团伙,他们或用迷信的手段来操纵民众替自己为非作歹,或干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害一方,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地位。

李卫接受任务之后,没有打草惊蛇,他通过自己听书听来的兵法并加以运用,先是派人四处打听,弄清楚贼首是谁,藏身何处,然后再擒贼先擒王,将贼首一一抓获。等到其组织瓦解了,再将贼众一一抓获,而且那些包庇他们,或者与其狼狈为奸的官员也随之浮出水面,最后也受到严厉惩处。-乾隆从不提雍正

经过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贼患大为减少,而且前明遗老的气焰也受到了极大打击。我们都知道,康雍乾时期反清复明活动是很猖獗的,朝廷对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卫一举肃清江南前明势力,雍正帝对他是一百个满意,因此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少傅。-乾隆从不提雍正

雍正十年,李卫先后担任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雍正十一年,李卫将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尔泰(另两个就是李卫和田文镜)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给弹劾了,鄂尔奇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这件事让李卫和鄂尔泰产生了嫌隙,一个汉人压制着满人,这件事显然不是好事,但因为雍正帝信任李卫,所以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乾隆帝继位之后,继续信任李卫,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但雍正帝去世的时候让鄂尔泰和张廷玉担任辅政大臣,乾隆帝继位之后又任命鄂尔泰为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和军机大臣,可见清朝皇帝再怎么重用汉人,但最信任的也只有满人。-乾隆从不提雍正

李卫才能卓著,刚继位的乾隆帝也需要能臣干吏,所以李卫奏请的事情,乾隆帝没有一件不答应,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帝会像雍正帝那样信任李卫。事实上,乾隆帝对李卫屡屡压制满人是有所不满的,但一直找不到借口发作。

乾隆二年,李卫上奏折说,诚亲王府(乾隆帝的三叔胤祉为初代诚亲王)的护卫在安州抢夺民众的田地,要求治罪,乾隆帝准奏,并对他进行嘉奖,还赐给他四团龙补服。

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乾隆帝嘉奖了李卫,但实际上乾隆帝那时候在大搞平反,从多尔衮一直平反到胤禩和胤禟等几个乾隆帝的叔叔。诚亲王胤祉是被雍正帝圈禁而死的,他也在乾隆帝的“照顾”之列,胤祉刚死就没多,李卫站出来对诚亲王府指手画脚,你觉得乾隆帝会怎么想?-乾隆从不提雍正

事实上,乾隆帝一上台就推翻了雍正帝定下的很多政策,李卫作为雍正帝的宠臣,对此也可能有些想法,所以才站出来表达一下态度。

不过李卫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一己私欲,都是在为国家着想,而且也只是稍微碰了一下乾隆帝的“老虎须”,乾隆帝是不会也没有理由把他怎么样的。

李卫将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敢于出手,但他想不到的是,得罪乾隆帝为他死后发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笔,那件事让乾隆帝妒意大发,做了一件对李卫不太尊重的事情。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下令以总督礼仪将其下葬,赐谥号敏达。李卫去世数年之后,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他在游历杭州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边立着老百姓为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称为“湖山神位”。

这是当地百姓为了感谢李卫为浙江做的贡献才这么做的,本是一件好事,但乾隆帝看到之后,心中却酸溜溜的,于是下令将神像推倒并摧毁,还将李卫批评了一番: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帝说李卫仗着雍正帝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官,现在却立庙祭祀,李卫居心何在,他受得起吗?

乾隆帝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他见百姓祭祀李卫并歌颂其功绩,很得民心,乾隆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他心中就嫉妒李卫了。

更何况,李卫还是前雍正朝的宠臣,所以老百姓对李卫的崇敬,跟乾隆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乾隆帝对此自然就很不爽了。再者说了,即使李卫有功,老百姓应该祭祀雍正帝才对啊,怎么能让一个臣子抢了风头呢?

再加上李卫生前曾对鄂尔奇进行惩处,还不给乾隆帝的二叔胤祉面子,乾隆帝虽然无法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对他怎么样,但在李卫死后将其神像给摧毁,以此发泄一下情绪,这点小事还是办得到的。

乾隆帝自称是十全老人,其实他的功劳不都是臣子们帮他打下的嘛,但他却容不下李卫这样对清朝有功劳的人,所以乾隆帝作为一个帝王的心胸实在不够宽广,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如雍正帝。

最后说总结一下李卫,他大字不识几个,历经三朝皇帝重用,还能够长期长期担任总督这样的高官,不得不说他的能力是极强的。

李卫的能力不但体现在做事情上,而且还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他虽然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能够做到屹立不倒,不光是凭借皇帝的庇佑,更在于他大公无私,让别人对他无话可说,甚至连他的一些政敌也很佩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卫虽然不是读书人,但是他却为读书人做了很多好事,除了资助文人和兴办书院之外,李卫还曾在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中保护浙江的文人,并努力让雍正帝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那一年的会试前三甲全部都是浙江人,他因此被读书人所喜欢,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挺神奇的。-乾隆从不提雍正

所以说,李卫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是汉人在清朝为官的典范,也是现在很多人需要学习的榜样。